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如你死了五分钟——《正念:此刻是一枝花》读后

 蓝雨飞逸 2022-12-01 发布于广东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日】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 著 / 王俊兰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年3月第1版 第6次印刷

定价:35元

我想,你应该也会有过这样一些时刻吧:

跟某人发生了冲突,TA的所作所为所说实在是让人要爆炸,气死人呀;

某件很重要的事情赶着去做,可是偏偏被其他人或事拖住,去不成,急死人呀;

某件事情做了好久还没结束,可是时日无多期限已到,完不成,焦虑死了呀;

……

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些时刻,如果你真的气死了、急死了、焦虑死了,真的死掉了,直接瘫倒在地,结果会怎么样呢?

继续假设。五分钟之后,如果一阵神奇的风把你吹醒,你又重新活过来,你会怎么看待眼下的时刻呢?还会跟死掉之前一样吗?

我想,我肯定会有完全不一样的观感,发现这个人并没有那么可气,这件事情并没有重要。

现实生活中不会真的发生这么神奇的事情。但是,如果有足够的觉察,我们可以在这些时刻模拟出这个结果,给自己按下一个暂停键,五分钟,三分钟,甚至一分钟也都可以,停下来,什么都别做,将自己想象成超脱于时光之外的旁观者。看一看,眼下这个时刻,是不是也可以有其他的解读。

这种方式,卡巴金称之为切换到“存在”模式。

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医学博士,正念减压疗法创始人。李松蔚老师在《心理学思维自修课》里介绍过他,看这里:心理学思维自修课(2):如何理解「无为」?。他创立的正念减压法,最初是用来治疗患有严重疾病的病人,持续几十年之后,慢慢在美国进入主流社会,成为一种流行。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这本书,由很多短小的文章组成,简要明晰地介绍正念的某个方面,也有不少卡巴金自己在正念修习中的经验分享,有些章节结尾处还附有清晰可行的建议,可以说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从事或深化正念修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背景情况

  • 第二部分,与正式的冥想修习相关的基本知识

  • 第三部分,正念的各种运用及其前景

铃木俊隆禅师曾经提到过正念,他说:

我们的心应该够柔软、够敞开,以便能够理解事物的实相。当我们的思维够柔软,就称之为“泰然之思”,这样的思维总是稳定的,这就是“正念”。

卡巴金所说的正念,是佛教的一种古老修行方式,它其实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名称:冥想,打坐,静坐,坐禅,关注点通常都是呼吸,强调专注,当下。

正念意味着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集中注意力:有意识地,不予评判地专注当下。

这种方式简单易行,谁都可以练习。暄桐教室传授的是书法,但糊糊老师要求大家的作业有三项:写字、读书、静坐,而且强调,读书和静坐,跟写字一样重要。

我前几年接触过正念、冥想、静坐这些概念,但以前根本静不下来,常常只要几分钟就心神散乱,然后就没法再坐下去。去年开始持续练习,每天15分钟,慢慢地,有时能体会到那种宇宙万物与我同在的和谐感,像是触电,有人说那是什么能量共振之类很玄的说法。我只觉得,能真切感受到自己活在此刻的感觉很好。

不过,那样的体会不多,更多的时候,是心中万念奔腾,注意力总是被不知道什么念头给引走了,重新回到呼吸,没多久又被拐跑,再回来,再跑开……如此不知疲倦地反复。

一开始会觉得很沮丧,甚至怀疑,真正理解之后才明白,哦,正念(或者说冥想、静坐)并不是要你控制呼吸和念头,贾坤讲过一句话,“呼吸长就知道是长呼吸,呼吸短就知道是短呼吸”,意思是,只要你能意识到就好了。你也许觉得昏昏欲睡,也许觉得无聊烦躁,同样地,你只要意识到昏昏欲睡和无聊烦躁,就是正念了。

冥想首先是让内心顺其自然,了解我们的内心此时此刻处于什么状态。它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达到某种境界,而是说停留在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

听起来好像很容易?但真正练习起来,你就会发现很难,非常难。

这本书的英文名叫《Wherever You Go , There You Are: Mindfulness Meditation in Everyday Life》,让我想起曾经很触动的一句话:这里,也就是那里。

那时正纠结是不是搬来大理,因为很不喜欢当时居住的城市,觉得不开心。这句话狠狠击中了我,让我忽然看清自己的姿势:一种逃避的姿势。这份工作不好,就换一份;这个城市不好,就搬到别的地方;身边这个人不好,也可以换一个……

卡巴金说:

所有这些想法之下隐藏的是,你所有的麻烦根源都不在你,而在于某地,在于他人,在于周围环境。你以为,换个位置,换个环境,一切都会尽如你意,你会重新来过,重新开始。

这种思维方式的问题在于,你很轻易地忽略了这个事实:你去哪儿,你的头脑和心灵也会跟着去哪儿,而你个人所谓的“气场”也会与你如影随形。你不可能逃避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用。

那时还没看到这本书,不知道他这段话这么适合我。我是自己看清楚了,以当时的状态,真的去了远方,不太可能活成自己想象的那首诗,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又开始憧憬另一个远方。我反复用苏东坡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来告诫自己。

当然,最后还是搬来了大理,但那是完全不同的姿势,不是逃避,而是向往。

让自己死去五分钟,看起来好像也是一种逃避。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觉察和清醒,就像在忍不住要对孩子大发雷霆甚至使用暴力的时候,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然后离开现场。

但正念并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了解的人以为它是某种特别的内心控制法,以为它可以魔法般地遏制内心的滚滚波浪,从而实现平和安宁。卡巴金说:

冥想既无法消除也无法屏蔽问题,而是更清楚地看待问题,以及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视角看待我们与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

所谓修习,并不是要你努力改变自己,或努力使自己与现在的样子有所不同,不是要你在感觉不平静的时候努力保持平静、在非常生气的时候努力表现得可亲。卡巴金有个很贴切的比喻,他把正念看作是一种清醒,这种清醒像一面镜子,能在自己盛怒的时候照见自己的盛怒,它也像一个很大的容器,能够整个包容这些盛怒。

不同于铃木俊隆禅师要求的庄严坐姿,卡巴金说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正念,做饭,打扫卫生,坐车,走路……修习的场地和形式都无须刻意要求,坐禅,行禅,立禅,甚至卧禅,都可以,关键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当然,如果可以的话,尽量保持铃木禅师的坐姿,“你采取的坐姿要使你的身体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气质,一种态度”。坐得端正,面貌肯定不同于歪歪扭扭。

他提到铃木禅师所说的那种手印,叫“宇宙手印”。他另外介绍了两种手印,挺有意思。

在静坐时,试着将双手放在膝盖伤,掌心向下。注意体会其中的自我克制之意。在我看来,这种手势意味着不要去追求他物,而要体悟当下。

然后,将双手翻转过来,掌心向上……在我看来,这种静坐方式象征接纳,象征乐于接纳天上之物,象征乐于接纳来自上天的能量。

不管用什么姿势,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安静地与自己的各种情绪待在一起,专注于每一个平淡无奇的时刻,不需要设立特别的目标,只是用心度过这一秒,这一分。

你可以试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