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此时阳气收而阴气升,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人体代谢变缓,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 《黄帝内经》指出,冬天与五脏中的肾相通应,天地气性主收敛藏匿。因此,进入冬季,养生应以“养藏”为原则,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同时人们情绪容易低落,郁郁寡欢,精神养生应做到精神安静,保持良好的心态。因此,小雪节气养生的重点是“益肾藏精,安神养志”。平时可多吃温热护阳的食物,以御寒保暖,养护阳气,扶正固本,提高身体免疫力;同时还要多食新鲜蔬菜,以防温燥食物摄入过多伤及人体阴液,少食寒性之品,以防寒伤阳气。例如,小雪节气可多食用红枣、核桃、芝麻、板栗、桂圆、芡实、枸杞、乌鸡、山药、青菜、木耳等食物。 原料:鲜山药50克、干百合10克、乌鸡肉100克、枸杞8克、盐适量。制作:干百合、枸杞、红枣洗净,温水浸泡10分钟;山药去皮洗净,切块;乌鸡肉切块,热水焯后再用清水洗净;清水1.5-2升煮开,放入乌鸡、山药、百合、红枣、枸杞,加盐适量煮1小时即可。方解:乌鸡补肝益肾、益气养血;山药补脾养胃、补肾益肺;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制作:将芡实、枸杞子和粳米各自用滚开水泡透、去水,放置1夜;次日早晨用砂锅先将水烧滚,下芡实煮四五沸,次下枸杞子煮三四沸,最后下粳米,共煮至浓烂香甜。粥成后空腹食之。注意煮粥的水一次加足,中途勿添冷水。方解:芡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粳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制作:红枣洗净,去核后切丝或切片,姜切成细丝,桂圆去壳;将所有材料放入小煮壶里,加水至壶4/5处,煮15分钟后关火即可饮用。方解:红枣温中益气、健脾养血;桂圆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原料:板栗600克,黑芝麻120克,糯米粉120克,莲子120克,白砂糖适量。制作:将栗子洗净,放入锅中,倒入适量水,用旺火煮约30分钟后捞出,去壳取栗子肉捣成泥;将去心的干莲子洗净,放入高压锅内,倒入适量水,煮烂后捞出,搅烂;将黑芝麻捣成末;将栗子泥、糯米粉放入盆内,加入糖、黑芝麻末和莲子泥充分搅拌均匀;笼屉内垫上湿屉布,放入拌匀的栗子米粉,轻轻抹平,戳几个孔,盖上盖儿,放在沸水锅上用旺火蒸25分钟,熟后端下晾凉;将晾透的栗子糕扣在干净的案板上,切成自己喜欢的形状后装盘即可食用。方解:板栗益气健脾、补肾强筋;黑芝麻补益肝肾、养血益精、润肠通便;糯米补中益气,健脾止泻;莲子补脾益肾、养心安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