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三十九讲:齐桓公和第二波地理大开拓

 liuhuirong 2022-11-29 发布于湖北
.

  第四板块、《史记》中的六波地理大开拓

  第三十九讲、齐桓公和第二波地理大开拓

  今天这一讲,我要带你读的是《史记》“世家”的第二篇,《齐太公世家》中齐桓公的部分,给你讲讲齐桓公与华夏世界的第二波地理大开拓。

  齐桓公这个人物,熟悉历史的同学们都不陌生,他是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他代表周天子维持天下秩序,还号令各路诸侯共同击退了蛮夷势力的入侵。但要说他代表了华夏世界的第二波地理大开拓,就不免很陌生,而且让人很困惑。因为从史料来看,齐桓公的行动轨迹并没有突破周朝的疆域范围。

  那么我为什么说,齐桓公开启了华夏地理的第二波大开拓?他开拓了哪儿呢?

  这就是这一讲我要给你重点讲述的内容了——齐桓公的开拓并不是对外的,而是对内的。周武王虽然利用分封制将华夏文明的外围扩大了一圈,但其实这个疆域的内部还有大量的空白地带。而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开启了针对这些空白地带的开拓,这就是第二波地理大开拓。

  咱们回到《史记》,我带你一一来看。

  周王朝的网状疆土

  要说地理开拓,我们先得了解下,齐桓公开拓之前周朝的疆域是一个什么情况。

  一说起疆域,我猜有些同学可能就会去找周朝在各个方向上最远的据点,然后把这些点连成线。好了,这条线之内的部分自然都是周朝的领土。

  事实上,这个理解是错误的。

  周朝的疆域,不是一块完整的布,而是一张带有很多洞的网。具体来说,周王朝是以城为点,以车道为线,以线连点的点-线网状结构。在点和线圈起的范围之内,还有很多未被开发、未被控制的黑洞地区。在这些黑洞里,散布着各种非农耕、非华夏的势力,当时这些势力被统一称为——蛮夷。

  这里我要提醒你注意的是,因为这样的地理分布,所以对华夏世界的诸侯们来说,蛮夷势力并不遥远,反而就在自己的身边。

  比如晋国,长期控制的就只是太行山附近的河谷里,一个个的城邦据点。而在太行山外围的山区里,则布满了没有纳入周的分封体制的蛮夷势力。这些势力,经常骚扰晋国的城池,对晋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再比如,在今天的洛阳、郑州地区,同样分布着很多蛮夷势力。周襄王就曾经收编这些力量打击郑国,后来蛮夷叛乱,反过来攻陷了东周的大本营洛邑。

  所以周朝末年,其实面临着两方面的威胁。一方面,是华夷杂处的网状地理结构,大量的蛮夷势力就在诸侯国的身边,华夏势力随时有被蚕食的危险。而另一方面,则是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国一盘散沙,各自为政,谁都没有能力独立抵抗蛮夷的入侵。

  面对这样的变局,解决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集中诸侯力量,联合诸侯共同抗击蛮夷。不过道理是这个道理,能不能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这个情况下,齐桓公抓住了这个机会,做了两件事。这两件事,不仅让齐桓公成功统合诸侯的力量,让他成为了春秋时代的第一任霸主,更触发了华夏地理的第二次大开拓。

  第一件就是尊王,他以周天子的名义,组织会盟,确立了自己在诸侯中的主导权。在确定了自己有调动诸侯的能力之后,齐桓公做了第二件事,就是联合各路诸侯国的力量,共同抗击蛮夷入侵,也就是“攘夷”。

  尊王与九合诸侯

  好,先说齐桓公做的第一件事,尊王。

  按周朝末年的礼法规则来说,能够控制众多诸侯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周天子。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哪怕实力再强,也不能号令全天下的诸侯,因为名不正、言不顺。然而当时,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逐渐丧失了控局能力。诸侯国各自为政,诸侯国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没有底线,蛮夷势力也趁机向诸侯国发起进攻。

  危机越来越严重,中原各国终于意识到,不能再这么乱下去了,大家需要做些什么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一开始,诸侯们想要通过开会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再围绕这个解决方案形成契约。然后大家一起对天地神灵立下誓言,履行相关承诺。这种方式听上去很好,可一旦到了实际行动的时候,却往往无法被遵守,签订的条约常常变成一纸空文。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简单,因为缺少监督。违背盟约的国家很少遭到强制惩罚,契约也就无效了。以前,周天子会监管诸侯们的行动,解决诸侯们的纷争,但此时周天子已经没有了这个权威和能力。

  这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一个代理家长,由这个代理家长来协调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维持国与国之间的稳定。

  这个时候,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他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宣布自己拥护周天子的统治,并以周天子的名义组织会盟,然后名正言顺地被推举为盟主,成功号令诸侯。

  说到这里,有同学可能就要问了,齐桓公想当盟主就能当吗?当时有没有别的大国君主跟他抢这个位置呢?也巧,关于齐桓公得到霸主机遇的历史背景,司马迁在《齐太公世家》中正好有一段简明扼要的分析。

  当时最强大的四个诸侯国,分别是齐国、秦国、晋国和楚国。

  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彊。(《史记·齐太公世家》)

  齐国就不说了,西面的秦国其实很想参与诸侯的会盟,但无奈地理位置偏远,战略出路不畅,所以很长时间无法参与会盟。而晋国呢,刚参加完会盟,国内就发生了一连串内乱,无暇他顾。

  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

  南面的楚国本来是周的诸侯,后来却脱离了分封体系,以蛮夷自居,公开挑战周天子的权威,还不断兼并周的诸侯国。所以楚国对参加诸侯会盟并不积极,反而成了会盟时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齐桓公成了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盟主。齐桓公生平一共组织了十六次诸侯会盟,其中九次特别重要,被称为“九合诸侯”。

  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於此乎?(《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

  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齐国通过会盟的方式,调解诸侯之间的纠纷,促进国际合作,将原本是一盘散沙的华夏势力,重新统合,维持住了华夏文明的基本格局,更担负起最困难的工作——组建多国联军,打击华夏诸侯们共同的威胁,也就是攘夷。

  攘夷与第二次地理大开拓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隐藏问题。在面对蛮夷势力入侵这个问题上,诸侯国其实有两个选择,他们可以选择跟其他国家共同抗敌,也可以选择不参与战争,只管自己。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战国时代,虽然东方六国都知道,秦国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但是,这些国家从来没有真正联合过。尤其是那些远离秦国的国家,总是希望让那些离秦国近的国家去抗秦,换来自己坐享其成。

  那么,为什么齐桓公时代,东南西北各路诸侯都愿意加入齐桓公的“安全体系”呢?因为,蛮夷的入侵不是远方的战争,而是每一个诸侯国家门口的威胁。

  其实,这跟咱们前面讲过的,周王朝的网状疆域结构有关系。在齐桓公的时期,华夷杂处,蛮夷势力往往就在诸侯都城的外围。甚至有诸侯国的国君,站在自己的城头上,就能直接看到长期定居的蛮夷部落,也发生过诸侯的国都遭到蛮夷部落攻陷的事情。

  由于有蛮夷这个“共同的敌人”,所以华夏世界的诸侯们才会格外团结,大家都愿意尊齐桓公为盟主,以此换来齐桓公提供的安全保障。

  而齐桓公也正是这么做的。

  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燕国曾遭到山戎势力的攻击,齐桓公亲自率军救援。邢国和卫国遭到蛮夷势力攻击,国都沦陷,也是齐桓公亲自善后,一边收容、安顿难民,一边对蛮夷势力发起反击。最后还要号召国际社会一起伸出援手,帮助两个丢失国都的国家,建立新的都城。

  齐桓公当时的军事行动范围,向北翻越了燕山,向西翻越了太行山,向南抵达了淮河流域。总之,哪里有危机,哪里就有齐桓公的大军,俨然成了华夏世界的救火队长。

  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於是桓公称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史记·齐太公世家》)

  在齐桓公对蛮夷势力的驱逐和反击的过程中,有些蛮夷势力被迫向远方迁徙,有些则开始融入到华夏体系之中。最著名的一个融合,就是太行山的山地部落与晋国的融合。晋国国君和多个蛮族部落进行战略联姻,生下了很多带有混合血统的继承人。如著名的晋文公重耳,他的母亲狐姬,就出身蛮族部落的翟(狄)国,所以晋文公其实是一个混血儿。

  在这个过程中,华夏世界再次扩大,大片蛮夷地带、网状结构中的黑洞地区被逐渐探开,被纳入到了华夏体系之内。随着对蛮夷地带的不断开拓,周王朝原本的网状疆域格局的网眼越来越密,网格越来越小。点-线格局逐渐变成了一个面的格局。

  这就是华夏文明的第二波地理大开拓。

  当然,这场由齐桓公开启的地理大开拓,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几乎贯穿了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由之后的一代代国君,共同促成。

  所以你看,其实历史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一个接力赛跑的结构。

  总结

  好,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结束了,我来给你总结一下。今天这一讲,我首先给你介绍了《史记》中的齐桓公,他利用尊王攘夷的策略,让自己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并通过联合诸侯,共同抗击蛮夷势力,推动了对网格地带的广泛探索和开发。分封时代的点线控制,开始变成面的控制。这就是华夏世界的第二波地理大开拓。

  作业:请你谈谈,你是怎么看待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