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十六课:如何将毕生“功法”传给下一代?

 平淡无奇d2n0yh 2022-11-30 发布于北京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同学之家】的家庭教育学习群,本文是家庭教育系列课程的第四十六课:如何将毕生“功法”传给下一代?

各位同学晚上好

我们在上一次的分享中讲到了一个好老师的三重修炼,凡是通过了这三重修炼的,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老师,好家长,好领导了。

成就了一个好老师,好家长,好领导的“先生”,在家就能齐家,创业就能兴业,行教就能育人,从政就能化民了,那么,如何将这好不容易修成的“毕生功法”传给下一代呢?

如果说将这些所有经验都编辑成书册,让孩子们把这些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精华”一字不差地背诵和记忆下来行不行得通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个善于记忆的人,学成了也是一个书呆子,其最高成就也只能做个唯命是从的“徒弟”,而成不了真正的老师。

这样的教育方式看起来是可以快速地达到培养“人才”的效果,但是却有一个非常巨大的短板,那就是哪怕是培养出来了第一代的人才,也会因为其不懂得如何继续传教而就此将道统中断。

所以这样的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那么,什么样的方式才是可取的呢?

那就是做老师的要有“听而弗问”的高超水平,而不是顾着自己的教学进度一味地进行讲解,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及时地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变化,有些同学是能够举手提问的,那么我们做家长或老师的就要根据学生所提出的具体问题去判断该生所处的理解水平,然后根据该生的理解水平给予及时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晓喻操作。

而有些学生却是一脸的疑惑,也搞不清楚问题的关键,更提不出自己想要咨询的具体问题,哪怕是问起来问题来也是离题万里,那么这样的学生就要根据其平时的具体表现进行综合的分析,并且通过老师的专业提问去确定该生所存在的疑惑到底在哪里。

当搞清楚了该生的疑惑与不解之后,再根据这个具体的疑问进行晓喻的讲解操作。

如果一个学生连自己的疑惑在哪里都不清楚,那么即使将课程讲解完了也是听不明白的,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那就不如节省点力气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一再地要求同学多多地分享的最主要原因,你都不回答,不思考,不提问,不分享,我们的管理员又怎么知道你的存在呢?又怎么知道你此刻的水平到底在哪里呢?又怎么知道你哪里有疑惑与不解呢?

但是,这是免费的公益分享,你参不参与我们都不会停下来等你的,你参与得多,那么收获也更多,参与得少,那就只能是走马观花地过一遍了。

对于一个真正关心孩子成长,关注孩子成才的家长和老师来说,肯定是不能止步于此的,一个立志于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贤人君子的人,肯定也是可以克服这些困难,并且也是可以将自己毕生所学的“功力”传播给下一代的人。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那么,该从哪里开始入手呢?

我们都知道,一个冶炼铁器的师父,他在带徒弟的初期,肯定不会一上来就要求其打造复杂的铁器的,而是要从最简单的修补铁器开始入手。

一个制造射弓的师父,一开始让其修习的科目也是从压制弯曲的柳条开始的,能将柳条的弯曲工艺掌握得当了,也就可以挂玄压弓了。

哪怕是驯炼一匹拉车的小马,也一样不要一上来就进行套马拉车的操作,而是要先让小马跟在老马的旁边熟悉环境,等熟悉得差不多了,然后再一步步地试着套马拉车。

如果一上来就进行套马拉车的操作,那肯定会惊吓到小马的,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人养车翻而三败俱伤。

对于一个要将教育进行到底的有志之士,一定要先悟透这三个道理,才能教导出真正的有道通才,才能将人才的锻造体系薪火相传。

良冶学裘

良弓学箕

驾马在前

这是古代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三个例子,那么,我们现代的现实教育中,是不是也可以在生活中找寻类似的例子呢?

先认字,再组词,后造句。

学缩句,改病句,再扩句,其所遵循的理是不是有相通的地方呢?

所以,学完了今天这个课程的家长们,就不要去埋怨孩子不会写作文了,孩子不会写作文的本质,是家长们缺乏遮脸练习的流程及其具体操作步骤。

同理,也不要去害羞与自己的不会表达而选择“沉默是金”了,你都不从一句话一句话地学起,又怎么能够奢望着一夜成文呢?

好了,由于时间与篇幅的关系,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喜欢这个内容的同学,欢迎大家邀请亲朋好友进群,和我们一起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