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带在临床扫描中应用的非常广泛,常用于饱和选定空间内的组织信号,以达到减轻其信号对图像造成的影响。施加饱和带获得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饱和带的施加位置、宽度、类型、条数、角度等。在成像之前先对选定区域施加一个非频率选择性的饱和脉冲,使选取区域内的组织达到饱和,从而在成像过程中无法产生横向磁化矢量,以达到抑制相应组织信号的目的。 
额外施加的饱和脉冲必然会延长扫描时间,施加的饱和带条数越多,扫描时间则增加的越明显(从左至右分别为:未添加饱和带,时间1′06″;添加2条饱和带,时间1′36″;添加6条饱和带,时间2′06″;)。
- 对于短TR序列(如上图△,T1WI序列)和使用极限参数的序列,施加饱和带后其扫描时间会明显延长。
- 饱和带主要用于饱和那些呈中、高信号强度的组织。在实际扫描中,为了节省扫描时间,对于那么本来就呈低信号的组织,不需添加过多的饱和带。
视野内饱和带,常用该类饱和带(上图△)来减轻吞咽、呼吸和心脏、大血管搏动对图像造成的影响。- 该类饱和带可根据需求灵活地调整放置区域、宽度、条数、角度等。
- 该类饱和带位置相对固定,会影响成像区域内的组织信号。
饱和带通常使用的是硬脉冲,非频率选择性的将选定区域内的组织提前达到饱和。- 由于使用的是硬脉冲,饱和带实际作用的范围比实际定位的范围更大,如饱和带定位与成像区域距离太近,会对其成像区域造成影响,如上图△,甚至是图像整体对比的改变。
- 在实际扫描中,饱和带应与需观察的成像组织区域保持一定的距离。通常饱和带越窄,其空间精准度越高。
(上图为示例图△,定位时饱和带范围,图左;扫描实际作用范围,图右。) 在进行MRS扫描时,会采用施加饱和带的方式来饱和抑制脂肪信号对谱线的干扰。- 为了避免对体素造成干扰,饱和带的施加位置应与扫描体素保持一定的距离。
- 施加过多的饱和带不但会导致扫描时间的延长,还会影响整体的信噪比,甚至部分代谢物被饱和掉。
视野外饱和带,常用该类饱和带来抑制血流信号或减轻血流伪影。- 在横轴位和多模块的3D成像中,特别是在血流呈流入增强信号的梯度回波序列中,上/下(头、足)侧视野外饱和带的施加是减轻流动伪影的关键。
- 该类饱和带通常不需手动去添加于固定的位置。饱和带与扫描层面间的位置相对恒定,可更好地抑制流体流动导致的一些伪影;且该类饱和带不影响成像区域内的组织信号。
对于血流呈留空信号的序列(上图△,T2WI序列),施加上/下(头、足)侧视野外饱和带的作用并不是很大。 对于血流呈流入增强信号和增强的序列(上图△,增强序列),施加上/下(头、足)侧视野外饱和带是改善此类流动伪影的关键。- 在临床扫描中应用更多的是利用饱和带来饱和抑制这类流动性液性信号,以达到减轻其对图像带来的影响。
同时,可以利用饱和带来饱和抑制图像背景/本底信号,以突出流动性液性信号的目的,如脑脊液成像、非增强的血管成像等。在多模块的3D TOF扫描中,常用视野外的上/头侧饱和带来减轻静脉血流的污染。- 为了保证饱和带与扫描层面间的位置相对恒定,可更好的抑制流体流动导致的一些伪影,在定位时选择相应的饱和带后,不需手动去添加饱和带的位置(上图右)。
-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视野外饱和带会随着扫描层面/模块的移动而移动。
当然,对于视野外的饱和带,同样可以手动去添加于固定的位置,以减轻一些运动伪影和卷积伪影对图像造成的影响。
- 在成像之前需额外施加饱和脉冲,必然会导致扫描时间的增加。
- 非频率选择性和空间选择性,饱和选定空间区域内所有的组织。
- 视野内饱和带,位置相对固定,会影响成像区域内的组织信号。
- 视野外饱和带与扫描层面间的位置相对恒定,可更好的抑制流体流动导致的一些伪影,同时不会影响成像区域内的组织信号。
- 饱和带可手动添加于固定的位置,也可由系统默认添加于与扫描层面恒定的位置。
- 饱和带能饱和抑制掉某些信号,以达到减轻伪影的目的;同时利用它也能达到突出某些信号的目的。
参考文献: 杨正汉, 冯逢, 王霄英. 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检查规范,临床策略及新技术(修订版)[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04(v.18;No.89):26-26. 张英魁,黎丽,李金锋. 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原理及其应用[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21. RayH.HashemiWilliamG.BradleyJr.ChristopherJ.Lisanti著;尹建忠. MRI基础 (第二版)[M].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