分享

广西兴仁村的扶贫书记李翔:一颗心贴近一群

 新用户9161H9pJ 2022-11-29 发布于江苏

踏上征途,一场远赴千里的相遇

凌晨5点的天刚擦亮,多数人还在睡眠当中,一个坚实的背影轻手轻脚地关上门,拎着行李从北京的家中出发,先乘飞机,再转乘火车,最后转乘汽车,坐遍了交通工具。当晚稍作休息后,次日清早又驱车翻过一座座大山,终于抵达位于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北角与凤山县交界的兴仁村。

这是2018年10月的一天,在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工作的李翔受组织安排前往巴马瑶族自治县兴仁村,挂职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谁也没有想到这看似平常的一天,将会成为兴仁村发展的转折点。

两日的长途跋涉,“十分偏远”是李翔对这个地方最初的印象。经过简单了解后,李翔发现这个村子的交通不仅仅是闭塞那么简单:村行政区划面积10平方公里,辖27个村民小组和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村有871户、3186人,居住着瑶、壮、汉三个民族,其中贫困户316户、1303人。“村子内部山高坡陡、峰丛林立,道路也是狭窄崎岖,人要通行是很不方便的事。村民都是沿着山坡和峡谷分散居住的,地图上看着直线距离不远的两个村民小组却要走10公里的路程才能到达。”这样的地形特点使得当地相关工作开展的难度直线上升。

但当李翔真正在这里住下后,他才发现崎岖的山路仅仅只是自己面临的第一关。山里气候夏季炎热、冬季阴冷,一年四季都是潮湿多雨的状态,衣服和被褥只要一段时间不晾晒就会有一股霉味,挨在身上又很容易长湿疹,这让常年在北京工作生活的李翔异常难受。“巴马这个地方生态良好,一年四季草木葱茏,得益于这样的生态环境,这里的野生动物数不胜数,但想不到的是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蚊虫。”李翔笑称自己在驻村前几个月的时候手背上全是蚊虫叮咬的疤痕,奇痒无比,带去的所有蚊虫止痒药物都不起作用,直到一年后他才逐渐适应。

在实地走访和调研后,李翔惊讶于当地基础设施之匮乏:5个村屯饮水设施不健全;9户村民住危房甚至无房;11户连接村屯的道路还处于没有硬化的状态,雨水天气时出行容易出现危险;电网老化严重,电线就暴露在外经受风吹日晒,打雷下雨天经常停电,十分不稳定且危险性大。“兴仁村位于大山深处,由于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思想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长期贫困,这对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存在着很多限制。因此,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解决稳定脱贫的问题。”

因地制宜,凝心聚力共建大美乡村

外在设施建设的问题能通过人力、财力来解决,而当地居民思想意识上的问题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力去调整,这不仅是李翔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扶贫工作的重难点。在当地,李翔还了解到兴仁村贫困发生率超过40%(含退出户)。“你在扶贫手册上能看到的,所有列出的贫困类型几乎都能在这个村子里找到对应的例子。而且由于过去一些政策和措施落实不到位,对贫困户的识别不精准,导致暴露出的问题和矛盾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当地的部分群众对扶贫工作有很大意见且满意度不高,这对扶贫工作的开展是不小的阻碍。”

虽然受到自然条件和区位的限制,兴仁村的扶贫工作很艰巨,但从事旅游统计工作多年的李翔对旅游产业有着敏锐的触觉,他立刻意识到这里是发展旅游业的“潜力股”。“这里有很多民族、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是可以开发利用的。首先,兴仁村的生态环境特别好,能最大限度地展示自然之美。其次,村内居住着瑶族、壮族和汉族,民族和谐,民风淳朴,自然风景与风土人情的融合是魅力所在。引导和培养村民发展乡村旅游,把自己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展示出来,形成传统,让游客参与互动,留住他们的心。”DCF估值模型课程www.fe-apac.com/the-valuer/

除此之外,李翔还在当地发展种桑养蚕特色产业,提高种植和养殖的效益,扩大生产规模,把桑园和蚕房连片开发,围绕种桑养蚕开发系列文化和旅游产品,在完成养殖的基础上打造美丽的田园风光,实现观光与养殖功能的合二为一。当地居民也通过种桑养蚕增加了不少收入,韦金刚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优秀的养殖技术,他从贫困户成为致富的带头人,是村脱贫致富的典型 。“目前,我们的工作重心还是放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培育特色产业方面,把基础打牢之后再往下一步推进。”

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给各行各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当地很多贫困群众不能外出打工,收入不稳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脱贫攻坚工作。为此,李翔和当地工作组积极开展复工复产帮扶工作,全面入户排查,摸清贫困户受疫情影响的详细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于在外地有稳定工作的群众,组织他们乘坐县里的专车到务工地点上班;针对无法外出务工的群众,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争取公益岗位,让他们在村内就近务工,解决燃眉之急。“另外,疫情期间我们还落实产业奖补政策,鼓励群众发展种植和养殖业,特别是养猪,让群众增加了很多的收入。”

李翔认为,“扶贫+旅游”是巴马因地制宜采取的一条非常有效的脱贫路径。“巴马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养老和康养方面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很多游客慕名来到巴马旅游和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同时也形成了旅游的竞争优势,大量游客来到巴马消费和投资,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的岗位和农产品销售的渠道。游客的到来也给这里带来了新的观念,让当地干部和群众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进贫困地区转变发展理念,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为此巴马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三区四地”发展战略(争创长寿健康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协同创新高地、文化融合高地,打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美丽乡村先行示范区、县域现代治理先行示范区)以培育长寿健康产业为龙头,带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今两年时间过去,兴仁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屯与屯、户与屯间全部建设了水泥硬化路;增加了弄贤、田平等10处人饮工程,“夏季喝浑水、冬季没有水”的情况已成为历史;村内所有无房或住危房的群众通过危房改造的政策解决了住房安全保障的问题。除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兴仁村也交出了漂亮的答卷。“我们成立'巴马坡漂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120万元为坡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38个食用菌产业大棚及其它基础设施,确保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投资80万元建设小蚕共育房、蚕茧烘干房,为发展特色产业打下坚实基础;投资150万元建设'兴仁村种桑养蚕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带动全村118户村民发展桑蚕产业,年产值超过400万元;落实产业奖补资金92.4万元支持164户村民进行圈舍改造,引导群众饲养鸡、猪、牛、羊、兔等畜禽,多渠道增加农业收入。” 这是扶贫工作取得的巨大成效,也是李翔最开心的事情。

迎来曙光,各方支持汇聚爱与温暖

兴仁村能够如期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是在李翔预期内的。文化和旅游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给了他强大的信心支撑。“驻村以来,部领导每年都会到兴仁村调研指导扶贫工作,走访慰问贫困户,和我们基层干部交流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去年10月份,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来兴仁村种桑养蚕产业扶贫示范基地调研的时候,对我们发展特色产业的做法给予了肯定,这一下子激发了我们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当地民众也受到鼓舞,感觉到国家对他们的重视。”

截至2020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各司局和直属单位积极协调资金和项目支持兴仁村脱贫攻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和项目超过100万元。各部门还定期派人到村调研,帮助村里补齐基础设施、人才培训和支部建设的短板。“不只是政府支持,连部里的同事都以各种方式参与脱贫攻坚。有的为兴仁小学捐款捐物,购买教学用具,解决寄宿学生冬季保暖的问题;有的与贫困户结对子,每月寄生活费,支持贫困学生安心读书;有的不仅积极购买兴仁村的农产品,还帮助联系电商和公益组织到村开展帮扶,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脱贫。” 李翔说起这些事,眼眶微微泛红,言语间充满感激。这些支持与关爱,就是兴仁村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绵绵不绝的动力来源。

其实在兴仁村之前,李翔就多次报名参加扶贫工作,用他的话说就是对农村有着幼时就建立的深厚的感情。“我出生在农村,农村生活是我成长中很重要的一段经历,家中亲戚也都是农村的,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给予我很多关心和支持,让我的心紧紧地与农村联系在一起。参加工作以后一直在基层,与基层的同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组织需要的时候,我很乐意再次到基层工作。”

在李翔看来,用心用情参与扶贫,积极融入到扶贫工作中,把自己的成长与扶贫工作联系在一起,是深入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经验。随着与当地居民沟通交流的增多,李翔也感觉到脱贫攻坚工作让干群关系越来越紧密。“帮扶干部入户总要被群众挽留下来吃了饭才让离开,这让我们感觉群众是真的把帮扶干部当成了贴心人。随着我们工作的深入,群众对扶贫工作也越来越理解和支持,'等靠要’的现象越来越少,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终于在心与心的交流下得到化解,还未脱贫的群众在'脱贫摘帽双认定’的时候主动申请脱贫。”在大家不懈的努力下,2020年底全村316户贫困户、1303人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全部清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