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居易:一首诗,写尽人心和人性,有谁不是嫌贫爱富呢?

 嘟嘟7284 2022-11-29 发布于北京

- 每个人都有一张面具 -

白居易,用最现实的笔触,写最浪漫的生活。

“李、杜、元、白”虽并称唐朝四大诗人,但实际上唯独白居易活得最为开阔,他甚至是整个大唐诗坛,最懂得韬光养晦之人。

15岁时,白居易凭借《赋得古原草送别》一举成名,受著作佐郎顾况所盛赞,名满京师。

李白要在25岁才仗剑出蜀,43岁才奉翰林,后半生则更加颠沛,晚年寄人篱下,郁郁而不得志;

杜甫是在“安史之乱”爆发那一年才获河西尉,当时他已经44岁了,但因嫌官职太小,杜甫拒而不受,最终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实际上官也不大。

并且杜甫的诗名,是在过世后才大放异彩的,这其中有元、白一定的功劳。

相形之下,白居易和元稹很早就推动了“新乐府运动”,在中唐被视为一股清流,声名一度盖压李、杜。

尤其是白居易,他笔下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观刈麦》等鸿篇巨著,虽才不及李、杜,却因写实而盛极一时。

最重要的是,白居易在官场可谓是各种“神操作”,远非李、杜所能比,在盛唐顶尖诗人中,唯有王维尚可与白居易有一战之力。

我们先看白居易的朋友,有:宰相武元衡、宰相裴度、宰相李绅、宰相元稹、宰相韦处厚、宰相令狐楚等。自己的从弟白敏中,更是经过他的一手操作而位极人臣,称相后权倾朝野。

当时“牛李党争”严重,藩镇割据、宦官谋权,仅“甘露之变”就有数千官员丢职或丧命,唯独白居易安然无恙。

“牛李”两派成员,甚至都与白居易交好。

比如元稹的政敌后期是裴度,死对头是令狐楚,可裴度、元稹、令狐楚和白居易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交情,白居易甚至还点拨了令狐楚的门生李商隐。

李宗闵和李德裕是“牛李党争”的核心人物,也是死敌,皆是把握中唐命脉之人,权力极大,包括后来的李逢吉,也曾把中唐搅得天翻地覆。

元稹从相位下台贬去同州,是因李逢吉的构陷,再回朝又受到了李宗闵的排挤,最终暴毙镇署。可以说,他们之间是斗得“你死我活”。

但李宗闵、李德裕、韩愈等人是受裴度提携才上位的,而李宗闵又举荐了牛僧孺,所以政治分化日趋严重,但受裴度的保护,这些人与白居易皆有很深的过从,他也总是能置身事外。

再比如公元805年,以柳宗元、刘禹锡为首的“王叔文”集团大搞改革时,元稹也蠢蠢欲动,旗帜鲜明地支持裴度,白居易此时却在和武元衡、裴度进行诗词酬唱,日子过得可谓是风花雪月。

不久后,元稹因锋芒太露被贬河南尉,“永贞革新”不到半年也失败了,于是柳宗元、刘禹锡等纷纷被贬,王叔文被赐死,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震惊朝野。

就在朝局天翻地覆时,白居易不但没受影响,反而稳步升官,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再升左拾遗,成家立业,改京兆府户部参军,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白居易生平唯一一次贬官,是公元815年,当时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暗杀武元衡和裴度,武元衡当朝身亡,裴度重伤。

于是,白居易冒大不韪越级上书,谏言严惩凶手,遂被贬江州。因此,白居易也留下了知恩图报的美名。

别人被贬官,都是过得凄凄苦苦,白居易不同,他甚至在香炉峰建造了草堂,吟风赏月。而这笔钱则是刘禹锡的堂兄刘十九出的,所以白居易晚年有诗《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因白居易的关系,刘禹锡后来也站到了裴度的阵营,三个人成为了知交好友。

复官回朝后,元稹开始与裴度争夺相位,白居易为了避免难堪,主动申请离京,任杭州刺史。在那里,他留下了千古美名,有“樊素口、小蛮腰”相伴,有诗有酒,多金,这让后世的苏东坡羡慕不已。

杭州任结束后,白居易继续韬光养晦,以太子左庶子身份分司东都,众所周知,洛阳就是养老的地方,而此时白居易才50出头。

在洛阳,白居易也留下了千古美名,依旧有樊素和小蛮的陪伴,还主持了“七老会”,自己出资修建了龙门一带的水利,惠及一方百姓。

期间,白居易曾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后又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但是,白居易却假病拒不赴任,要知道刑部侍郎的权力可是极大的,可他宁愿在洛阳任太子宾客。

因为有这样远见,能躲避朝廷纷争,所以白居易是整个唐朝高官中,少数能善终的人,并且活到了75岁。

70岁的时候,唐武宗有意擢白居易为相,白居易再次以年事已高婉拒,但是他却通过李德裕之口推荐了自己的从弟白敏中。

这和王维晚年的操作极其相似,却比王维更加高明,因为王维是以致仕为条件,才换回弟弟王缙回京的,后王缙升任宰相。

白居易过世后,唐宣宗亲自作诗悼念,并追赠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这份荣耀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纵观白居易的一生,活得潇洒快活,虽然他是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中却从不缺少风花雪月,这也源于他通透豁达的处世观,是真正的“人间清醒”。

这从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诗中,就可以看出来。

- 诗文赏析 -

..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出自白居易的《放言五首 · 其一》

这首诗,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所作,诗有序,因元稹此前有诗,他因其感慨,挥笔而就。当时武元衡已经遇害,朝内人人自危,形势异常复杂,人心和人性在此彰显。

也可以说,每个人都为自己戴上了一张面具,无视黑白,只为攀权附贵。

所以白居易也借此诗抨击和讽刺。

诗文大意为:

从来没有人去分辨白天和黑夜的真假,因为这是自然规律,可人间的纷争却从无休止。世人宁愿上假圣人的当,去爱戴去爱臧武仲那样的人,也不愿效仿效仿甯武子假装糊涂;

萤火虫虽然发光,却非真正的火苗,荷叶上露珠只是像珍珠而已,永远不能以假乱真,是非曲直自有公道。倘若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怎么能分辨出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

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时人称他为圣,孔子却斥责他为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

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赞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聪慧。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贤达。

所以白居易借此典故直言,人心和人性都是表面和善,内心虚伪,甚至黑白不分,其目的只是为了追名逐利,攀权附贵,视正义而枉然。

但天道长存,真的假不了,假的也永远不能成真,就像萤火和露珠一般,虽可短暂争辉,但却不得长久。所以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之人,一旦真相败露,就会遭到唾弃,为人所不齿。

白居易正是因为懂得韬光养晦,保持达观的心态,才能在复杂的朝局中,活得洒脱自在,这自然也是一种很深的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好好体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