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本书可以说是“久闻大名”,但一直没有提起我的阅读动力。 最近几个月,因为要做乡村振兴的项目,以一种不同的身份进入了乡村——协助乡村振兴发展的社工,所以了解乡村十分必要,而这本书恰恰也是必读书目之一。 整体读下来的感觉是,我们的乡村有它属于自己的规律,就像我们提出职业教育不应该是“次一等的教育”而应该是“不同类型的教育”一样,乡村生活方式和态度也应该是一种“不同类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而不应该是“次一等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而我们这些所谓的“从乡村走出来的人”也应该对自己的心态保持一定的反思性。 下面分享我在读到书中的某些内容时产生的思考和感受: 1、乡下孩子不像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到处接触着字,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遗传上一定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 感受:很感动费先生有这样的反思。我也希望城里人不再因为自己占了资源优势的便宜不自知而以为是地看不起乡下人。因为曾经城市也是需要乡村用粮食来救济,现在只不过是换成了维持城市人的基本生活。但是因为主流话语权逐渐被有权力和资源优势的人占了,所以乡下人才会变得人微言轻,在某些需要发声的场合缺席。 2、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达的意是有限的。 感受:共勉。对于工具本身的觉察十分必要。 最近跟村委的相处也让我反思到,他们只是不像我身边的那些小伙伴一样很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尤其是当面对我们这样一个非常陌生的一群社工时,就像在HOPE学堂看到的同学们,更多地是想保护自己,尤其是当我们又很会说一些不那么接地气的话时。所以他们会呈现一种不热情的态度,不会努力去跟我们建立更深的关系。 但每次跟他们达成了一次比较友好的合作后,他们就会对我们表达一些善意,比如叫我们吃一些东西,或者跟我们聊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我也在想,或许也是我们对他们的偏见或者不了解造成了我们经常会产生负面猜测,这也是没有安全感的一种表现,也是我们的至少是我的保护机制的表现。 既然有了这个反思,接下来就用更多的热情去感染他们吧。把那个热情的自己也释放出来,也用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份子的心态去处理和他们的关系,我对自己有信心~ 3、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头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感受:很浪漫,有种尘归尘土归土的感觉,或许这也是我对家乡有一种执念的原因吧,总觉得自己从那里拿走了什么,只有还回去才能消解掉愧疚感。 电影《落叶归根》,也是关于回乡的故事,推荐 4、 感受:哈哈哈,终于找到自己写不出来日记的原因了。小时候的生活真的很单一,每周一次的赶集日是我必写的内容,其他内容又因为我比较宅没有什么体验,后来我终于学会了写感受,于是我的日记丰富了一点点,但又养成了非常感性缺乏实体内容描写的矫情或者高级一点的哲学思辨的风格,这几年才有所改善,越来越有实际内容来承载。看来我是真的有进步呀,至少现在日记的内容不是我没有的写,而是没有时间写了。 5、 感受:这不就是双标吗?不过大家应该都是双标人吧,虽然我努力让自己不那么双标,但真的认识到人是有局限的,实在太难做到了。 6、 感受:是这样吗?这个观点挺有意思,值得讨论。那我们现在的社会呢?到底是淡漠还是热情?算是稳定吗? 7、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感受:也就是提醒我们要慢慢来,但是当政策强行介入到乡村的时候,应该会加快这种步伐,至于到底需要多久,可能再有活下去的耐心都不足以看到。 8、 感受:让我想起来小时候跟老爸一起看法律节目的时候,在一些正当防卫过当案件或者类似正当防卫过当这种从道理上讲是被害人变成了被告时,他就会表达对法律的失望情绪,他跟那些叔叔婶婶们分享时会说“这法律有时候还帮坏人”,正是费先生提到的这种情况。而且他们也会觉得那些杀掉了贪官坏官的人的做法很解恨,某种程度是被逼急了的伸张正义。 9、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 感受:想起来奶奶在世的时候经常会抱怨村里有些年轻人“不行”,因为他们见到她不打招呼,而老妈总是觉得她这样看重别人对她的态度没必要。放到现在来想,或许在她的世界里,这不仅仅是对她的存在价值的无视,更多的是她对这种长幼原则的坚持,以及自己因为在新时代里失去了原本她生活的时代里身为老人家的权力优势。 10、怎样才能成为村子里的人?第一是要生根在土里:在村子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 感受:看到这句话想到了自己的境地,有时候也会觉得无奈。因为无论是在广州还是在清远都能感受到,就算买了房子自己也无法成为“村里人”,而自己又无法像其他女性一样因为婚姻进入到当地的亲属圈子。所以我这辈子的宿命必然是带着着异乡人的身份,有一个落脚地,努力地从零开始生根,因为我在家乡的根,断了。我在这里接不上。 11、寄籍在血缘性社区边缘性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 感受:说的不就是我们这些人吗?希望我们可以早点摆脱这种媒介的身份,成为内部人。但这条路好长好长,可能我活着的时候没机会了,哈哈,我咋那么多事活着的时候见不到呢,看来我得想办法多活几年呀,哈哈哈哈哈哈 12、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契约精神) 感受:学习了,记住。我们跟当地人的关系就是从地缘开始的。 13、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是时势权力。 感受:明白了,还好我得到了这个权力,才能现在处于一个相对优势的地位,但这个地位真的弱不禁风,我突然想明白了正是因为这种权力弱不禁风,而越是年轻越容易掌握这种时势权力,所以有些不愿意更新时势权力的既得利益者会恐慌自己随时会失去,于是为了牢牢地抓在手中,就不停打压年轻人的想法,制造自己的权力更大的幻觉。我不能放弃学习啊! 书分享完,我还想说,乡村真的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乡村唤起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当看到乡村的困境和美好时,这种复杂的情绪会促发我新的动力,日子还长,希望我们真的可以做些什么带来不同的转变,还要提醒自己坚定信念,依然看向生活的积极面,不用“人性”一词那么快地定义任何人。 |
|
来自: 一位女性Zoeeey >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