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初入作曲领域的爱好者,你可能会好奇:从爱好者到世界知名作曲大师的差距有多大? 无论是衡量一个作曲爱好者或世界知名大师,其作品的质量绝对是重中之重。评判一部作品的标准有:技术、创新、风格/流派、对当/后代影响力、可听性、演出/播放频率、大众知名度等。从专业的角度比较看重前四点,社会和大众欣赏层面更看重后三点。 这篇文章我会综合专业和大众视角,把衡量创作者实力的标准数值化,用1-13级来细化不同层面的差距,让大家更直观的感受到音乐创作的进阶之路。一家之言,姑妄听之。 1-7层级请见:从爱好者到著名作曲大师的13个层级(上) ![]() 08级 比第7层级影响力大,一般为某个领域最有影响的作曲家,或是某个风格、学派的开创者。如帕格尼尼、斯美塔那、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霍尔斯特、勋伯格、格什温,约翰威廉姆斯等。 帕格尼尼在小提琴作曲和演奏的王者地位不可撼动。《帕格尼尼随想曲》不仅在小提琴领域影响力巨大,舒曼、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和鲁托斯拉夫斯基都为其创作了相应的钢琴变奏曲。 ![]() 20世纪初正值音乐风格变革之“乱世”,各种流派和风格从晚期浪漫派中衍生而出,向现代音乐探索和过度。勋伯格打破了几百年来的调性思维而创立了十二音序列体系,该作曲技术也被斯特拉文斯基、贝尔格、梅西安等著名同行们使用和发展,风靡一时。但近几十年来用这种技术创作的作曲家寥寥无几,只有在分析作品或了解音乐史的情况下才有接触,俨然成为历史。 格什温不是科班出身,未曾系统地学过作曲。他的贡献除了大家熟知的把古典和爵士融合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他的风格对美国后辈作曲家有着重要影响,在这点上只有斯特拉文斯基或是普罗科菲耶夫才能达到。 ![]() 作为影视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完美的继承了古典大师的技术和风格,比如雷斯皮基、霍尔斯特、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等,并将其用于电影配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虽然受古典大师影响颇多,但他确实是让电影音乐走进大众视野的先驱。毕竟在我们这个时代,有相当大的群体是通过电影来了解古典音乐和管弦乐作品的。 ![]() 除了经典的影视音乐,来听听威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 到了这个层级,基本上都是人人皆知的伟大音乐家了。舒伯特、舒曼、肖邦、门德尔松、李斯特和拉赫玛尼诺夫等大师均在此列。 肖邦的钢琴作品影响力在音乐史上数一数二,音乐语言辨识度奇高,但因“偏科”只写钢琴作品,从全面性来讲略有减分。 富二代天才作曲家门德尔松在幼年学作曲时就有专门的乐队供他定期排练和演奏新作品。他少年成名,最著名的几部作品都是二十甚至十几岁完成的,充满了天才的灵感。但与同时代作曲家相比,他的音乐语言相对保守。 ![]() 说到钢琴音乐,李斯特作品的细腻和细致程度不如肖邦,我认为他最大的贡献不是满篇炫技的八度、大跳,而是晚期作品中对不协和和声的探索,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可谓印象派的先驱。 拉赫玛尼诺夫完美的继承了肖邦、柴科夫斯基等斯拉夫作曲家充沛的情感表达。他的作品不仅把功能性和声发挥了到了巅峰,天才的旋律感和也让人折服。每次听完他的《第二交响乐》第三乐章不禁感叹,如果他活在这个时代,一定会成为顶级的好莱坞配乐大师。 老拉的钢琴演奏和作曲一样精彩 到10级已触及伟大作曲家的天花板了。他们的作品涵盖各种体裁,具有领先于时代的音乐语言,或开创了某个乐派,在音乐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层级必须要有重量级的管弦乐作品,比如交响乐或协奏曲等。 这个层级的作曲家有里查施特劳斯、德彪西、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和肖斯塔科维奇。 德彪西和拉威尔算是时代的开创者,意义巨大不再赘述。 ![]() 我特别喜欢晚期浪漫派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管弦乐作品,融合了从贝多芬到瓦格纳的很多精华,无论是和声、配器、曲式结构还是思想深度、情感表达。虽然技术手法和内心听觉异常强大,但从创新角度而言,以施特劳斯为代表的晚期浪漫派作曲家的风格依然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上的“整合”。所以他们在音乐史的地位很难能达到贝多芬、柴科夫斯基甚至斯特拉文斯基的高度。 ![]() 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 巴托克曾亲口说过,坚信自己的作品高于肖斯塔科维奇一个级别。从技术层面而言,他的六首《弦乐四重奏》和《乐队协奏曲》确实对后来的作曲家影响会更大,但仅限于学院派。但从大众影响力和音乐的魅力的角度来衡量,我认为老肖可能更胜一筹。 ![]() ![]()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二交响曲》第一乐章 普罗科菲耶夫是个天才,论才华有可能是近现代作曲家中的前两名。他不仅是交响乐大师,还是当代作曲家中少有的旋律天才。我认为他的才华超过了肖斯塔科维奇,音乐语言更加多样化,充满灵气,其中《第五交响乐》是结合古典和现代音乐语言最好的作品之一。 ![]() ![]() ![]() ![]() 推荐阅读:聊聊伟大的俄罗斯和乌克兰音乐作品 这个级别可看作第10级的加强版,从任何一个角度衡量,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音乐大师,如莫扎特、勃拉姆斯、瓦格纳、柴科夫斯基、马勒、斯特拉文斯基等。 前五位是众多爱乐者心目中的“神”,包括我个人也是瓦格纳和柴科夫斯基的粉丝。 ![]() 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的作曲技术严谨而强大,应该是被认为最早的“学术型”作曲大师。他的创新可能被人忽视,其实不然,以后有机会我会聊聊我的看法。 瓦格纳扩充了管弦乐队的编制,使乐队达到了四管甚至以上的规模,并创造了著名的“特里斯坦和弦”。他也创立了Gesamtkunstwerk的艺术形式,把多元化的素材结合起来产生更为宏大的作品,将浪漫主义歌剧推向巅峰。 ![]()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凭什么斯特拉文斯基能和这些大师并列? 我会回答,凭《春之祭》这部作品就够了。 我认为这部无与伦比的作品从质量、技术、创新和对近现代音乐史的意义是普罗、老肖或是巴托克任何作品都不可比肩的。作曲家不到31岁完成的这部作品可谓是晚期浪漫派的“终结者”,为青年普罗科菲耶夫等后来者们指明了创作方向。 按时期而言,斯特拉文斯基虽然比德彪西年轻18岁,但两人所处的时期是有一定重合的。德彪西的印象主义更多地影响了近代法国、比利时和日本作曲家,而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则影响了美国三代以上作曲家。不局限于学术化的“新浪漫主义美国派”,在很多战斗类的电影、游戏音乐中都能发现《春之祭》的影子。 ![]() 在美国,从老一代的科普兰、巴伯、彼得・门宁到当代的科瑞里亚诺、克里斯托弗・劳斯和斯蒂芬・哈特克等主流美国作曲家,都受到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 斯特拉文斯基中后期作品影响力可能不如普罗和老肖,但仅靠《春之祭》这部作品,就可一锤定音式的决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 ![]() ![]()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三个超精彩的选段 作为“西方音乐之父”的巴赫对后世影响巨大。也许我们在音乐会上很少能欣赏到巴赫的管弦乐或者歌剧这类大部头的作品,但巴赫的复调思维给包括贝多芬在内的后世作曲家巨大的影响和启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如果没有巴赫,可能巴托克的《乐队协奏曲》、肖斯塔科维奇《前奏曲与赋格》甚至大众钢琴神曲《卡农》都不复存在。 贝多芬在曲式结构、织体的设计和乐曲发展的手法、主调和复调音乐的融合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