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压的皮穿支视角的思考

 出租车99 2022-12-01 发布于福建
前一段时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下调的130,激起了很多人的声讨。
高血压标准,确实是大事,就是10个毫米的压力值,就能够给一个亿人扣上一个有病的帽子。事实上,国外最近有一 75 上老人的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收缩压高于 150 mm Hg时总病死率并未增加,而收缩压在140 160 mm Hg 的老年人,各种原因引起的病死率最低,但当收缩压低于 130 mm Hg,舒张压低于 80 mm Hg 时病死率反而增高。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降低、血液流动性变差,微循环随之变差,这时就需要更高的血压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这是老年人保持适度高值血压而病死率更低的原因。就是下边这一篇文章。

图片

当然,本公共号不讨论高血压标准的问题。而是讨论一下血压高与微循环的关系。

目前主流医学观点是高血压不可逆转,只有长期进行规范的治疗,这一个治疗,其实众所周知,主要是吃药。

但是,大家听过我说血管体理论就知道一个基本道理,高血压的测量点是流通动脉,即肱动脉。而真正影响微循环的阻力动脉,比如皮穿支。那么,一个问题就是阻力血管和流通管道的关系是什么?

实际上,西医教科书里面没有说的很明白。所以,我就提出来血管体人体网络。如果大家共学群,读一下这一篇关于血管体的介绍。

1、 高血压导致阻力血管混乱,即血管体混乱。通常来说,西医的表述是“微循环障碍”。二者是一个意思。

微循环的基本生理功能是为机体组织器官提供营养和氧气,并运走产生的代谢物与二氧化碳。只有微循环功能保持正常,各组织器官才能维持正常功能。

微循环障碍都会增加血管外周阻力,此时只有增高血流动力,维持动脉压,才能保证外周血液流速;因此,血压通常出现保护性反弹式升高,这是机体对微循环障碍的代偿性反应,可以避免因微循环障碍影响终末器官灌注,同时防止因毛细血管血流速度过低可能造成的血液颗粒物沉降及血管斑块形成,加重微循环障碍。

血流增高导致血流加快,血管压力增加,加重动脉损伤,又很容易再次导致微循环障碍。这样形成一个负反馈。

要打断这一个负反馈,一方面要保持合适血流动力,另一方面要保证微循环结构及功能的正常运转。对皮穿支血管的针刺,可以改变皮穿支的血流声音,就说明针刺有利于改变微循环的结构和功能。

那么,年老了,血管弹性高,血管网稀疏,是不是血压就应该相应的上调哪?所以,是不是把高血压标准按照年龄来哪,比如65岁以上血压为150mmhg?这一个,我就是猜测。大家千万别这么干啊。

目前常用的降压药主要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 β 受体阻滞剂等五类,以及由以上药物组成的固定配比复方制剂。

可以看出,除利尿剂、受体阻滞剂外,其他三类药物都是直接扩张血管。即改变血管口径来降低血压。这种直接降低血压为主要目标的缺陷就是未考虑血压硬性降低后微循环的改变是变好,还是变坏。

利尿剂通过小便多排出血液里面水,降低了总血容量,让血管负重减轻,进而发挥降压作用。但是,血容量降低,外周的血流灌注会减少,易引发或加重微循环障碍。β 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活性、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发挥降压作用。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虽可直接降低血压,减轻血压升高时的心脏过度负荷,但同样会因血流动力的直接降低影响血液流动,尤其是外周微循环,极易加重微循环障碍,实验研究也表明 β 受体阻滞剂无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作用。

有人选取坚持常规西药降压药物治疗的 3 ~ 10 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使用甲襞微循环检测法检查其微循环状态,检查前 3 个月所有受试者血压控制均良好,结果发现虽然这些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良好,但与健康受试者比较均存在明显微循环障碍。西方人据此提出建立“血流动力学优先”的原则来正确管理血压。

但西医西药理念已经是这样的一种思路,他们试图从血流动力学来管理高血压的努力无非找到一种更加复杂、甚至难以掌握的药物使用方法,而不可能真正的兼顾血压和循环障碍。

中医学认为,阴盛则寒,寒则凝滞不通,这个不同,大概意思也就是血液流动性下降,进而代偿性地引发血压升高;阳盛则热,热迫血行,这个血行可能是直接性引发血压升高。

中医一般用平肝息风、温阳散寒、固肾健脾益气等方法治疗高血压病。

肝主疏泄,疏泄的意思可能就是血液流动的疏通作用,也就是微循环的代谢。肝喜条达,在高度紧张、焦虑状态下,会因血管收缩尤其是外周毛细血管收缩,而影响血液流动性,进而机体通过升高血压病而保证血液流通。

这一类的方剂有天麻钩藤饮、小柴胡汤、镇肝息风汤等。这一类方剂,可以看做是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方向来改善皮穿支的血流。

温阳散寒方法,寒则凝滞,凝滞就是血液流动性下降,并代偿性的引发血压升高。比如,气温骤降会激发高血压。可能是寒促发血管的痉挛,进而引起高血压病人脑卒中发病。

固肾健脾的方法。健脾、益肾的方法,使元气充足,推动血的运行,以改善血流流动性,从而使血压下降。方剂有益气活血汤。这两种中药思路,都可以看做是从皮穿支神经调控的角度来改善皮穿支血流。

此外还有,各种养生功法以及针灸。

在皮穿支看来,有几个要点,其一,皮穿支是皮肤器官的阻力动脉,皮肤是全身最大的器官,对血容量的影响巨大;其二皮穿支伴行的交感神经,通过主干血管、脊神经分支互相连通。其三,皮肤感受外界冷热刺激。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针刺皮穿支肯定对皮肤的微循环有改善,同时,通过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改变内脏的微循环。

高血压的发病,最重要的是打断负反馈。即在血液流动性降低,外周微循环障碍,血压代偿性升高,来保证血液对终末组织灌注;血压长期代偿性升高又会对血管功能造成影响,降低血液流动性。

因此,通过刺激皮穿支,影响皮穿支的舒缩,进而通过皮穿支的源动脉,影响到中动脉和大动脉,是可行的。

高血压的针刺,是以“疏”为原则,并不强调特别重的针感。因此,用机器听准皮穿支后,将针放到皮穿支附近,产生针感即可,不需要再施加手法。人体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调整皮穿支的运动,进而改善血液流动性。

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就是选择那些穴位?在我看来,皮穿支每一个都有一定的供血区域,原发性高血压时,很可能每一个区域都有影响。因此,每一个区域的皮穿支都应该针刺到。这里的区域,可以是解剖学的肌间隙,也可以是中医的皮部,也就是每一个区域的皮穿支在针刺时候都应该被刺激。即一个区域选择一个皮穿支,比如前臂是一个区域,选择一个,小腿选择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全身十二经,交替轮换。

图片

如果大家想进一步的提高效果,那就是共学群之后的工作,也就是分析血流声音,来判断关键的皮穿支节点。比如上面这种声音的波形图,到底算不算正常,或者说什么样的皮穿支声音算正常、异常。尽管我们已经有一些初步的经验。但由于缺乏数据,现在还不好说那些皮穿支节点更为关键。

现在处于皮穿支发展的早期,希望大家多多参与,群策群力,加快皮穿支发展速度,为人民健康做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