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6年,知青返城高潮,她在北大荒嫁给了哑巴,母亲:就你|陈建华|小袁|结婚|刘艳杰

 北京护林员 2022-11-30 发布于河北

1976年,鹤岗普阳农场的陈姐问知青刘艳杰:“还回城里吗?”刘艳杰说:“家里人口多,出来就不回去了。”


图:准备出工的女知青们

刘艳杰的个子矮,到了上学的年龄,她妈妈说,晚点上学好,别到学校受欺负。直到10岁时,刘艳杰才开始上学。1967年,19岁的刘艳杰从初中毕业。

刚毕业,就碰上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1968年,刘艳杰跟随社会大流,从哈尔滨来到普阳农场下乡。起初,家里人都不同意她下乡。

尤其是母亲,坚决反对:“18年都养了,还差这几年?再过两年,给你找个婆家……”刘艳杰家姐妹五个,算上爸妈就是七口人。可父亲一个月才挣52块钱,生活实在困难。

刘艳杰心想,少一个人少一张嘴,索性跟着大部队上山下乡!

刚下乡时,刘艳杰就想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比如农工班。连长看她个子小,干不了重活,就把刘艳杰调到了炊事班。

尽管炊事班的活轻,可刘艳杰打小就不愿意做饭,现在却要她一天三顿和锅碗瓢盆打交道。那个时候,刘艳杰性格内向,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说,就算是心里难受,也不愿意讲出来,就在炊事班留了下来。

刘艳杰为人实诚,干活时不惜力气。当时,炊事班有八九个女人,有人干活时偷奸耍滑。每逢这时,刘艳杰总是毫不客气的指出来:“大家都出力,你为什么要悠着劲儿的干?”

六七十年代的人很单纯,批评是为了革命,过耳就忘。时间久了,最不惜力气的刘艳杰成了炊事班的班长,一干就是三年。1971年,刘艳杰主动要求去更累的农工班,第2年就当上了农工班的班长。


图:刚从城市下乡来到农村的知青们

1973年,农场的陈姐找到刘艳杰,说是要给她说媒。那一年,刘艳杰25岁,说媒的对象叫陈建华,比刘艳杰小三岁。1米8几的大个头,身体也很好,唯独有个大缺点——哑巴。

陈建华是当地人,兄妹五个,在家排行老二。三岁那年,生病打针,一针下去,把他打成了哑巴。因为不会说话,后来连学也没上成。知青上山下乡那会儿,陈建华在农场的基建班工作,是一名瓦工。

1973年,陈建华的母亲找到陈姐说:“我看小刘(刘艳杰)不错,能不能把她介绍给我们家建华?”陈姐是个好人,知道这件事情不好办,毕竟刘艳杰是个健康的人,只能试着问问刘艳杰的想法。

刘艳杰非常要强,一心扑在工作上,担心成家后影响工作,就婉言拒绝了这门亲事。可在外人眼里,这是因为刘艳杰嫌弃陈建华是个哑巴。

陈姐走后,又有人给刘艳杰说媒,比如六十三团的商店副主任。可六十三团在汤原农场,距离刘艳杰下乡插队的普阳农场,还有一段距离。

下乡至今,已经有5个年头了。刚来普阳农场那会儿,只有一块煤堆,上面插了一块牌子,写着十七队。

5年过去了,这里有了房子,有了路,还有了农场。这般翻天覆地的变化,是靠着刘艳杰这群知青干起来的。刘艳杰心想,就算真结婚,也得找个在普阳农场工作的。

陈建华也没闲着,中间还张罗过几次相亲对象。九连有个姑娘,脚有点残疾,陈建华没有同意。后来又给他介绍了一个身体健全的姑娘,姑娘从小没娘,姐姐把她拉扯长大。姑娘说,结婚可以,每个月得给她姐姐15块钱。陈建华的母亲听说后不同意,这门亲事就算吹了。


图:农场的女知青们在收茄子

一拖再拖,拖到了1976年,知青们陆陆续续地从农村返回城市。那一年,刘艳杰已经28岁了,陈姐又找到刘艳杰,“你还返城吗?”刘艳杰说,“家里人多,出来就不回去了!”

这时,陈建华还没着落,陈姐又想起给她说媒的事儿:“陈建华心眼好,干净利落,爱收拾屋子”。

刘艳杰性格内向,个子矮,只有1米49,长得也不怎么出众,比较自卑。陈姐说媒时,刘艳杰心想,论个头还是长相,自己都配不上陈建华。只要他不嫌弃我,我也不挑了。

这样,这门婚事,就算是说成了。

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恋爱后,刘艳杰跑回哈尔滨老家,把谈对象的事情告诉给了母亲。母亲听说女儿找了个哑巴,立刻哭了,“哪怕找个瘸子,也比哑巴强,最起码还能说说话”。

刘艳杰劝母亲说,“我要个头没个头,要身材没身材,要长相没长相。农村不比城市,农村的生活苦。每次过冬,总能看到老职工在冰天雪地里面拉着爬梨。我当时就想,等成家后,一定不喂鸡鸭鹅狗。我想找个男同志帮我分担压力,又不影响我的工作”。

报喜不报忧的刘艳杰,她没有把话说完。农村生活不仅苦,而且非常危险。

1973年4月25日,普阳农场发生大水,最高涨到1米3。起因是刚刚打春,黑龙江江面化冰,大量冰块将河道堵住。当时还没筑大坝,江水漫堤,直接淹到农场。

刘艳杰住砖房,睡大通铺,和10个人一起住。江水上涨后,他们10个人爬上房顶,硬撑了一夜,第2天晚上才被救援队救走。


图:农场的女知青们

同样是知青的小袁,就没她这么幸运了。涨水时,小袁正从外面往住的地方赶。路上光秃秃的,连棵树都没有。但凡多一棵树,小袁都不会被淹死。

扯远了,说回正题。尽管刘艳杰一直劝,可母亲还是不同意。最后,母亲给刘艳杰撂下狠话,“我先把话跟你说到,以后出了事,别说我们老人不给你做主”。

是啊,嫁给一个哑巴,刘艳杰到底图陈建华什么呢?图陈建华身体好,能干,做事情干净利落。

知青在农场工作,活又多又累。在炊事班的时候,刘艳杰一天要做三顿饭。调到农工班后,要种地、打柴、挑水。去了畜牧排,又要不停喂猪。每到一个岗位上,刘艳杰都是班长。

当班长,不仅要不惜力气干活,还要去连队开会,经常开到晚上九十点。因为陈建华是哑巴,可以不用去开会。这样一来,陈建华就能操持家务,让刘艳杰不耽误工作。

1976年10月份,刘艳杰与陈建华结了婚。结婚后,刘艳杰领着陈建华回到哈尔滨老家见父母。生米已成熟饭,想反对也晚了。

在外人看来,刘艳杰是图陈建华家有钱,图陈建华当官的爸爸。确实,陈建华的父亲是转业来的军官,在农场当连长。要说是看上陈建华的父亲是做官的,刘艳杰也不至于在畜牧排喂了6年的猪。


图:农场中的男知青们

喂过猪的都知道,这活又累又脏。不管阴天下雨,都得穿双不透气的橡胶靴子。进猪圈喂饲料,出猪圈掏猪粪。这种活,刘艳杰一干就是6年。

要说图陈建华家有钱,两人也不至于在泥草房里结婚。结婚后,两人和公婆住了一段时间。期间,刘艳杰和陈建华的工资都是公公领,领完后交给婆婆。

刘艳杰是党员,婆婆每月只给她三毛钱交党费。工资全部上交,身上没有一分钱,就连往家里面寄信,刘艳杰都得问婆婆要。尽管婆婆不止一次的说,“艳杰,想吃什么就和我说,我给你买。”可性格内向的刘艳杰根本不好意思开口。

打抱不平的人说,“小刘,你的工资应该你去领。”刘艳杰说,“都是一家人,老的已经去开工资了,小的就别去了,别人看了会笑话。”

六零、七零年的婚姻,是先结婚再恋爱。别人谈恋爱,往往会说个悄悄话,可哑巴哪会说话?每次交流,刘艳杰总是连说带比划。刚开始比划的不对,要西比东,要南比北。时间长了,有了默契,沟通才变好。

这样的婚姻,能够走下去,也少不了陈建华的付出。

陈姐给刘艳杰说媒的时候就说过,陈建华的心眼好,干净利落,爱收拾屋子。结婚后,陈建华确实如此,还非常会心疼人。


图:女知青刘艳杰和他的“哑伴”陈建华

1977年,刘艳杰怀孕,想吃水果罐头。因为没钱,陈建华就跑到小卖部赊账。赊账回来后,陈建华一口也没吃。

1979年,刘艳杰怀了二胎,也从公婆那里搬了出来。刘艳杰想吃肉,可买猪肉得去团部,路太远。陈建华就跑到鸡笼处,抓了一只老母鸡。刘艳杰一摸鸡肚子有蛋,不舍得吃了。陈建华就比来比去,意思是说,“杀了吧,别舍不得”。

后来,老二生了。陈建华一口气煮了10个鸡蛋,熬了红糖粥。那个时候,老大也已经两岁了。担心老大跟刘艳杰抢嘴,做好饭后,陈建华立刻把孩子抱走。

期间,刘艳杰的工作一点都没落下,还是畜牧排的班长。晚上,刘艳杰要去连队开会,陈建华在家照顾孩子。早上,刘艳杰要起来做饭。陈建华不让,比划着说,“你带孩子睡觉,我来做饭。”

多年以来,陈建华一直在基建班工作,天黑才回来。刘艳杰担心他饿着,就把孩子放到推车里面去做饭。回来后,陈建华看孩子哭,就比划着说,“你以后别做饭了,看孩子就行,等我回来给你们做。”

基建班的工作都很重,装车,抱麻袋,累得胸口疼。刘艳杰想让他吃点好的,可好东西不多,一看到东西少,陈建华就不吃了,留给他们娘仨。

脏衣服,都是陈建华洗。菜园子里的活,陈建华从来不让刘艳杰动。想吃什么菜,只要说一声,陈建华立刻薅回来,搬个小板凳慢慢择……

虽然陈建华对刘艳杰很好,但是也有不少坏毛病。比如说脾气暴躁,即使对他99分好,1分不如意,说翻脸就翻脸。


图:露天影院

有一年,农场组织看电影。当时是夏天,刚收了麦子,还在场院上晾着。这个季节,天气多变,一会儿风一会儿雨,屋子里又闷又热。老二年龄小,又哭又闹。为了不影响别人,刘艳杰将孩子抱了出来,迎面碰到书记。

书记对刘艳杰说,你派个人,去看着场院,别下雨了。刘艳杰心想,放一次电影不容易,孩子又一直哭,我自己去场院看吧。

刘艳杰向来闲不住,眼里都是活。刚到场院,就看到水沟里还飘着些麦子。随手拿了一把铁锹,准备拉一拉。老二拿着一根柳条,在沟旁边玩水。

陈建华本来是和刘艳杰一起看电影,刘艳杰出来后就没再回去。陈建华不放心,跑到场院去找她。看到刘艳杰在干活,陈建华立刻急眼了。冲过去,抓着刘艳杰的衣服往旁边一扔,直接把刘艳杰的眼镜打掉了。

放到现在,这就是家暴现场。那个年代,动手打老婆也不是件多光荣的事情。

事后,刘艳杰还在体谅陈建华。她说,像哑巴这种有生理缺陷的人,着急时,说不出来话,就会动武。可只要事情一过,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可因为这个毛病,陈建华也吃过不少亏。

和别人吵架时,本来不是他的错,还要扣他的工资。没办法,谁让他不会说话呢?不会说话,就不能为自己辩解!严重一点,陈建华还会和别人打架。

刘艳杰是陈建华老婆,能体谅陈建华有生理缺陷。可外人哪会让着他?该打打,该骂骂。


图:知青刘艳杰

每次打架,连里都会罚他一两百块钱。每到这时,刘艳杰就偷偷的去交罚款,生怕陈建华找领导闹事儿。交完后,还要回来哄陈建华,“领导对你好,这次没罚你钱,以后别和别人打架了”!

严重时,连里会停陈建华的工。每到这时,刘艳杰又得安慰陈建华,“你刚和别人打架,领导让你休息两天”。没办法,总不能告诉陈建华,他被停工了吧?否则,他又要去找领导评理。

对于这段经历,刘艳杰说,“他在家打闹我不害怕,就怕他在外面跟人家闹。”

因为家里有一个不会说话的,另外一个人就得学着会说话。这让原本性格内向的刘艳杰,被迫和别人打交道。

刚结婚那几年,每次碰到外面有夫妻吵架,刘艳杰都会十分羡慕。毕竟,家里面的另外一个人不会说话,想吵都吵不起来。可没过几年,好几对会说话的夫妻都离婚了,刘艳杰和陈建华的婚姻还好好的。

后来,有人告诉刘艳杰,“小刘,你别只跟他比划,慢慢跟他说,练着练着,就会说话了。”1982年往后,刘艳杰练着和陈建华讲话。慢慢地,陈建华能说一些简单的词语,会叫刘艳杰“胖胖”,叫两个女儿“娃娃”。

1968年,刘艳杰下乡来到普阳农场。1976年,刘艳杰嫁给陈建华。1979年,知青返乡大高潮。没结婚的知青,打个报告就能走。结了婚的,有人为了能走,真离婚。有人舍不得另外一半却又想走,假离婚。(真离婚——农村留农村,城市回城市。假离婚——离婚不离家,只为能回城。)

刘艳杰不一样,她说,真离婚,假离婚,都得打证明(离婚证),她不愿意这样做。


图:知青刘艳杰和他的“哑伴”陈建华,以及他们的女儿和外孙

因为回城的事情,刘艳杰母亲在后半生经常念叨,咱家好几个孩子下乡都回来了,就你不回来。回城高峰时,不是没有人建议让刘艳杰带着陈建华,回哈尔滨的娘家。刘艳杰没有同意,她说,“陈建华不会说话,在农村生活习惯了,在城市怎么办?”

就这样,刘艳杰被陈建华坠住,永远的留在了农村。

后来,国家出台了优惠政策,允许知青一个子女的户口迁回城市。那个时候,老大14岁上初中,老二12岁上小学。孩子们自己选择,最终把老大的户口迁到了城市。

去哈尔滨的路上,老大一路走一路哭。为了不让孩子像他俩一样,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刘艳杰忍痛将大女儿送去了哈尔滨。

多年后,两个女儿相继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老大谈对象时,其中一条择偶标准,就是一定要对父母好。大女儿成家后,坚持要把刘艳杰和陈建华接到城市生活。

2010年,两个女儿合力在哈尔滨给老两口买了一个小户型,38.85平方米,一个厨房,一个卧室。每年10月底,夫妻俩都会搬到哈尔滨去住。来年开春,再返回农村老家。

知青,一个时代的标签,留下了太多美好和难忘的回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