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小学……

 蓝雨飞逸 2022-12-01 发布于广东


【题图:2018年3月16日,第一次外出】

这是觉察的第71篇文章

如果喜欢,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重新发个完整版。

以下文字由本人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有适当删减和先后顺序调整。

根据本人的理解,对部分口语表达进行了书面化。

如有歧义,责在本人。


“妈咪,明天我们就要正式成立小学预备班了,老师说要把自己的大名带去,不能再喊小名。”

“妈咪,我们明天要上体育课,只有我们小预班上,别的小朋友都不上。”

“妈咪,现在我们小预班的早会单独开了,下午会才跟大家一起开。”

“妈咪,别的小朋友不能进入我们的教室,家长也不行,得经过至少一个人的同意才行。”

“妈咪,我们小预班今天发新的校徽了,每天都要戴在衣服上,如果没有戴,不可以进教室。”

“妈咪,今天我们做了一些卡片,用来欢迎下周入园的新小朋友。他们都很小,我们小预班负责照顾他们。”

……

新学期的第一周,每天都能从丫头那里得到不少关于小学预备班的信息。跟我说起这些,她显得很兴奋,又自豪。

再有几个月,这个小丫头就要真的进入小学了。

小学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充满期待,家长们其实也很期待。

猫猫果儿小学的教学理念是什么?课程安排是怎样的?这些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除了期待,家长们还有很多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18届的准小学生家长约谈了陈钢。以下关于小学的种种疑问,主要由陈钢和小学老师解答,也有部分来自猫果对外发布的文章。

1、猫果的小学生要到四年级才发力,这样的设计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我们有足够多的样本观察到,孩子的心智成长有一定规律,根据孩子的心智成长模型,我们给小学的每个阶段都定了一个主题。

一年级,《我们在一起》。面对全新的社交对象、空间环境和生活状态,孩子们需要建立起团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年级,《我和我们》。自由意志渐渐增强,孩子们希望自己能被团队看到,想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特性。

三年级,《我是谁》。在这个阶段他们会确认自己是谁,完成自我认知,即将走出自我中心。老师逐渐取代家长成为权威,伙伴间产生更深的互动,对社交中的公平有更多的要求。

四年级,《我和世界》。从儿童走向少年,从自我中心走向多元世界。这是伟大的一年。理智将逐渐主导,情绪逐渐转化为情感,可以通过逻辑来进行思考,并指导行为。他们对外部世界产生更大的兴趣,同时更加强调自己的独特性,更真实地探索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2、小学的作业主要是图文日记吗?是完全自由的状态吗?有情绪不想写可以吗?

图文日记是一二年级的主要作业形式,是为了帮助孩子养成习惯,首先能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家长帮他们把故事写下来,孩子画画。

一年级下学期还会有拼音、朗读。

二年级开始有分科作业和综合作业。

图文日记是完全自由自主的,如果哪天有情绪不想写,他们可以在作业上写“我今天不想写”。

3、写作业的时候需要家长陪伴吗?陪伴的形式主要是什么?

我们观察到,家长一般需要陪伴四五年,孩子的自主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建立。

陪伴,是指孩子在作业时间里,家长尽量做同频的,气氛相融事情。

比如,他写作业,你别做菜,尽量看书之类的。

也不要看手机,手机对孩子来说意味着游戏。

4、孩子写了自己的名字,字是写出来了,但笔顺完全不对,需要纠正吗?

不纠正。

小朋友开始的字跟草一样,是从地平线长出来的。

他们的字都是画出来的,不是写的。

可能还会有镜像,左右颠倒,上下颠倒。

可以指出,不必订正。

有视网膜和大脑方面的生理原因,自然会好。

5、一年级的语文怎样进阶?具体如何教学?

一开始是图文日记作业,目的是让孩子勇于表达、完整表达和有趣地表达。

在表达的过程中就接触到了字,孩子讲一个故事,家长写下来,他们会给出反馈,看认识哪些字。

前两届孩子做了空教室课程。

开学了,孩子们先参观其他的教室,然后回到自己的教室,发现里面是空的,什么都没有。

大家坐在地上,老师就会提问:“我们希望有一个什么样教室?”

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首先,他要了解自己想要的教室,教室有什么东西,教室有什么功能;

然后,他还要说服别人,实现自己的意图;

同时,他也要了解别人的意图。

大家自由讨论后投票,老师和学生平权,一人一票。

达成统一意见了,会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呈现教室到底需要什么。

孩子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家具里都有个“木”。

“木”字是怎么来的?

老师会带他们上山,去观察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把它们画下来,抽象抽象再抽象,最后形成了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的进阶一般是从“名”开始,比如日、月、木、石等,这些字,同时也是偏旁字。

认识了偏旁,然后就可以猜字,构成字族。

这是前半年的学习内容。

当图文日记里学生认识的字数达到一定量时,下半年就开始学拼音,笔画。

我们会给孩子一堆笔画,横、竖、折、捺、撇等等,让他们用笔画拼字,而不是写字。

在拼字的过程中,孩子会形成精确的笔画概念,这时才进行笔画和笔顺联系。

文字的认知基本是这样的。

与之配套,有IPAD和微信,微信作业尽量用拼音完成。

6、一个学期够他们认知象形文字吗?

完全理解谈不上,主要是建立联结,通过象形文字使他们与母语文字产生比较深的感情联结,足够进阶到我想写字。

其实就是培养驱动力。

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字,你有哪几种方法去理解?

首先看它的部首,部首意味着它是哪一类的字,然后再看其他部分。

当学生具备这种很懵懂的,意象化的认知能力之后,他们对象形文字的情感和联结就已经产生了。

因为不停地在讲故事,他们有诉求的愿望,逐步发展到“我想写字”,而不是“你要写字”。

7、孩子对文字很敏感,四五岁就开始主动认字,是否有什么不良影响?

如果是孩子的兴趣主导,这是好事,往往这样的孩子会驱动一群孩子来快速学习。

但这个孩子本身的驱动力可能又是另外的模型,她可能会更在意外部反馈,更趋向于单向表达。

在幼儿阶段,认字多,社交表达可能相对会弱一点,因为表达是心驱动,认字是脑驱动。像这样的孩子可以适当平衡一下。

是举例说明,这个现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

8、跟传统小学相比,猫猫果儿的教学进度怎样?

传统小学都是超标教学,尤其是一年级,因为学前班已经把一年级的内容都学完了。

厌学情绪普遍出现在三四年级,六年级效率很低,都在复习准备升学考试。

猫儿基本是平标教学。

一到三年级,低于传统小学的知识水平,四年级会明显提速,到了五六级加速度,会呈现出综合能力的超越。

猫果的一年级进度极慢极慢,慢到一般的家长受不了。

到二年级下学期,会忽然发现孩子的变化。

到了三年级下学期,好的孩子特别平衡,所谓不好的孩子呈现强烈的特点,非常多元。

这种多元通常到了四年级会逐步显得平衡些。

9、怎样让小学预备班平稳过渡到一年级?

首先是荣誉感,增加驱动力。

神秘教室就是荣誉感的体现,那是他们的教室,别人是不让进的。

第二个是服务。

照顾新入园的孩子,在服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规则意识,把规则意识迁移到教室中使用,促成集体的社交变深。

原来是混龄社交,小预班成立之后,希望孩子和孩子之间、家庭和家庭之间的社交加深,形成班集体的最初概念。

这是个自然的过程,不是强制性的。

班集体让孩子之间的互相认识加深,最好能形成家庭和家庭之间的自然联结,不自然的不妥。

感受到一些简单的任务。

幼儿园都是当下的课程,没有任务。

比如,体育课是小预班的特权,每周会出去一次,体育课有明确的要求,让他们逐步感受到什么是课,什么是时间,什么是任务,什么是承诺,把课的样子逐步迁移进去。

最后再打包幼儿园三大规则进入小学。

10、说到空教室,如果孩子要求放芭比、乐高,老师怎么办?

老师会提出问题,全是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

比如,“老师在讲课,同学在发言,你在玩芭比,没有听到,怎么办呢?”

学生其实是非常善的,他们会讨论规则,可能会制定出班规,“放到课桌里”。

经过一段时间班规的试错,发现我管不住自己,又该怎么办呢?“把它放到教室后面”。

那下课的时间不出去玩,可能影响我们的身体,怎么办?“放到书包里”。

像这个规则的落成,可能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

但规则永远是活的,只要规则出问题,马上探讨规则。

11、数学的教学情况是怎样呢?

没有固定的教学进度,会根据每届孩子的特点确定。

比如有一个年级,在当时知识点水平偏弱,学科上的成长动力不是很强,有些孩子在半年的时间内很难进入不了小学的状态,我们的教学就相应调整得很慢。

这是为了让知识的进阶,尽量在孩子理解的基础上发生。

【小学老师详细描述了目前的一年级和二年级两届孩子的区别,以及一、二年级的具体教学方案。篇幅太长,略】

12、孩子们需要背乘法口诀表吗?

不会强迫背乘法口诀表,而是在不断连加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像现在的二年级,有两个小学期的时间,都是在找规律,熟悉乘法,而不是硬性塞给他们乘法口诀表去背。

在小学阶段,数学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数的联系和数的逻辑,也就是培养数理数感。

二年级其实已经接触到了质数、合数,但到三四年级才会提取概念。

先让他们玩,形成完整经验,但经验并不提取,到了课标要求的时候再提取,他们就会明白,“哦,原来这个就是质数”。

【另外还有很长篇幅的实际教学,略】

13、英语呢?之前说英语是猫果的短板,有没有一些教学上的调整?

那是谦虚的说法。

其实英语教学不难,作业任务布置下去,增加英语课的反馈,成绩明显就上来了。

但如果这样做的话,英语课就变成由外部评价来驱动,跟其他课程不一样,孩子是接受不了的。

从认知水平和自主驱动力来权衡,猫果坚持保护驱动力。

这个学期在架构魔法学院,下个学期正式落成。

学校的生活场景都归魔法学院管,它是个半戏剧化的场景,法定语言是英语。

构建了这个语言使用平台,就能很好地解决英语问题。

到了四年级,会增量制造英语使用场景。

14、以猫果这样的教学进度,会有吃不饱的孩子吗?

如果让一个传统的老师来教猫果三年级的学生,他会快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因为孩子好学,教什么学什么,会了之后还欢喜雀跃。

但我们不这么教,为什么?

因为我们在给他们储备动力,到了五年级就会喷发出来。

一到三年级几乎所有的知识点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本身,这是我们研究完课标之后的结论,逻辑复杂,就不展开讲了。

后来我们找到很多相关的专家,他们也是这么定义的。

只要把生活还给孩子,孩子就能从生活中提取知识。

其实学校要教的,就是这个提取的过程。

现在,大部分的教育都是把学习和生活颠倒了,为了保学习而忽略生活。

学生的学习没有坚实的经验支撑,只能靠逻辑推导。

但这个时候孩子的逻辑是有限的,可能有一步两步,到不了第三步。

所以就产生厌学情绪。

猫果前面的慢是为了积累足够多的生活经验,把生活经验放到学生的社交中去。

有复杂的社交环境,让学生自洽角色动机,加上完整的生活经验,一到三年级的知识,他们自然而然就学会了。

当你把大人反馈的成就感加给孩子,孩子会强烈需要。

以这种认同作为驱动力,孩子会快速掌握知识,而且成绩很好。

我们知道这一点,但我们为什么没有这么做?

是因为,到了四年级之后,学生的学习开始脱离生活经验的支撑,进入了抽象概念、虚拟概念。

这时候,学习完全靠自身的驱动力,和提取概念的抽象能力。

如果没有驱动力,他可以不学。

在二三年级之前,通过教授、成人反馈成就感的方式教学,学生的动力是为了求得更好的外部反馈,他逐步把内在动力迁移到了外部。

这在现行体制下,考大学之前都是有用的。

考上大学之后,如果依然还靠外部驱动力,就成了一个典型的成功学信徒。

猫果肯定不是成功学,它是幸福学。

成功是幸福的路径之一,但不是惟一路径。

在具体的教学中,能力不同的孩子获取不同的任务,不同阶段的孩子老师会建议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任务。

15、外部反馈、外部驱动力具体是指什么?考试排名吗?

比如,我跟你感情很好,我对你很重要,我的反馈对你也很重要,我的正反馈更重要,它能驱动你往某个方向走。

猫果的老师会反复评测,学生赋予你多高的教师权威,你要合理利用。

超了,就变成成人权威,学生不理解;

低了,意味着你这根柱子学生靠不上,他的安全感会受损。

16、怎么衡量教师权威是高了还是低了?

看学生的反馈。

到了什么程度,学生感到厌倦;到了什么程度,学生感觉还不够。

要反复测试。

比如一个任务,如果前三分之一的学生带着后面的三分之二能够完成,那设定这样的任务就是安全的;

如果只有一两个学生能够得着,老师还要实施,那教师权威就是高了。

可以先加一步,发现学生是被动的,那这个课题就先埋下不做。

17、多少比例适合继续呢?因为总是会有落在后面的孩子。

一二年级的孩子,有求“在一起”的愿望,一般有大部分孩子愿意做、能接受,我们就推送这个任务,但个别的一两个孩子还是会区别对待。

这个别的孩子也不会有受挫感,因为其他孩子都会帮助他,而且他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大家都很认同,所谓多元价值。

18、主班老师是从一年级跟到三年级吗?

以前是这么安排的,从去年开始,三年一循环调整为两年一循环,效率高很多。

因为发现老师的陪伴能力增强了,另外,对老师的学科能力的积累需求增加。

目前是一二年级组成一个教研组,三四年级是一个教研组,正在准备五六年级的教研组。

19、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形式和渠道怎样?

每个学期开学后第二周或第三周,会呈现一个本学期的课程说明,家长的问题都会在其中得到反馈。

老师每天都有课程报告,配班老师会及时记录课堂的精彩瞬间或孩子们的问题。

不同的老师可能有不同的沟通习惯,如果有问题,建议在接送孩子的时候及时沟通最好。

因为没有课本或课标,有些家长可能觉得无迹可寻。

在我们看来,其实孩子的成长线就是迹,心不在当下,就看不到这个成长线。

我们目前参考的是2011版教学课标,一二年级低于课标,四年级平课标。之后会超一些。

但课标本身非常笼统,我们作为研究者能还原出背后的东西,一般家长不太看得懂。

小预班成立后,家长们可以集体加入一年级微信群,只围观不发言。

20、学习困难的孩子和学习通畅的孩子家庭模型有什么不同?

对孩子的认同影响他们的驱动力。

主要的区别体现在:孩子想要做什么,家长是帮手、推动者,还是家长想要孩子做什么,然后去拉动。

到了小学,学习好不好,跟秩序感好不好有很大关系。如

果时间规则非常简单明确,空间收拾得井井有条,或者不干净但有秩序,这样的孩子认知效率会比较高。

三年级之前的孩子要是不想学,大多有秩序环境和情绪环境不稳定的因素。

但学习和创造力不一样,创造力需要宽度和变异。

建议让孩子周末敞开玩,在社会规则和安全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随孩子去。

21、秩序感除了生活规律,还包括哪些?

生活规律是时间秩序,还包括空间秩序和心理秩序。

孩子的空间完全由他处理,干预过多就是成人权威。

家长提供一个干净的样板,让孩子有模仿的趋势就可以了。

心理秩序是指在当下处理当下的情绪,有好的,自主的情绪转换能力。

前两个做好了,加上亲子陪伴,心理秩序就安全了。

22、如果孩子想玩乐高,就应该无条件支持吗?觉得有点贵。

无条件支持,他就可以从乐高这个课程毕业。

你不支持,他永远是个事。

但这里还有个社会规则,没钱你就买不了。

孩子的零花钱是社会规则在家庭规则中的呈现,他要合理地取得,合理地购买。

你先把钱给他,问题就在他而不在你了,他怎么使用,那是他的事。

孩子的需求就像一个杯子,满了之后自然而然就走向下一个。

就像爱给够了,结果是孩子就要自信地远离妈了。

当妈的不就是想要这个结果吗?

阅读链接:

佛系儿童

我不想追男朋友

我觉得……,你认为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