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沙人:东坡故里话“扬师”

 冬可燃冰 2022-12-01 发布于江苏
金沙人:东坡故里话“扬师”

金沙人:东坡故里话“扬师”

□ 金沙人

日前赴四川眉山参加“苏东坡文化节”活动。欣赏了诗乐舞剧《大国芬芳》,聆听了嘉宾主旨演讲,参观了三苏祠,活动满满当当。两位嘉宾的演讲各有千秋,其中高建平教授关于苏轼绘画美学思想的演讲,既不赶时髦,用一些莫名其妙的新词唬人,也不落俗套,用千年不变陈货哄人,应该说,在此次演讲中最出彩。他立足三苏文脉传承,放眼东坡文化弘扬,打通诗书画,从共性中找个性,从个性中探灵魂,东坡画就是最好的样本了。高建平老师从画论入手,提纲挈领,分析由表及里,评论知微见著,架设古今桥梁,打通中外隔阂,语言典雅而不失清新,节奏跳跃而不失连贯,专家学者觉得分析精当到位,普通听众听得饶有兴趣。这样一场高水平的讲座,无疑是东坡故里的一场美学思想盛宴。

东坡故里举办文化活动,能请到中华美学会会长高建平做主旨演讲,足见其层次规格之高。高建平的演讲,饱含对苏东坡的敬仰之情,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新论迭出,让人耳目一新。过去听说过其人,也看过他的文章,但一直没有见过。在千里之外见到这位扬州老乡,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这不仅仅因他是国内顶级美学专家,也不仅仅是他曾做过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的光环,更多的是那份历久弥新的情感,那就是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大学者是繁忙的,与他交流也是利用餐叙和会间的短暂时间断断续续进行。当得知我是扬州来的,高老师显得特别高兴,再听我说是扬师中文系的,那高兴劲就别提了,扬师中文系也成了我们短暂交流最集中最愉快的话题。

这位土生土长的扬州人,从扬师中文系毕业后,虽负笈深造,但人生之根还扎在扬州,即或到了南国深圳,对故乡的牵挂思念也是一如既往,他在扬州买了一处小房子,偶尔回来住住。我理解,到故乡住在宾馆尽管方便,但总有一种客居的感觉,作为游子到家乡怎能不住在家里?这也许是高老师告老还乡的一种提前准备。

这位扬师中文系走出去的学子,对母校的回忆是满怀深情。当我说“你的学术成就了不起”时,他不假思索地答道,这得益于当时在中文系打下的底子。是啊,那时的扬师中文系可谓高光时刻。拥有“一百零八将”的豪华师资阵容,老师们个个身怀绝技,就让你大开眼界了。

那个说过“扬州人不是豆腐”的任中敏先生,一代词学宗师,“申硕批博”的佳话至今还在流传,一个地方本科院校,竟然和北大、清华一样,成为全国首批18个文科博士点之一,你说这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啊,这样的中文系只配扬师院有。中学课本鲁迅小说《药》,过去老师难讲、学生难学,现在教学相长、讨论热烈,得益于明暗线双线结构这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鲁迅丰富多元的精神世界。现在对此司空见惯,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可谓是石破天惊的发现,而这又不得不归功于曾华鹏老师的锐见,从此让鲁迅小说赏析别开生面。谭佛雏老师的王国维诗学研究,衔接古今,打通中西,自成一派,其独创的理论体系和富有创建的学术观点,把王国维诗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著作至今仍是研究的工具书。西南联大毕业的李廷先先生性情耿介,人品学问堪称楷模,《唐代扬州史考》是献给千年古城的最具学术功力的著作,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形容也许夸张,但难以超越是不争的事实。像这样的老师在中文系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个星光灿烂的群体,他们用自己的人品学问书写非凡人生,在三尺讲台上挥洒激情才华,在林阴大道的徜徉中矗立不朽丰碑。

老先生们深厚的学术功底让扬师中文系薪火旺传。老师用心教,学生刻苦学,“老三届”那批大学生的表现尤为出色,从扬师中文系走出去的优秀学者数不胜数,汪晖、丁帆、蒋寅、姚文放等等,都在各自的领域成为国内标杆性的学者,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各种学会,都少不了扬师中文系的毕业生,不少人还担任会长或副会长,成为饶有意思的“扬师中文”现象。至于83级、84级的毕飞宇、吴义勤同时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更是扬师中文系的精彩再续。

与高建平老师说扬师中文系,好几次都因东坡故里主人问候而被打断,但并不影响我们的交流,一旦宾主客套完,我们又直奔主题,共同回忆扬师中文系的美好时光,大有惜时如金的感觉。高老师学术任务繁重,分身无术,身不由己。要抽出完整的时间,与一个素不相识的学弟交流,对他来讲真难,因为他第二天又要去参加另外的学术活动。对我而言,于心不忍,学者时间金贵,我跟一个大学者谈这些陈芝麻烂谷子,无异于谋财害命,万万要不得。

好在高建平老师还能挤出时间与我畅谈扬师中文系,这次关于扬师中文系的畅谈,在千里之外的东坡故里,意义就不同凡响了。苏东坡与扬州有着不解之缘。且不说他多次路过扬州,在扬州做过官,也不说他在扬州写下的名垂千古的诗词,只说他勤勉为民就足以感天动地了。反复上书朝廷,要求减轻农民负担,使得农民休养生息,时至今日,这种民本情怀仍然是我们需要牢记的。新官上任,即取消万花会,让华而不实的陈规陋习就此绝迹,这种敢于改革的勇气,在当代仍是需要增强的。为杜绝漕运弊端,将船工私带货物规范化管理,既保证了漕运安全,又维护了船工个人利益,“公私两利”的改革举措,即或在今天,其理念思维仍有可借鉴之处。至于他在扬州为纪念恩师欧阳修建的谷林堂,至今仍是东坡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其“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的千古名句仍在扬州乃至全世界广泛流传。

苏东坡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见仁见智,但对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铸豪放与婉约为一体的独创,化诗入词的转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不坠青云之志的人生观,为民造福的政绩观等,无不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无不呈现出深沉厚重的文化自信。而扬师中文系的教育暗合了这些,让老师大放异彩,使学生大显身手,为扬师增光添彩,这也许是扬师中文系人的自信。这次去眉山最大的收获,可能不是去了未去过的东坡故里,也不是看了未看懂的舞剧,而是有幸认识了高建平先生,有机会聆听师兄的教诲,有时间共同回忆我们的母校,说那说也说不完的扬师中文系。因为“扬师”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