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迹了的老北京“烧火判儿”

 胡同里的溜达 2022-11-29 发布于北京

“烧火判儿是”早年间北京人过“上元节”(正月十五)的习俗。

三元节(上元,中元,下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道家认为天界有“天,地,水”三官大帝”。

天官”紫微大帝,主赐福,诞日正月十五,称上元节,也称“元宵节”;

地官”清虚大帝,主赦罪,诞日七月十五,称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

水官”洞阴大帝,主解厄,诞日十月十五,称下元节。

人间百姓修筑“三官庙”以示对上苍的敬畏,祈求“三官大帝”保佑风调雨顺,天下太平。“陟山门街”北边的恭俭胡同里还有一处“三官庙”遗址,如今为“什刹海小学”的校址。

三元节的日子口儿就是三位官人每年一次下界巡游,履行职责,验功罪,定赏罚的时辰。

水关扶桑大帝下凡

上元节始于东汉,那当儿主要的娱乐项目就是赏灯,吃元宵是从五,六百年后的宋代才开始。据说民国初年袁大总统当政时,认为“元宵”听起来有有“袁消”之意,所有制售元宵的店铺一度都改用“汤团”二字。

早年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除夕,破五儿,而是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京城家家户户悬挂五色彩灯,生怕下凡赐福的“天官”错过自家的门口。灯市上更是笙箫鼓乐,火树银花。如今王府井北边的灯市口就是明朝年间的灯市。除了赏灯吃元宵,妇女们还有“走桥”消除百病和到正阳门“摸门钉”以求人丁兴旺等环节。

此外还有一个独具老北京特色的活动——“烧火判儿”。“判儿”就是阴司里的判官,乡亲们用泥土制成中空的判官塑象,手举招魂牌,上书“你可来了”。入夜后将烧红的煤炭放入其中,火焰从判官的七窍喷出,称为“火判儿”。昭示人们“善恶有报”,表达“惩恶扬善”之意。

据说当年厂甸7号的吕祖祠和宛平县城隍庙(如今平安大街上的《中国妇女报社》)是“烧火判儿”的定点单位。北京最后一次“烧火判儿”是1950年在北海公园。

宛平城隍庙内的玻璃花灯

中元节也称“鬼节”,民间流传每逢七月十五,地府会开门放出鬼魂。所以七月十五便成了一年之中阴气最重的日子,也是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中元节这一天,老北京有中元法会、拜三官、盂兰盆会、放河灯、点莲花灯等祭祀祖先,超度亡灵的仪式。夜色来临之际,北京城内的什刹海、北海、御河、护城河中盏盏河灯灯随波飘动,河面烛光闪烁,夜空繁星点点。这一刻,阴阳相汇,天上人间。

中元节这一天北京最盛大的仪式是什刹海的“烧法船”,用绸布和秫秸秆搭做的法船上画有神,鬼,船夫,船上载有送给先人的纸钱和各种物品,在众人的围观注视和僧道的诵经声中,将法船点燃焚化。对先人的追思,对未来的祝愿,伴随着一团烟火和下凡的“地官”一起消散。地归地,天归天。《京都竹枝祠》有表:“御河桥畔看河灯,法鼓金饶施食能。烧过法船无剩鬼,月明人静水澄澄。”。

如今一些沿海城市还保留着烧法船的仪式。

古老传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透过“赐福”,“赦罪”,“解厄”的生命过程再一次贴近生命,感悟人生。

听过复旦大学哲学系一位教授的讲座,其中一段的歌词大意是,如果我们能把参加追悼会前后几十分钟的心态保持一生,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佛了。

在如今快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难得放慢脚步停下来思考,似乎只有在一场大病和危难之后才会反思,才有顿悟。

如果生活中多一些类似“烧火判儿”、“烧法船”般的仪式感,或许会提醒我们反思自己,帮助我们调整心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