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城河是古时人工挖凿的,环绕整座城池、皇宫等主要建筑的河道,主要是具有防御作用,可防止敌人或动物入侵。 现今北京城之前身——元大都城的四周都挖有护城河。明代将元大都北城墙南移到现安定门、德胜门一线,利用挖土筑城后留下的沟渠开掘了北护城河,同时也开凿出前三门护城河,使原先元大都的东、西护城河与前三门护城河相连接,遂形成了围绕北京内城的完整的护城河水系。明嘉靖朝修筑外城墙时,也开凿了护城河。 ![]() 一路向东,经德胜门水关再分为两支,南支注入城中积水潭、三海,进入紫禁城护城河(筒子河),又引出东流为内外金水河,以供宫廷及林苑景观用水;另一支进入皇城,沿东墙内侧径直南下,然后经正阳门东水关流入内城南护城河。东支继续东行,在东北角楼处南转成为东护城河,在东便门西水关以北同内城南护城河合流。 ![]()
明清时期,也曾应用护城河开发漕运。乾隆年间治理西山水源,效果很是不错,乾隆皇帝十分满意。昆明湖成为北京历史上最早建成的一座人工水库。及湖成而水通,昆明湖蓄水量倍增,水位提高,调节能力增强,可稳定向城市供水。"昔之城河(护城河),水不盈尺,今则三尺矣"(御制《万寿山昆明湖记》碑文)。北京城的水源,特别是通惠河漕运水源,一时得到了解决。 清代又先后疏挖护城河,使它更加深广。这时京师漕运进入最繁盛的阶段,入东直门、朝阳门一带的裕米仓、储运仓、太平仓、禄米仓、旧太仓、富新仓、南新仓、兴平仓、万安仓的漕粮,由大通桥循东护城河用驳船直接浮运入仓。 ![]()
后终因水量有限,济漕水源严重不足,通惠河逐渐淤塞不能行船。光绪年间,因现代海运和铁路兴起,漕运日衰。光绪二十七年,贡粮改征纹银,通惠河水系漕运遂中止。 此后,该水系逐渐变为城区排水河道。当时的护城河,是为了护城而开挖的壕沟。但是当时的河流泥沙俱下,时间一长其壅塞乃是必然之事,所以后来河床变浅乃至干涸破败。 ![]()
护城河对旧北京的城市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明朝永乐年间至清朝中叶,南护城河东段以及东护城河为水路运送漕粮的主要渠道。而前三门护城河和南护城河是冬季冰上运输线。百姓出游多从东护城河登舟,沿河南行出东便门,经通惠河远游通州一带。 ![]()
每逢中元节,黎民百姓涌向前三门护城河,放河灯、赏河灯,冬季则从河上取冰。此外护城河内还种植莲藕、茨实,养殖鱼鸭,在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
入九后河面已经结上一尺来厚的冰,从朝阳门到东便门冰面很平滑就出现了冰车,冰车可以坐人也可以拉货,那个年代没有公交车,坐冰车去蟠桃宫庙会比走着去要快还省力,这在古老的北京冬季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晚清时期,北京城的护城河有的河段,还有游泳和玩耍的年轻人,还有人竟然在这里洗马车,可见护城河有水但是不多了。 ![]()
朝阳门脸的护城河我还有点印象:1958年朝阳门拆完后,护城河还保留着,出城进城还要经过护城河上的西大桥。西大桥什么样子是一点也记不起来,但是从网上搜到的老照片看,西大桥是砖石基础的石板桥,桥面平整与朝外大街马路无异了,桥边有实心的护栏。桥洞是单孔方形的,护城河水到桥边收水。 ![]()
我想:历史上的西大桥应该更加宏伟、高耸,不然运漕粮的船只怎么穿过这座桥呢?那时大多数粮仓都在朝阳门内到东直门内这一线的。也许漕粮船到朝阳门前就卸货了,还要考证一下。 1953年的测算数据显示,北京护城河的总长为41.19公里。然而随着北京城区面积的快速扩大,护城河相继被填或变成了暗河。1960年左右,前三门护城河被改成暗河;西护城河、东护城河相继在70年代被改成了暗河。如今,北京护城河只有内城北护城河、外城的南护城河还保留了露天河道。 朝阳门脸的护城河最早是很旺很清的,河边的住户都吃河里的水,通州的船都能划到朝阳门。 一到三九天河水冻成半米来厚的冰,朝阳门北开始起冰运到冰窖存起来,到夏天拿出来卖。 伏天小贩子推个小车到冰窖批一大块冰沿街叫卖:“冰核(音胡)儿地败火的!”那个年代没有冰箱,伏天又怕剩菜剩饭变坏,拿一个碗买一碗冰块放在橱柜里,剩菜剩饭就坏不了了。 卖肉的买块冰,把肉放在冰上,肉显得新鲜还不会变味。卖饮料的买点冰放在桶里做冰淇凌,也可以把西瓜、汽水放在冰上镇着吃起来又凉又解渴。有的人为了解暑直接吃起了冰块,常有拉肚子的。 ![]()
![]()
![]()
冰窖就是上冻前在河边挖一个10-15米宽,30-40米长,4-5米深的长方形大坑,四周用稻草帘子和席围起来,留一个进道口,把运来的冰摆放整齐,放满后堵上进口,上面用木杆搭好棚子上面盖上席子,再铺上稻草埋上1米以上的厚土,直等到夏天从进口处打开出冰。 ![]()
这是在做冰淇淋,把要做冰淇淋的材料放在木桶中间的铁桶里,铁桶与木桶中间放上冰块,在冰块上撒上点盐,为的是让冰融化的慢一点,然后用一根绳子在铁桶上缠一圈,用手拽住绳头来回拉动,铁桶也来回旋转,十几分钟后冰淇淋就好了。 顺便说一下,我爱人家原来有一个土造“冰箱”,是一个长宽高各约50公分的木箱子,箱子内壁附有厚铁皮,边角咬的很紧不漏水,盖子也是这样构造。里面放上买来的冰块,就可以把食物冰镇起来。后来久已不用,做了我的存书箱了,这就是我写的《小人书摊与小图书馆》里提到的:从一箱书发展到了一书架书的那个箱子。 本文借用了与改写了“百度知道”《北京城池的护城河》、七旬老鶖的新浪博客《回忆童年时期的朝外大街》中的部分内容和图片,在此一并致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