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铎,清代名医,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着作甚丰,今存《石室秘录》,《辨证奇闻》,《辨证录》,《辨证玉函》,《脉诀阐微》,《本草新编》,《洞天奥旨》,《外经微言》,《辨证冰鉴》九种,其迹近怪异,其文有奇论."胃为肾之关"多次在其着作中提到,并指出"胃为肾之关,非肾为胃之关,《内经》年久讹写误传,世人错认肾为胃之关门"(《辨证录·卷十·种嗣门》)。有别于《内经·水热穴论》"肾为胃之关"的观点。且不论年久讹写误传与否,笔者通过复习文献,试分析陈公"胃为肾之关"的内涵及运用。
1、肾司胃之开阖 《辨证录 痿证门》指出"胃之开阖肾司之也".《本草新编 熟地》则进一步指出两者生理上的联系,认为"肾水旺而胃中之津液自润,肾气足而胃气亦足".胃之受纳通降开阖的生理功能在根本上受制于肾气的充足与否."胃为肾之关门.肾气足而关门....胃气得肾气之升降,而胃气有不更开,饮食有不更进乎"(《本草新编 茯苓》),"肾衰则胃不为肾以司开阖"(《辨证录 血症门》).肾为胃司开阖的理论观点.与陈士铎重视命门的学术思想是相一致的. 在疾病表现上,则"肾病而胃始病"(《石室秘录 卷六 内伤门》).具体来讲,关乎肾之水火.肾水不足则易致胃火沸腾,如《石室秘录 逆治法》指出"胃中之火,必得肾中之水以润之,肾水耗,不能上润脾胃,则胃火沸腾,涌而上出".肾火虚弱则不能助胃受纳消水谷,如《石室秘录 热治法》指出"盖胃为肾之关,脾为肾之海.胃气不补命门之火,则心包甚寒,何以生胃土以消其谷食"。 具体应用例见《辨证录 内伤门》定胃汤治肾虚反胃:熟地三两,山萸肉二两,肉桂三钱,茯苓三钱,水煎服.此方治疗肾虚无火,食人即吐的反胃症.陈士铎认为肾病而胃始病,肾中无火,犹釜底无薪,难以蒸腐水谷故方中以熟地为君,山萸为臣,佐以肉桂,大补肾中之水火,不去治胃,而胜于治胃,肾虚反胃表象是胃之关门不开,饮食不能入,实际上是肾虚不能为胃司关门之开阖. 2、胃土能消.肾水始足.糟粕能出 陈公在《辨证录 痨瘵门》指出:"胃为肾之关,胃土能消,而肾水始足".可见肾精的滋养必须依赖于后天中焦的运化,填补肾精之药也须借道于后天脾胃.在病理上,胃伤则不能输精于肾,或致肾司二便功能失调,糟粕不能排出.《辨证录 虚损门》认为:"胃为肾之关门,胃伤则关门必闭,虽有补精之药,安能直人肾官,是补肾必须补胃".《石室秘录 顺医法》认为"胃为肾之关,关门不开,则上之饮食不能人,下之糟粕不能出". 具体应用见《石室秘录 顺医法》:气虚身体赢弱,饮食不进,或大便溏泻小便艰涩者,尤其大病初愈,胃气未复者,要着重于开胃之关门.方用人参一两,茯苓三钱,白术五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泽泻一钱,车前一钱。其中人参为君开胃气,"白术上利胃而下健脾,且能祛湿以生肾,有此大功,则大小便得脾肾之气而能开合".此即以开胃气为主,以期饮食进而肾气足,糟粕降. 3、胃可为肾经风湿出路 肾间风湿,犹为难治,其因有三,一是病 位在肾较深,二是湿性下行黏滯难祛,三是肾气亏虚不易骤补.而祛邪有伤正气.陈公谆谆告诫"肾有补无泻".虽有防己可祛肾湿,稀莶可疏肾风,两者合用似可治肾之风湿,然"其言似善,而其祸实大也,夫肾有补无泻,用一-缓泻,尚为不得已之治法,二者同用,肾将立惫矣."《本草新编 防己》对于肾经风湿这个问题,陈士铎别出心裁的认为胃为肾之关门,既可为肾输送后天精微物质,也可作为祛除肾经风湿的一一个出路他在《辨证录 遍身骨痛门》指出:"风湿人于经络则易去,风湿入于骨髓则难祛,以骨髓属肾,肾可补而不可泻,祛风湿则伤肾...虽然肾不可泻,而胃与大肠未尝不可泻也.泻胃与大肠之风湿,而肾之风湿自去".方用并祛丹:黄芪一两,白术五钱,茯苓五钱,甘菊花三钱,炙甘草一钱,羌活五分,防风五分。此方不直接入肾而间接祛胃肠之风湿,属非对之治,也即陈公所谓的"非治之治"。 4、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陈士铎锋所述"胃为肾之关"在生理病理.上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胃的受纳功能根本.上取决于肾气的强弱;二是肾司二便的功能除需本脏之气外.还需胃气通降来协助;三是补肾之药或食物需借道中焦脾胃,故临床对于久病或大病初愈,保胃气显得尤为重要;四是中焦脾胃既是湿气之来路,同样也是湿气之去路,故肾经风湿可借脾胃之道而出.白术利腰脐之气祛肾间风湿,便是陈士铎胃为肾经风湿出路观点在药物方面的具体应用.
第一作者:郭巧德(1980一),医学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消化. 收稿日期:2011-04- -26 编辑:傅如海。江苏中医药 中医 陈士铎论- -胃为肾之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