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倾国倾城”用来形容一个人长相俊美,而褒姒“倾国一笑”却使其背负了千年的骂名。褒姒入周,用于止戈,挽褒国于危亡。褒姒天生丽质,周幽王对其宠爱有加,而褒姒对于争宠献媚则毫无兴趣,她对一切都看的很淡,入宫以来一直是不苟言笑。而周幽王却对她宠爱有加,相比她的美貌,幽王更爱她的无欲无求。自古以来,君臣之间权利的博弈便从未止息,西周末年的局势相对而言则更加的混乱,君王对于权利有着天然的渴望,即使他再暴虐、庸碌,他都想将王权抓在手中。 周幽王从其父姬静手里接过周朝这个烂摊子,在经过初期的天灾人祸之后,征伐褒国的胜利燃起了他内心的火焰,为昭示王权他自导自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好戏。褒姒看后淡然一笑,却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徒留千年骂名。“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褒姒淡然一笑,她笑自己所身处的现在,她更笑自己不能左右的未来。 ![]()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昭示王权周幽王自其父姬静手里接过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周王朝。宣王姬静在其执政的早期使得西周国力有所恢复,但由于其晚年频繁对外用兵,“千亩之战”惨败于姜戎,使得周王朝军力损失殆尽,周王朝这座大厦已呈现倾覆之势。 周幽王幼年即位,国内政权危机四伏,为寻求靠山,他立申后为王后,寻求申国的庇护。周幽王二年又赶上泾、渭、洛三川地震,年幼的幽王面对如此窘境,已有自暴自弃之心。他开始沉迷美色,放纵自己,随着他年岁的增长,他也适应了这种压力,征讨褒国的胜利燃起了他久违的斗志。他为了王权的集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总结下来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从太史公的记载可以看出,从褒姒生“伯服”开始,幽王已有废除太子之心。之后又提到,幽王不但要废太子,连同王后也要废除。 ![]() 他要集权,就要向天下昭示自己的实力,“烽火戏诸侯”就是他想出的“好方法”。烽火台浓烟滚滚,面对四面赶来的诸侯,见到这么多人拥护他,他很高兴。他向朝中的权臣昭示,他还是这个世界的王,为了更加彰显他的王霸之气,幽王在高台饮酒作乐,笙歌宴饮,褒姒看到幽王的所作所为,不禁淡然一笑。在她看来,幽王选择这样一种方式来昭示王权,虽然有效,但却不是最佳之法,如果处置不当自会引火烧身。 对于风尘仆仆赶来护驾的诸侯,周幽王只顾彰显霸气,却没做出任何的补偿与奖励,此举为之后诸侯越来越少以至于见死不救埋下了伏笔。但就目前而言,周幽王重拾信心,将继续他的集权之路。
![]() 按照幽王的构想,昭示王权,削弱平衡朝堂,增加自己对于朝堂的把控,进而达成君权集中。多么完美的计策,那么看似如此无懈可击的方案为何最终却失败了? 周幽王看似完美的计划因何会落空?周幽王计划看似很不错,但是在结合其自身的执政能力、周朝国内的局势、实施过程中细节的处理以及时机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周幽王的失败已成必然,他的失败同样可以从下三点得出:
![]()
![]() 国力衰弱,民不聊生。幽王自身实力不济又无识人之才,孤注一掷的采取“烽火戏诸侯”来昭示王权。本想一鼓作气削弱申国等的势力,无奈太子的出逃使得申候狗急跳墙,联合犬戎举兵进攻镐京,周幽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败下阵来,身死国灭,为天下耻笑。 “褒姒一笑而周失天下”,这个黑锅为何会背到褒姒身上?原本是周幽王与外戚争权,导致了这一系列的祸乱。“烽火戏诸侯”也好,废申后立褒姒也罢,都是争权的一种举措罢了。哪怕是有周幽王宠爱褒姒的因素在里面,褒姒又能左右的了谁呢?她看到周幽王的一系列举动,淡然一笑之时她就已经清楚的认识到,她左右不了现在,她也左右不了未来,她只能配合周幽王将这场大戏唱下去。结合当时的局势,褒姒背下这祸国殃民的黑锅已成必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周分封天下,靠的是周礼与宗法制,讲究的就是尊卑有序。周幽王做的再不靠谱,姬宜臼对外也不能宣称幽王有罪,所以伐之。为这场政变找到的最合适的借口就是褒姒乱政,魅惑周幽王,导致祸乱发生,是他姬宜臼不得已而为之,千错万错都是褒姒的错。褒姒人微言轻,这个黑锅必须褒姒来背。 ![]()
申候联合犬戎攻灭镐京,对于天下诸侯来讲,这是大逆不道之事。周平王虽然上位,但仍需要各路诸侯的支持,那么他就只能找褒姒来为这场祸患买单。各路诸侯在这场事件中,所作所为也不符合礼法,他们也怕周平王势力强大之后秋后算账,他们也需要有个人来为这个事件买单,用以掩盖他们不当的作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褒姒就充当了一个调和剂,天下各方势力均需要她来背这个黑锅。
中国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封建帝王可达数人,男权思想根深蒂固,长久以往“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便流传下来。后世之人就当一个故事在流传,谁也没人去探究到底谁对谁错,因而褒姒“一笑倾国”已成定论,这就是褒姒无法左右的未来。 ![]() 时针有话讲自古传言褒姒“红颜祸水”,一个小小的女子在男权的世界里,真的能起到这样举足轻重的作用么?只不过是封建统治者为自己的过失找了一个借口罢了。周幽王从周宣王手里接下的是满目疮痍的周王朝,其本就已危如累卵,而周朝的覆灭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共同决定的。不管你是明君还是贤臣,所能做的就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没有人能够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一笑倾国”对于褒姒来讲,实在是在重了,她连同自己的命运都左右不了,又何谈能一笑倾国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