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速银行数智化发展,电子合同大有可为

 电子合同网 2022-12-01 发布于浙江

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下,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引入电子合同、电子签章以加速金融服务线上化,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疫情背景下,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金融监管部门要对电子签章等的合法性予以充分认同”,明确指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应当使用“数据电文形式签订合同”。这让电子合同、电子签章在金融领域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银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全面助力银行数智化发展。

政策及应用方面,都已趋成熟

2017年之后,电子合同在金融机构风控合规上已被广泛应用,对银行优化客户体验、加强风险管控、提升业务市场竞争力大有助益,无论从政策上还是应用角度看,电子合同科技都已趋成熟。

2020年底,著名数字金融创新知识服务平台——金科创新社发布《2020银行业电子签约发展及智能风控管理调研报告》指出:随着国家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持续整顿和P2P行业的退出,银行业的电子签约将成为金融行业的主力军。国有银行普遍较早实现了电子签约的应用,渗透率相对较高,并带动城商行、农商行等加速跟进。

事实上,金融监管有关部门早已深刻认识到电子合同、电子签章在金融合规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20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商业银行在合同签订、合同和数据档案存储、数据安全等方面,必须通过数据电文的形式进行。而电子合同,就属于数据电文的范畴。

有专家认为,电子合同具有签署人身份实名认证快速、签署人意愿验证方便、合同内容防篡改等优势,在金融机构风控合规上已被广泛应用。《暂行办法》明确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签订合同应当使用数据电文,从侧面证明了电子合同科技被政府高度认可。

让银行交易更合法、合理、合规

业务流程繁琐、成本高昂、存在纠纷风险以及管理低效是银行业的痛点所在:涉及金钱等财产安全问题需要线下多方盖章,行内流程冗长,权限划分、用印审批复杂;银行及贷款行业有着各类监管,为了符合各类规定,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在各类贷款文件的签署上;由平台自动生成,且未经电子签名处理的电子协议容易被篡改,失去法律效力,若存在系统签署身份认证漏洞,代签、替签、违约、纠纷案件将频发,且平台方很难拥有有效处理方法及应对机制;繁琐的业务流程必然导致大量纸质合同的产生,合同归档难且不易查找,管理工作量大。

而采用电子合同,其可靠的电子签名可以为银行交易提供重要的保障。

证据效力强。电子合同签订过程需要使用有效的电子签名并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签署的电子合同具备法律效力,同时第三方存证机构通过区块链+时间戳等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上链加密存储,确保了数据不被篡改,同时保障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

电子化存储,节省成本。电子合同无需像纸质合同一样一式多份,也无需占用物理储存空间。双方在平台上进行签署,存储也在平台上进行。除此之外,签署情况还会同步到第三方存证机构,储存、调取方便快捷,大大节省了时间、人力、空间成本。

取证效率高。传统公证取证模式下,公证取证往往都由人工操作设备,效率较低。通过第三方电子数据存证,取证过程就相对简便,显著提升了取证效率。

相对于传统合同签订模式因法律风险、效率低下等痛点而步履维艰,电子合同因可信身份认证、可信时间戳、可追溯区块链等综特性,在银行业的优势越发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