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迤萨古镇领略马帮文化

 熟年人生 2022-12-02 发布于上海

11月9日中午前,从贝山陶庄赶往天空之城迤萨古镇。

先被马路边上的亭子吸引。走过去,沿着楼梯走到最下面,原来是住宅小区。

正犹豫这里有什么好看的。回到亭子上再折到对面的城堡式建筑,古镇的奥秘就在这里面。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天空之城东门古堡。又称“马帮庄园”。

         独特稳固的古堡建筑

   古堡建筑前的广场上,浓密的树荫下,正聚集着一群少数民族,在唱山歌。

   古堡建筑内现主要是“红河县博物馆”。

   红河县东门楼及迤萨民居,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红河县迤萨镇,包括东门楼和17幢民居建筑,总占地面积9900平方米。东门楼建于民国年间,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楼房,占地面积为5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68平方米。下层为卷拱式城们,是进入迤萨古镇的唯一通道。

   迤萨民居建于清代至民国年间,其中代表建筑姚初民居建于1944年,占地面积528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为中西合璧式三层楼三进四合院,坐西朝东,与东门楼相连接。瓦顶砖墙,外观呈方形碉堡状,设防御射击孔,建筑布局高低错落,坚固稳重。

东门楼及迤萨民居建筑造型独特,建筑类型丰富,雕刻绘画技艺精湛,融中西文化为一体,对研究清未民初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姚肇宗住宅位于古建筑群中心。1937年始建,1944年完工。聘请法国工程师设计,由峨山李广志负责施工。占地面积528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房屋座西朝东。住宅建筑利用陡坡地形,灵活地做成高低错落的台状地基。这幢房子最大的特点是中西合壁,防御功能非常突出。大门、阳台和墙壁处处均设有防御射击孔。楼梯陡窄,并且有隔断板。四周墙壁为70分厚“金包银”(砖包着土基)土基墙,有利于抵御土匪攻击。

其房屋外围、走廊为西式风格,内部又按中国传统的三正两厢两耳一倒座格局来安排。房屋的三楼与东门城门二楼相连结,外观成方形碉堡式。从下往上看,庄严稳重,紧凑适用,坚固匀称,俗雅壮观。大门雄伟壮观,中间刻有八角挂钟浮雕,装饰图案按英、法等国家的建筑式样,设有“钟表”“十”字立体的图形,无彩绘,利用水泥灰色沟逢制作,与周围墙体灰色一致,雅素明净,具有西式风格的建筑特色。屋脊两端塑有赶马人用的马灯(象征福星高照,归航灯塔)和赶马人用的烟筒(象征防毒避邪)。

红河县博物馆,位于红河县迤萨镇东门街﹣-﹣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姚肇宗宅院”和“钱万兴宅院”内。占地面积2780平方米,建筑面积3280平方米。是一个以马帮文化特色展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

共分7个单元展出。在“姚肇宗宅院”展出:山城崛起、马帮商人、马帮商号、跨国经商四个单元;“钱万兴宅院”展出:马帮之路、马帮红颜、马帮后代三个单元。另外还有一个临展庁和一个纪念品商店。

 跨国经商的滇南侨乡

   哀牢神韵,彩云之南。有一个以河流(红河)命名的红河县,她是誉满滇南的华侨之乡、歌舞之乡、棕榈之乡。总面积2028平方公里,辖5镇8乡,总人口约35.24万人,有哈尼、彝、汉、傣、瑶5种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55%,哈尼族占总人口的80.4%。

   千年春秋,百年沧桑。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活动。明洪武年间(1382年),境内实行六土司分封世袭制度,清乾隆年间迤萨开办铜业,一时鼎盛。道光年间,铜矿停产,经济萧条,迤萨人为谋求生存,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首建马帮赴云南边境百货贸易。

清宣统末年(1911年),迤萨马帮勇闯南路,打通了到越南、老挝的11条出国商路。从公元1853年到1951年建县,在百年岁月中,迤萨马帮足迹踏遍东南亚多国,马背横扫千山万河。马帮先辈用马背驮出来的迤萨侨乡,既是一颗璀璨的“马背明珠”,又是一座美仑美奂的“江外建筑大观园”,特别是东门古堡是侨乡迤萨地标性建筑。

    石器是人类原始社会的主要生产工具。1983年在红河县动龙河南岸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石器7件(其中2件收藏于红河州博物馆内),种类有石斧、石镰等,这标志着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境内活动。

关圣庙龙石雕,原镶嵌在1664年兴建的关圣庙正殿前石阶上,汉白玉石雕刻。石雕雕刻龙腾云图案,雕工精湛,图案栩栩如生,反映了儒家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播和当地高超的石雕技艺。北门街关圣庙(龙石雕出处)。

随着红河地区社会的不断发展,青铜器逐渐取代了石器,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20世纪60年代以来,红河先后出土了春秋早期到东汉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有兵器、乐器、工具和生活用具等具有地方和民族特点的“红河流域青铜文化”类型。特别是在1985年6月,建造红石大桥时在红河南岸发现战国时期的青铜兵器铜矛、铜箭、铜钺等青铜器130多件,前后几年,在勐甸村等地也先后发现一些青铜器实物。

日月经天,星汉灿烂。“迤萨”彝语意为干旱缺水的地方,最早是彝族支系卜拉人居住。清康熙初年(1662年)汉人迁入。清乾隆年间(1736年)发现铜矿,鸿发铜厂冶炼兴盛,随之内外客商、各类工匠纷沓涌入。一时间,民房建筑、马队运输、文化教育、楼堂庙宇、小手工业发展建设迅速。小城北面是千里红河、南部是连绵山区,驿道和水路在这里交汇,迤萨自然成了内陆与江外必经的驿站和物资集散地。迤萨山城在文明与蛮荒,生存与发展中碰撞搏击,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滇南山地古城。

铜矿开采地得名绿丰。绿丰铜矿产量高,质地好,冶炼之铜远销内陆,以铜制作的铜钟、铜盆、香炉等各种工艺品和生产生活用具远近闻名。铜矿冶炼业的兴起使得迤萨人口剧增,经济一度繁荣。清道光年间,由于大量采铜炼铜,迤萨森林被采伐光了,虽矿资源丰富,但炼铜所需的木炭、催化稀土等材料十分紧缺,加上全国经济不景气,迤萨北面的绿丰铜矿倒闭。

清代道光年间铜钟,口径67cm,底径48cm,通高72cm,壁厚5cm,重300KQ。敞口圆形。口沿部分有一圈回纹,腹部素面赋。桥钮为龙形,有二龙头四龙爪,两侧有一对如意纹。桥钮四周写有“”帝道遐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皇土鞏固”四组铭文,具有道教色彩。

此铜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是地方官绅和民众捐资,由鸿发铜矿厂用在当地治炼的铜制造,最初悬挂于关圣庙大殿内,后移至西山公园六角亭。现藏于红河县博物馆。

勇于开拓的马帮文化

     红河县博物馆以马帮文化陈列为主,分八个系列单元展出,这是彪炳红河一方历史的记载及启示后人的文化传承基地,彰显出侨乡人敢为人先、奔腾图强的马帮精神。历史证明,没有马帮就没有红河侨乡,马帮文化是红河的无价之宝。

马帮商人是马帮文化的创造者,他们缔造了历史,也刻写了辉煌的人生。跨国经商第一人冉师孔、誉贯南洋同义丰股东姚初基、热心公益钱万兴、异国他乡共谋发展的邵金科、木材实业家李华庭、川圹中华理事会第一任会长杨积生等,他们是迤萨马帮人物的杰出代表,他们就是马帮精神“思想解放、敢于争先、民族团结、风雨同舟、艰苦奋斗、建设家园”的实践者,他们的功绩永垂史册。

姚肇宗(1900年3月﹣1967年1月)

字初基,号初,迤萨东门街人,是迤萨马帮杰出代表之一。东门街47号中西合壁大院是他的辉煌业证。其父姚任贤,共有四子一女,姚初为长子。姚任贤是迤萨“凤和祥”商号创始人。16岁的姚初随父到国外商海打拼,勤学聪灵,很快成为实力雄厚的大老板。姚家首创的“凤和祥”与名贯南洋的“同义丰”商号合并,在昆明成为名震南亚的“越币大王”、“法币大户”。姚初一直诚信豪爽,慷慨捐助建设迤萨学校、东门楼、西山公园,是名望很高的开明绅士。

邵金科(1907年﹣1982年)迤萨安邦村人,汉族,5岁成为孤儿,21岁跟随马帮到老挝做生意。创办农场和饲养场,得到老挝政府的重视和奖励。在川圹创办免费教育的华侨中小学,被选为学校董事长。历任老挝川圹华侨理事会副理事长,川圹华侨协会主席。1962年应国务院邀请以华侨国庆观礼团副团长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并把周总理赠送的水稻种子带到老挝广泛种植。

资本领市场,时势造英雄。光绪初年(1875年)迤萨出现第一家有字号的坐商“天佑祥”(主营食盐);宣统年间安邦村邵恒泰在老挝川圹开设“恒泰昌”商号,成为华人在国外的第一家坐商。随着贸易的繁荣,迤萨涌现了“义盛祥”“恒丰号”“同昌号”“元兴祥”等几十家店商。与此同时,在老挝桑怒、越南莱州、泰国清迈、缅甸等几十家商号相继成立,影响大的有“财源号”“顺昌号”“永亮号”等。民国十三年(1924年),迤萨杨用臣与石屏、昆明商人合伙在江城勐野井盐矿成立“勐野井普利盐行”,其盐行的盐销往昆明、越南等地,垄断老挝盐市。誉贯南洋的“同义丰”是迤萨大老板姚初基、王荣庭、罗正有等在昆明正义路开设的商号,并在越、老、泰、缅设分号,代办各国商贸并兑换各国货币,名震东南亚。

勇闯国门,引领风流。迤萨马帮是最有开拓精神的马帮。光绪7年(1881年),冉师孔率队驮着日用百货越过国境,进入越南莱州,首开了跨国经商先河;光绪末年(1908年),孙重、周绍、潘永走通了老挝琅勃拉邦商路;宣统末年(1911年),冉师孔、阮学等人带领马帮到了老挝的川圹;民国元年(1912年),胡松昌等走通了到老挝桑怒省的商路。之后,缅甸、泰国、柬埔寨的商路先后被打通,迤萨到东南亚的“马帮之路”就此形成。

马帮开拓国门经商略,马帮播洒友谊领风流。随着贸易的拓展,红河马帮从咸丰三年(1863年)至宣统末年(1911年)打通了11条通往国外的经商路。通往东南亚的马帮之路,既有丰厚金钱的诱惑,也充满难以想象的艰险。所经路段丛林密布、山险流急,瘴痨、疾病流行,毒蛇猛兽出没,土飞贼、兵痞豪强横行,很多赶马哥客死他乡,命丧黄泉,使这条路成为血泪之路、白骨之路。

   发达的商人吃穿住都很讲究。男子穿西装,戴礼帽,手提文明杖,手戴缅甸宝玉石戒指和瑞士金壳手表,脚套外国皮鞋,冬天一身毛呢大衣服。国外进口的高档商品琳琅满目,有越南、老挝精美的木制和竹编日用百货,有来自欧美的留声机、怀表、洋钟、手电筒、洋烟、洋靛、洋油、洋刀、洋钉、缝纫机和东京洋伞。名贵进口的药材,如熊胆、鹿茸。名贵建筑材料洋毛泥、红樁木、花梨木等物品应有尽有。故当时迤萨有江外“小香港”之称。

   云南马帮组织总体有“汉帮”(昆明)、广帮(沧海)、迤萨帮(红河)。各马帮不同组织形式。“迤萨帮”由老饭及赶马人组成。外地称老饭为"马锅头”。迤萨帮按资本入股的多少称为“大老板”、二老板、总管、“赶马人"。“赶马人”中又细分为:护卫及伙夫。一个马帮是由9匹马、1个帮头、6个帮工(护卫及伙夫)组成。迤萨帮出国最小的帮子不少于五帮。即45匹马,大帮子10帮以上。

    迤萨马帮有一套严密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构。早在清咸丰年间,就建立了马帮经济股份制,商人们互约合股贸易,按股分红,盈亏均摊。在此基础上,1923年成立了马帮商人组织机构﹣“理财局”。由于马帮组织健全、纪律严密、分工细致、分配公平,马帮队伍不断壮大,有力推动了迤萨经济发展,使迤萨成为了滇南地区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驿站。

     迤萨土锅。土锅,用土烧制而成的锅,无任何杂味和污染,县境内只有勐龙河傣族妇女能烧制,用于煮腥味的肉和红米饭特别香,用于盛水格外清凉。它是马帮路上主要生活用品之一。

   翻阅红河县史志,对古石缸就有记载。早在300多年前,在迤萨人背马驮运铜矿和到国外经商期间,迤萨人在各条人马驿道上建了大量的石缸,每条驿道都有几座石缸。据说是十里一座,驿道通向哪里,哪里就有石缸。据记载,迤萨人石缸建筑很特别,缸体藏于圆形或方形的石房内,石房用弧形的青石块镶砌,约4立方米。缸体多为一整块巨石打凿而成,呈方形或椭圆形,缸盖半掩,放一两只水瓢或竹筒于缸盖上,供行人舀水解渴。石房内两侧的墙体上,立有碑记,署有捐赠银者的姓名和盖驿道石缸重要意义的文字。迤萨人在建驿道、建石缸的同时,还在石缸旁种植三五棵大榕树,作为栖息和纳凉之地。

血脉相承,人オ辈出、马帮后代继承了先辈的马帮精神,在国内外勤奋创业,涌现了一批批知名企业家、文化精英、专家学者和管理人才等。一代又一代马帮儿女血脉里流淌着“迤萨马帮”的精髓,他们用出色的成就证实着自己的生命价值,为祖国、为家乡增光彩,再创辉煌。

在博物馆最后部分,有“马帮红颜”专题介绍。

    双肩承载侨乡梦,马帮红颜美名扬。在迤萨马帮跨境经商的百年岁月间,多少男儿为谋生计,告别父母、娇妻,踏上异国路。多少人死于瘟疫、匪患,迤萨赶马出国人家都有殁于异乡的冤魂。1950年边疆和平解放,国门关闭,正在域外经商及驿路上的人再也归不了家,多少青春少妇独守空房。形成了当时“马帮多、金子多、寡妇多”历史现象。马帮红颜(赶马人之妻),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撑起一个个无助的家庭,凭“三寸金莲”挑起家庭重担,孝敬公婆、育儿持家。

“彤管扬辉”。他们年年盼君归,“只见古道西风烈,望断南路雁不归”。有的家庭“一门三寡、姐妹同守节”;有的一生守望却阴阳两重天,守节六、七十年终不悔。有道是:问世间情为何物,马帮红颜最经典。

参观后,在古镇午餐。走在这千年的古城中,脑海里充满那些跋山涉水、行走在跨境经商的艰险征途中的马帮勇士们。在云南鹤庆的银器特色小镇中,在丽江古城,都看到了马帮精神。这对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2022年12月2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