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从“心”认识自己

 新用户3738L4CZ 2022-12-02 发布于湖北
文章图片1

我们日常接触到的世界多是有形的,而我们的心灵本是无形的。有形的东西都是时刻变化的,是无常的,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好会变成坏,生会变成死,完美会变成残缺。

外境的变化引起了内心的变化,我们的心随外境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悲喜无常,苦乐不定。

天空是空的,我们向天空扔东西,天空并不会受伤,因为它本来就是空的,受伤的往往是扔东西的人。

我们的心灵本来也是空的,当我们向自己的心灵里扔进了太多的知见、欲望、情感等时,最后受害的也是我们自己。

我们的心里有了太多东西,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我们需要搞好心灵环保,及时清理各种心灵垃圾,清空我们的心灵,恢复它原来的样子,庄子称此为“心斋”。

最好的心灵环保就是“心斋”,心就像一所房子,把房子的垃圾清理干净,让心灵保持虚空的状态,这就是心斋。而“心斋”最重要的关键与核心,就是庄子《齐物论》里讲的“丧我”与“莫得其偶”(“无己”)。

具体来讲,就是放空自我,尤其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有我是因为有心,有心即有知、有欲、有情,这是世人常讲的心。这个“心”给我们带来了“自我”的认知与成就感,但也带来了困惑与痛苦。

文章图片2

庄子是如何认识这个“心”的呢?庄子大致讲了“心”的三种状态:

一是常心、无心,我们常讲的初心、本心、真心、天心、道心、虚心等等都是讲心的原始态,这种心虚空而能包容万千、清静而能应物无穷。

我们整日用心,但不识真心,苏轼有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我们的心比庐山更大,更神秘,更不可思议。

我们所谓的心是一颗妄心,而不是真心,真心没有是非曲直,没有爱憎好恶,没有高下贵贱,没有喜怒哀乐,没有爱恨情仇。

心若止水,我们的本心比止水还要清净,还要宁静,还要明亮。正是因为我们的“初心”变了,认妄为真,感知世界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所感知的并不是事物的真相。

二是人心,也是庄子讲的成心、机心、师心、篷心等,这是凡夫俗子之心,是心的现实态,这种心特别强调主观自我的知、欲、情等。

人心是最复杂的,是最神秘的,也是变化莫测的。所以庄子有言,“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人心险恶,人间水火。一念可以是天堂,一念也可以是地狱,心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文章图片3

三是游心,就是庄子讲的逍遥游的那种境界,这种境界是不断修养的结果,是心的理想态。其修养之法,就是庄子讲的“心斋”与“坐忘”。 自由是心的一个特质,任何事物都不能束缚封闭一个人的强大的内心。

一个人的自由快乐与否,不在于外在的贫与富、顺与逆等,而在于内在的明与茫、悟与迷。当我们清空心灵放下心里所有的东西时,你就会发现整个世界都明亮起来,因此,心越简单,就越自由越快乐。

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此处的“放心”,特指人们迷失了的“善心”。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来表示庄子的思想,就是开放我们封闭的心灵,不要被世俗之物与自我认知所束缚。

最悲哀的不是“身死”,而是 “心死”。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死亡并不可怕,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最可怕的是我们的心灵僵化,不能恢复本来状态,不能觉悟世界与人生的真相,在烦恼与束缚中度过一生。

“心死”就是本心之死,遗忘初心,心灵被世俗文明污染,尘垢太厚无法根除,不能洁净如初。当虚空的初心被世俗的偏见、欲望、情感等占领之时,我们的心再也不能自由飞翔。

文章图片4

为什么我们有太多的烦恼与痛苦,就是因为我们的本心变了,被许多不需有的东西占领了,开放的变成了封闭的,空灵的变成了固化的,无我的变成了有我的。这一切都是因为心,心变了,整个世界也变了,只有初心不改,才能快乐常在。

人人都讨厌“变心”的人,但人人都是“变心”的人,你的心灵还是虚空的本来样子吗?如果你没有“变心”的话,你永远就不会受伤难过,而能包容接受一切。

当我们一点点长大的时候,我们的心就由一张白纸变成了五彩斑斓的“作品”,我们的本心或初心就渐渐变化成形了。

当有一个实在的“我”诞生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失去了本色,成为了“我”的一个奴仆。心为形役,心为境移,我们的“心”就彻底地变质了,沦陷了,无心变成了有心,虚心变成了实心,真心变成了妄心,大心变成了小心。为此,我们堕入了一个虚幻的不可自拔的矛盾世界里。

文章图片5

其实,世界的真相不是我们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的那个样子。当我们学会用“我”的眼光看世界的时候,这等于每个人都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我们看到的世界的颜色不是世界的本色,而是我们主观色彩的假象,这不是真实的世界。我们却常常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我们常常看到世界的“有”或物质的一面,就“有”而言,我们也只是看到其中的一个片面或部分,而看不到“有”的全面或整体。

世界是“有”与“无”的统一,正如生命是生与死的合体一样,老庄思想的深刻就在于其对“无”的特别关注与深入挖掘。

其实,“无”相对“有”而言,对我们更具有根本的意义与价值,“无”是我们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以无为用”,它可以让我们获得一个更宽宏的视野,更容易让我们认清世界与自我。

我们看到的是“有”,所以我们的心也是“有心”;我们看不到的是“无”,我们常常缺失的也是“无心”,而无心恰恰正是我们需要修行体证的。

生活在有限的物质世界里,我们并不能获得究竟的自由与快乐,唯有在无限的精神世界里,我们才可以得到解脱与自在。

文章图片6

佛经上讲,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六祖慧能大师也讲,“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同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佛讲法是为了“治心”,若无心何须用治。治是因为内心不净,有尘埃要扫除。

故有诗云: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平。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也有名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治心也好,修心也罢,都是让我们的世俗之心回归到最初的素朴状态。不忘“本”,不忘初心,要求我们消融世俗之心,时刻提醒自己,人生的意义不在外面,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与丰盈。

当一切都返朴归真顺其自然的时候,没有了心,没有了我,也就没有了物我对立,也就没有了世间纷扰,整个世界混沌一片,不分彼此,万物一体,天人合一,“与道同游”,哪里还有什么苦乐烦忧呢?

在时空构筑的无限世界里,人的渺小几近虚空;在空灵开放的精神世界里,人的伟大又可以容纳整个宇宙。这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有着无穷的张力,小的时候可以比针眼还小,大的时候可以包容整个宇宙。

在现实中,世俗的心就是比针眼还小的小心,而得道者的心却是包容宇宙的大心。中国先哲陆九渊说,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当一个人的心量与宇宙等同的时候,还有什么不能包容的,还有什么不能接受呢?

文章图片7

我们仔细端详一下 “心”字,它就像一叶小舟,一人居中坐,两桨左右行,行游于世间之江河。舟只是一种工具,心也是世人达到目的地的一个最有效工具。心智、意志、情感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其实,“心”更像一个开放的容器,里面的东西一点一点向外跳,两点已经跳到外面,一点将要跳出来。修“心”就是做减法,把心里的东西一点点舍弃,让“心”由实变虚,由有变无,由小变大。

虚则容,空则灵,没有虚空,就不能包容一切,就不会空灵神妙。心灵,就是让心保持虚空的状态,才能产生“灵”的神妙。心不灵,是因为心里装载了太多的东西,心怎么能够灵动呢?如果翅膀上绑缚了世俗的真金白银,即使无比珍贵,也不能自由地飞翔了。

“虚室生白”,“虚心”生慧。当人的心保持虚静的时候,智慧的光明才从我们的内心迸发,遍照整个宇宙。心若虚空,心包太虚。万物皆在虚空中浮沉聚散成毁,心还是原来的心,万物在心中容纳、生成、终结。

当外界的一切变化都不能影响内心的安静时,我们的内心才能无比的强大,一切都变得那么自然而然,“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此心安处是吾乡。真正的栖身之所不在外,不是豪华别墅就可以安身,不是功成名就就可以安心,外在的东西都是无常的,都是变化的。

唯有虚静的初心才是我们真正的栖身之所,真正属于你的,也只有这颗初心,而不是所谓的“成心”,世俗之心只会给我们带来困扰与痛苦。

当然,身体也不真正地属于你,你并不能真正地把握自己的身体,身体的时刻变化,你是左右不了的,身体的对外依赖,你是无可奈何的。

文章图片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