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间最难的人际关系,就是学会保持最佳距离

 hercules028 2022-12-01 发布于四川

在本书中,金惠男医生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着重谈及我们与家人、恋人、朋友、同事之间所需的距离,介绍了与这几种关系的人相处的一些经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通过本书,我们将摆脱社交中的受伤感、无助感、无力感,重塑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在舒适的人际关系中实现自我成长,拥有更完美的人生。

一本韩国人写的人际关系书籍,有些建议不错,值得一读。

一个人最多只能与150人维持关系




一个人最多只能与150人维持关系




英国牛津大学演化人类学系的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教授在《社群的进化》一书中指出,即便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再强,也只能与150人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并将此命名为“邓巴数”。他还指出,这里所说的150人,包括了在酒吧里偶遇,就算坐在一起而不请对方喝酒,也不会觉得不知所措的朋友。

他建立这一理论的基础,主要着眼于过去原始部族村落的组成人数大约为150人,而目前仍然居住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格陵兰的原始部落的平均人数也是150人。根据此法则,一个人可以缔结的人际关系网中人数的上限是150。即使朋友人数超过于此,彼此也大多是不太熟悉而毫无意义的关系而已。

因此,对人际关系感到怀疑的人,在整理不必要及形式上的人脉时,应该牢记邓巴数,若是朋友数量超过了这个数字,其中存在毫无意义的人际关系的可能性非常高。

与无数人建立人际关系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我们拥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持续被一些不重要的人际关系所牵绊,就不得不疏于经营重要的人际关系。

父母通常会说孩子是最重要的,但是每周与自己十几岁的青春期子女交谈的时间却不到16分钟。对于我们称为“独一无二的生死至交”的人,每年跟他们联络的时间,往往也不过几分钟。越是这种我们认为重要的关系,越是需要多花一些时间才对,然而,实际上我们反而是在次要的人际关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

如果我们觉得人际关系就像工作一样,令人感到疲惫,可能是因为我们舍弃了真正重要的关系,而浪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经营那些不必要的和形式上的关系。

最亲近的人带给我们的伤害往往最大




最亲近的人带给我们的伤害往往最大




我们对某人抱有很大的期望,就会将所有责任都转嫁到对方身上,当对方不顺己意时就会感到愤怒。我们总是认为如果对方真的爱自己,那么理所当然要做到某种程度,因此,一旦对方满足不了我们的期待,我们就会怪罪对方。

我们想要控制自己心爱的人的意图,远超过自己的想象。我们口口声声说爱着对方,但是一旦对方不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行动,就会大发脾气,甚至怨恨对方。

我们必须对欲望和真爱加以区分。强迫对方去做他不想做的事,并不是真爱,只是一种自私地想要操控对方的欲望。而且,依照自己的偏好来驯服他人,也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在这个世界上,跟我们完全一样的人只有我们自己,父母、恋人和孩子都不能成为我们的复制版。我们越是想要驯服别人,就越会绝望地发现,原以为与自己相似的人,其实与我们是如此不同。

完全了解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事




完全了解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所爱的人,能够完全了解我们。越是爱对方的人,在发现对方与自己不同、对方不理解自己时,越会感到悲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说出“别人也就算了,你应该了解我吧?你跟我是同一阵线的啊”这样的话来。但是,再怎么相爱,对方毕竟不是我,都有可能误解我。

我们认为对方与我们最为亲密,也最了解我们,所以凡事不必非得说出口,对方就应该把该做的事情一一办妥。然而,这只是一种错觉。如果你不表达出来,别人又怎么会知道呢?因此,与其怀抱着不切实际的期待,然后一再感到失望而憎恨对方,不如鼓起勇气,老实地告诉对方,你究竟想要什么。

真正爱一个人的意义




真正爱一个人的意义




幸运的是,不需要完全了解一个人,只要无条件地接受对方的一切,我们就能爱上对方。

不论我们多么生气,多么坐立不安,都不可能如愿地解决这个塞车的情况。爱情也是如此,无论我们多么焦急,心里有多么沮丧,我们所爱的人都会有一些难以改变的部分。

此时,我们需要如实地去接受那些部分。如果你硬要去调整它们,不仅无法将它们调整好,反而更容易对彼此造成伤害。原本是为了对方好,却做出了伤害对方的行为。越是遇到这种情形,就越要学会接受彼此的差异。

不要试图费力气去把对方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而是要用温暖的眼神去守护对方。对方的思想和行为,都源自他所经历过的岁月,我们要包容他的过去,接纳他曾经不尽如人意的模样。唯有如此无条件接受某人的一切,才是真正的深爱对方。

人生在世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就是我们可以不必隐藏任何事情,能够以我们现在的模样被某人所爱,以及爱上某人。承认对方与自己不同的事实,并接受彼此的差异,就是获得幸福的快捷方式。

追究是“对方的错”还是“我的错”无助于解决问题




追究是“对方的错”还是“我的错”无助于解决问题




一旦关系出现裂痕而内心受伤,我们通常会把责任推给对方。自认为相较于已经竭尽全力的自己,对方似乎并未付出太多的努力。当累积的不满爆发之后,我们就会大肆指责对方说:“都是因为你。”然而,怪罪他人并无助于解决问题,只会引来永无休止的争执。

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戴维·D.伯恩斯(David D. Burns)为了找出“什么因素会影响婚姻生活的幸福”进行了好几项研究,最后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果。他尝试了各种变量,例如年龄差异、收入差异、学历差异、有无子女、婚姻生活的长短、性爱频率、兴趣和家事分担等,发现这些都不是问题所在。影响婚姻幸福的最重要因素,正是“对方的错”。在填写夫妻关系表的受测者中,双方都怪罪于对方的夫妻,3个月后他们的关系会恶化。反之,那些不指责对方或想要改变对方,而是着重于改变自己的受测者,夫妻关系越来越好了。

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承认是“我的错”。自我责备将会引发内疚、焦虑、沮丧和自暴自弃的情绪。而且,当我们看到即便再努力,情况也未见改善时,会感到乏力,这也无助于解决问题。

讨厌某人,并且与他保持不和谐的关系,是相当可怕的。

在断绝关系之前,先保持心理距离




在断绝关系之前,先保持心理距离




任何人跟一个自认为亲近的人,或是不得不亲近的人之间,发生了问题,都是相当痛苦的事。

在不舒服的情境下,不立刻做出反应,而是先保持一段心理距离,就可以避免彼此情绪爆发至不可收拾,也能够制造出先退一步,以客观的角度来观察全局的空间。等双方气消之后再去沟通,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执。

如果可以适当地保持心理距离,就不必断绝关系,也无须报复对方。从怨恨对方的情绪中抽离出来,让心情变得轻松,才有办法再找回平静。

很多人会认为,保持心理距离就是与对方隔绝,并且漠视对方,其实这样的做法反而无法消除紧张。因为如果看到对方因为我而略显拘束,我就会感到内疚,觉得自己是个坏人;如果对方觉察到我的变化,态度却没有丝毫改变,我就会生气,这样依然是情绪随着对方起伏。

我所说的“距离”是指对方与我之间的“尊重”,是指承认对方与我不同的事实。因为尊重对方,我就不会想去批评或批判对方,也不会试图去改变对方。换句话说,我不会想要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操控对方,而是尊重对方的选择和决定。

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也意味着我尊重你,希望你也要尊重我。既然我不想操控对方,那么对方显然也没有权利来干涉我。我曾经在某本书中看过这么一段话:

在发生于我身上的事情和我对此的反应之间,存有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之中,我有选择的能力和自由,在选择之中,存在着我的成长和幸福。

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Diogenes)曾说,待人如待火,只要保持靠近时不会被烧到,离开时又不会结冰就好。如果希望彼此受到较少的伤害,不受人际关系困扰,那么请保持距离。两个人之间有距离,从来就不是件令人遗憾的事,而是会让彼此感到自由和开心的事,如果你曾经有所体验,就会明白这一点。

你我之间所需的最佳距离




你我之间所需的最佳距离




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距离,一如树木之间为了让彼此都能顺利地长成大树而保持适当的距离。

越是关系亲密的人之间,越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任何人都渴望依赖某人,但也都希望独立自主,这两种需求会同时存在。虽然人人都想去爱人和被人爱,并且因此获得幸福,却不希望因为这种关系而损及自己与众不同的主体性或独立性。

哲学家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曾借用刺猬的行为来解释这种两难的困境。在冬天,刺猬为了借彼此的体温取暖而互相靠近,但是离得太近时,又会被对方的刺扎伤。受伤的刺猬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会后退,但是寒冷使它们再度相互靠近。因此,刺猬就不停地靠近又退开,来来回回地移动着,试图找到一种既可以感觉到彼此的温暖,又可以避免被刺伤的距离。

你我之间的最佳距离




你我之间的最佳距离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 T. Hall),在《隐藏的维度》一书中,谈及4种类型的人际距离区,他提出了人们与不同关系的人相处时所需距离的具体数值。

第一种是亲密距离区,是0cm~46cm的距离,这是产生分享爱意、互相安慰、给予保护等行为的距离。在这一距离区内,相较于听觉,触觉或嗅觉等感觉是更主要的沟通手段,这是诸如家人或情侣之间,彼此关系最为亲密的距离。因此,当一个不是那么亲近的人突然侵入这个距离时,我们会感到紧张和焦虑,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换句话说,这是自我防卫的最小距离,是不能随意侵入的。

第二种是个人距离区,是46cm~1.2m的距离。这是害怕接触对方的人彼此之间需要保持的距离。这原本是瑞士知名动物学家海尼·海第格(Heini Hediger)博士所使用的术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大约保持一只手臂的距离,也就是伸出手可以碰到对方四肢的距离,通常出现在与朋友或感觉差不多的亲近者的关系之中。相较于亲密距离区的肢体接触,属于这一区的人主要通过对话来沟通,在拥有适度亲密感的同时,也需要维持某种形式的礼仪。当彼此有轻微的肢体接触而靠得更近时,若对方神态自在,则可以产生好感。

第三种是社交距离区,是1.2m~3.6m的距离,这是超出了人的可支配范围的距离。除非借由特别的努力,否则在这个区域内的人不会触及对方,甚至也不会期望与对方接触。这一空间主要适用于非个人的业务,具有正式和官方性质。由于不允许涉及私人问题或产生肢体接触,因此在对话时,也必须遵守适当的规矩和礼貌。在公司的办公室或在宽敞的空间放置桌子,进行小型会议或聚会等皆属之。

第四种是公众距离区,是3.6m~7.5m的距离,此为个人和公众之间的距离,需要夸张的声音和非语言交流手段,如手势和姿势。诸如老师与学生,演员或讲师与听众之间,在演讲和上课时所需的距离。

爱德华·T.霍尔在提出这四种人际距离区时还强调说,由于文化或个人差异,距离可能略有不同。

保持距离的魔法




保持距离的魔法




为了我们所认定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而活的方法是什么?那就是让我自己变得像水滴、玻璃一样透明。这是一种不欺骗自己,也不怕被别人看透的状态。曾经这么做的人都知道,这是相当令人胆战心惊的,因为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极限。如果做到这个程度还是不行,那就表示这件事情真的不可行。然后我才意识到勇气是来自不断颤抖的身体所产生的力量。

这是韩国小说家金延秀在《说话不算话》一书中所写的一段话。保护自己,以及我们在人生中所重视的东西,是需要勇气的。

在亲密关系之中保持距离,虽然意味着尊重对方的选择,但并不是指忽视对方的所有举动,对对方漠不关心。若是我们所爱的人真的走错路,我们应该阻止他,并告诉他为什么不应该走那条路。不过,最后的选择权还是在他手里。无论对方做了什么选择,我们都会永远守候着对方,这才是真正的保持距离。

减让让你我之间互相折磨的事情:




减让让你我之间互相折磨的事情:




害怕被抛弃:你不再是一个无助的孩子

在可能被遗弃的恐惧背后,隐藏着自己不值得被对方爱的自我贬抑与自卑感,认为自己如此寒酸、微不足道,如果自己靠近别人,别人就会纷纷走开。这种恐惧将会成为人与人之间建立长久的人际关系或是彼此相爱的巨大障碍。

有些时候我们会不断测试我们所爱的人为了我们可以做到什么程度。从一些简单的要求,慢慢变得强人所难。问题是,就算对方达到了那些要求,我们有时还是会继续怀疑对方,并且不会停止测试。然而,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因为害怕被抛弃,而这种极度的不安全感会让对方感到厌烦。在谈恋爱的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日益增加的不安及疑心而无法好好恋爱。有些人会不断地怀疑而导致对方离开,有些人则会一直更换对象,只能建立不正常的关系。很多在被抛弃之前就离开一个女人,再去找其他女人的花花公子就属于后一类型。

他们过于恐惧被抛弃,所以根本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为了满足别人而让自己陷入困境,并不是正确的做法。从一开始就拒绝无理的请求才是正确之举。如果是那种拒绝一次就会断绝的关系,无论我们怎么努力,有朝一日都会结束。不过,在拒绝的时候,应该好好解释一下,尽量不让对方感到不悦。如果你无法说出拒绝的话,那么不要那么快就允诺别人,

关于金人们更喜欢那些明确而郑重地说“不”的人。无法拒绝别人而持续被对方牵着鼻子走的人,会让对方怀疑是否任何要求你都能答应。

钱:你可以借给好朋友多少钱?

如果你想过不受制于金钱的生活,最好不要向人借钱或把钱借给别人。否则,你可能会像智淑一样,同时失去金钱和朋友。然而,人生在世,偶尔也会出乎意料地遇到需钱救急的人,当你在苦恼可以借出多少钱的时候,要先了解可以承受有借无还这种冲击的额度有多大。也就是说,只借出你肯为了朋友而损失的额度,唯有抱着这笔钱可能要不回来的觉悟,才可以避免彼此的关系破裂。万一你没有借给对方他所需额度的钱,导致对方埋怨说“我们的关系竟然不过如此”云云,你也绝对不要心软,因为如果对方真的是一个好朋友,就不会强求这种单方面的牺牲。

关于愤怒:希望你每次发怒之后,都不会后悔

这个世界原本就不会依照我们的个人意愿来运行。我们会感到愤怒,其实是因为对对方有所期待,但是每个人都有权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行动。所以,仅仅因为对方不合我意,让我看不顺眼,就对他发脾气,这样一来,只会让彼此的关系日益恶化。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会认为自己被对方忽视,结果受伤的反而是自己。因此,当你生气时,必须好好想想,自己是否只是对那些永远无法改变的部分感到愤怒。这样,即使对方做了一些不合你意的事情时,你也不会失去理智,仍然能够客观地去看待这种情况。

如果你学会了好好管控脾气,那么即使与人争吵,也不会走入极端,而能够有信心地做出更好的选择,如此一来彼此的关系也可以变得更加亲密。

关于期望值:请不要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

当对方不符合你的期望时,或许你会感到失望,但是不应该责怪对方。因为这是你无法左右的事,所以只能接受它,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尊重对方。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尊重对方,而不是期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思做。我们必须牢记一个事实,那就是未能顺着自己本意,而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的人生,是不幸福的人生。

过去的伤痛:过去的不幸不代表一辈子都如此

无论幸福与否,过去的事已经过去。即便过去曾经有人让你承受了莫大的伤痛,现在的你也没有理由认为自己注定不幸。许多人虽然过去曾经遭遇挫折,却能摆脱过去,跟不错的人共同谋划未来。也就是说,就算过去不快乐,也不意味着现在和以后就会过得不幸福。因此,埋怨那个伤害你的人,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以往的经历,其实是相当愚蠢的事。这么做并无损于那个伤害过你的人,只会让你自己更加受伤而已。现在你需要做的,就是脱掉“航天服”,面对过去的创伤。

比较的泥淖:不要将赢过别人当成人生目标

为了停止比较,首先必须摆脱自己的价值取决于他人评价的想法,也就是说,要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并不是别人可以随意认定的。此外,并不是每个人都擅长一切。因此,我们应该消除那种只会羡慕和嫉妒别人的心态,然后仔细看看自己的优点,并努力保持。如果我们一直担心自己的缺点,只会让自己陷入自卑而裹足不前。而当我们培养自己的优点时,会产生自信,自尊心也会增强,然后逐渐走出比较的泥淖。

随着自我满足的经验增加,陷入比较的痛苦就会减少。人生的目的并不是领先别人,而是能够有更多体验、更快乐,变得更幸福。

独立或依赖:为何你对于寻求帮助有所顾忌?

为了生存,人类不可避免地需要彼此。为了让自己活下去,某种程度的依赖是不可或缺的。依赖本身并不是件坏事,成问题的是依赖性过强或太弱。

假设你遇到苦恼的事情,试着去寻找你的人生导师。被称为“导师”的人,通常意味着拥有被认可的能力,而且乐于助人。在开展新业务时,多去拜访该领域的前辈也很重要。无论他们成功与否,多听听前辈的话,尽可能取得更多的信息,再来下结论,就可以做出更明智的抉择。对于那些觉得去拜访导师很有负担感的人而言,阅读相关书籍也是一个好方法,因为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就获得各个领域的专家们经过长年苦思之后所获得的结论,真是棒极了。

人们有时会感到孤独,但是事实上并不孤单。如果你环顾四周,肯定能够找到援手。而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也有些人迫切希望你伸出援手。虽然我们很容易把所谓的帮助想得很伟大,但大部分人需要的只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关爱的眼神和一个静静的拥抱。人生前行,需要凭借的就是如此简单的施与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