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期我们来看《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我们先来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老子在上章说“谷神不死”,本章说“天长地久”,可见天地并非像“谷神”那样不生不灭,天地也会有消亡的那一天,只不过与人类相比,要比人类长久很多。 人类与天地同为“谷神”所生,由同一股精粹之气造化而来,所以并称为天地人三才,然而天地却可以长长久久,而人类却不行,这是为何? 老子给出的答案是“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不自生”?这个“生”指什么? 当然生私心是没有错,但生私心缘由是什么? 很多人说是人性,这种说法也没错,古圣先贤们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就是因为人心上夹杂有私,所以才“危”。但如果就此打住,不再往里深究,那人的私心就没办法改变,因为是人性,大家都如此,所以没办法改变。 可是古圣先贤们不这样认为,古圣先贤们在指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后又接着说“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什么是“惟精惟一”?什么是“允执厥中”? 我们还是用天地来作比喻吧。 “谷神”赋予天地的那一股精粹之气,就叫“惟精惟一”,即气的精粹和纯一,没有夹杂任何的杂质,非常纯粹的意思。 而天地在生养万物的过程中,并没有在这股精粹之气上增添任何的杂质,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气的精粹和纯一,就叫“允执厥中”。 “厥”代词,代指前面说的“精一”。“中”,不离开“精一”这一根本的意思。因此,“允执厥中”其实也就是老子在第五章所说的“守中”的意思。 那么,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地“懂得”守中,“懂得”“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比如视万物为“刍狗”,比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也就是说,天地在生养万物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生任何的分别对待之心,没有生任何的贪嗔好恶之心,所以天地才能长长久久的存在,长长久久的生养万物。 可是反观人类自己呢?执着于肉身所带来的觉受,以此觉受为我,在原本精粹纯一的气上,攀附贪嗔好恶的知见,从而人为造作身中气机的周流运行,干扰、障碍本性的自然造化,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不能像天地那样长久。 针对人类这样的习性,该如何去解决它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效法天地,就是“守中”。因此老子接着说道: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后其身”,不以肉身的觉受为我,就叫“后其身”。 往内观照,肉身的觉受只不过是一种内在的感受,是那股精粹纯一之气在身中周流时所产生的感觉,而那种感觉本来并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因此,不被气的流行的感受所迷惑,对感受没有任何的执着,就叫“后其身”。 “身先”,让本性的造化回归自然,回归其主导之位,就叫“身先”。 这里的“后”与“先”的意思与坤卦卦辞中“先迷后得”的“先”“后”的意思是一样的,即乾在先,坤在后,顺应这一法则,坤跟在乾之后就生生不息,所以叫“后得”,而背离这一法则,让坤当先,就迷失掉生生不息之路,就走向衰败之路,所以叫“先迷”。 因此在人身来说,本性的造化就是乾,人的自我意识则是坤,因此,让自我意识去跟从、顺从本性的造化,而不是反过来去干扰祂、障碍祂,就叫“后其身而身先”。 再看“外其身而身存”。 “外其身”,置身于肉身的觉受之外,就叫“外其身”。 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时,明知不该那样做,但却控制不了自己,为什么?因为我们被感受所绑架,我们不能自已。 如何从这种模式中解脱出来呢?就是在感受升起的同时,去看到感受背后能量的实相,只是看而已,将自己的心置于感受之外,而不是随之起舞,就是“外其身”。 因此“外其身而身存”是说,圣人对肉身的觉受没有好恶分别,不被感受所绑架,因而身中本性的造化就不会偏离生生不息的轨道,不偏离生生不息的轨道,那就是永存,只不过这个永存不是肉身永存,而是那股精粹纯一之气(法身)永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这不正是因为圣人的无私,结果反而成就了圣人的法身永存的功业了吗! 前一个“私”说的是以肉身觉受为我的私,是小我的私,后面的“私”说的是法身得以圆满的私,是大我的私。而正是这个大我的私,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意义所在,才是我们要从本章去体会的精髓所在。 因为生命真正的意义就在于生生不息,不论什么物种。 人类也好,花草鸟兽也好,还是病毒细菌也好,都是以其生生不息作为自己的演化目标。而所有物种的演化都无一例外的是通过个体的生生灭灭来实现群体的演化,因此每一个个体都免不了要通过自身的试错,来修正群体演化方向的偏差。 因此,对人类而言,成就自己圆满的法身其实就是在促成整个人类朝着生生不息的演化方向迈步。 不仅如此,由于天地万物本为一体,因此人类的圆满不仅仅是人类自己的圆满,同时也可以因此而反哺于天地。天地长养万物,万物反哺天地,这就是生生不息的大道法则,因此圆满自己和他人的法身,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意义所在,这也就是儒家讲成人成己的缘由所在。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