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蒋介石若能回归大陆,会得到什么职务?周总理的回答轰动国际

 上官靖琪 2022-12-03 发布于江西

蒋介石当年其实是有回归大陆的想法的,毛主席和周总理心胸宽阔,以大局为重,也曾多次表达欢迎蒋介石回归。如果蒋介石回归大陆,会得到什么样的待遇呢?周总理曾就此问题明确给出过答案,并一度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关于蒋介石回归大陆待遇的问题,周总理是如何回答的呢?蒋介石最终又为何没能如愿回归大陆呢?

令蒋介石陷入沉默的一封信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

起初,兵败的蒋介石依然抱有“反攻大陆”的幻想,与美国走得很近,成为美国企图搞分裂的工具。然而,美国虽然是当时的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却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美国侵略朝鲜期间被我军迎头痛击之后,哪里还敢再与我国轻动刀兵?

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幻想破灭,才彻底明白美国佬根本靠不住,对奉化老家的思念日渐浓郁。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心系全局,以祖国统一为重,盼望着“浪子回头”。

原本血脉同胞之间,永远不会有化不开的干戈,若蒋介石能够顾全大局,早日促成祖国统一,既能满足自己的思想情结,又能将功折罪,取得人民的谅解。可惜,蒋介石心中一直有顾虑,他担心若踏出这一步,未来境遇难有保障。

1956年春,一直在香港主持《香港时报》的许孝炎先生突然飞抵台湾,将一封大洋彼岸的信交给了蒋介石。原来,前些日子章士钊带着新中国的诚意专程去香港找许孝炎,将毛泽东对台湾的“和为贵”态度,以及周恩来盼望着早日和平解放台湾的态度转达给他。

1955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明确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许孝炎将他与章士钊此次会谈的情况详细汇报给蒋介石后,蒋介石没有表态,而是拆开来信阅读起来。蒋介石手持信件,反复看了又看,随后陷入沉默。蒋介石的这次沉默,时间很长,似乎是在思索着非常重要的问题。

许孝炎原本还有自己的观点想要表达,但望着长时间沉默的蒋介石,自知此时多说无益,也只好转身默默地离开了。

在这封信之中,中共中央提到了“两岸统一”的4条具体办法,表达了对国共第三次合作的诚意与和平解放台湾的期许。

尤其是写在最后的那句话,“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简简单单的十余字,表述的是对蒋介石能回家看看的期望,勾起了蒋介石无尽的乡愁。

促成和平解放台湾,于公,是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于私,是蒋介石故土难离,来自血脉的召唤。“墓庐依然,花草无恙”,更是对蒋介石本人的尊重,也是表明对他回归大陆的期盼。

蒋介石反复看这封信后陷入沉默,不知道真正原因是什么,或者是出于当时局势的考虑,也可能是对家乡的思念,再或许,两者各有一些吧。不论他当时在想着什么,还是在犹豫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他是有回归大陆的想法的。

1957年初,距离上次许孝炎给他送信的时间已经过去一年之久。期间,蒋介石一直都没有就此事表达过自己的态度,令一心希望促成两岸统一的许孝炎颇为失望,以为此事可能会就此搁置。

令许孝炎出乎意料的是,正是在这个时候,蒋介石突然与他秘密取得联系,召他立刻前往台北密谈。许孝炎接到蒋介石的秘密邀约,顿时明白了蒋介石的意图,不敢耽搁片刻,即刻动身前往台北。

蒋介石疑虑重重

果然,蒋介石秘密约见许孝炎后,重提和平统一之事。他虽然有心回归大陆,却疑心颇重,与许孝炎促膝长谈许久,仍然难以释怀。最终,蒋介石决定找一个可信之人前往北京,替自己打探一下中共的真实意图。

蒋介石心中暂无人选,便让许孝炎给自己推荐几人。许孝炎思索片刻,说出了三个人的名字,分别是曾任立法院长的童冠贤、曾任立法院秘书长的陈克文和立法委员宋宜山。蒋介石仔细斟酌之后,在三人之中选定了宋宜山。

蒋介石选定宋宜山去北京打探虚实,其实是费了一番心思的。他对去大陆的人选要求颇高,为了不授人以柄,既希望这个人不出自国民党,又盼望着此人能够得到大陆方面的信任,所以最终选择了宋宜山。

一来,宋宜山昔日曾出任过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又是蒋介石的学生,对蒋介石的忠诚方面没有问题;二来,宋宜山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宋希濂的胞兄,当时宋希濂是战犯身份,正在北京进行改造,宋宜山正好可以借探亲之名前往北京。

1957年,身负蒋介石重托的宋宜山辗转抵达北京,周恩来得知后,在北京东兴楼饭店设宴为宋宜山接风。席间,宋宜山也不拐弯抹角,坦言自己此次被派进京,就是为了打探中共方面对于和谈的意向。

宋宜山此话一出,周恩来放下手中的筷子,双眼望着宋宜山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我们都是一家人嘛!抗战胜利后在重庆谈判时,蒋先生就说了,大革命时代,国共两党的同志们曾在一个房间里开会,共一个大锅吃过饭。希望我们未来还会在一起合作。”

彼时,宋宜山与蒋介石一样,心中都对和谈充满疑虑。此刻,他开门见山的发问,得到了周恩来诚意满满地回答,当下大感满意,此前心中所有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

事后,李维汉主动与宋宜山取得联系,两人就此事进行了一次商谈。李维汉提出四项合作条件,条条都对国民党和蒋介石表达了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足可见和谈的诚意之深。

宋宜山见到这样的4个条件后,并未提出任何异议。经过此次进京,宋宜山对大陆方面的印象大为改观,不禁生出敬佩之情。

宋宜山觉得不虚此行,返回香港后,写了一份近万字的报告,详尽地说明了大陆方面的诚意,其中不吝赞美之词,但都是中肯的形容。可惜,这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报告落入蒋介石手中后,令蒋介石颇为不满,以国共谈判时机不成熟为由,终止了进一步接触。

明明宋宜山是蒋介石信任之人,他又带回了中共诚意满满的消息,为何蒋介石在看过宋宜山的报告后仍会大为不悦?恐怕他的恼怒,与宋宜山在报告中对大陆的赞誉脱不开关系,说一千道一万,蒋介石的心胸还是不够宽广。

纵然蒋介石顾忌颇多,犹豫再三,但祖国统一乃是必然,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都在为促成此事不断奔走,曹聚仁就是其中之一。

曹聚仁是章太炎的高足,与鲁迅是畅谈古今的朋友,既是陈毅的至交,又是叶挺在新四军时期的座上宾。同时,曹聚仁与蒋经国的交情也很深。身为旧中国时期的著名文人,曹聚仁虽然交友广泛,却始终没有借所谓的“人脉”为自己牟利,心中装着的始终是祖国。

1956年7月,在章士钊为了祖国统一而奔走之时,曹聚仁也曾为此事进过京。对于曹聚仁的到来,周恩来十分重视,亲自在颐和园设宴招待,陈毅也亲自赴宴作陪。

席间,旧交故友开怀畅谈,当曹聚仁谈及国共合作时,周恩来明确表态,只要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任何事情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

周恩来的态度明确、诚恳、坚定,只要是为了祖国统一,他愿意做出让步。周恩来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利益为先的人,为了顾全大局,他愿意与蒋介石坐下来商谈,听取蒋介石的想法。

10月3日,曹聚仁又在中南海得到了毛泽东接见。毛泽东与曹聚仁见面后,对曹聚仁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彼时,新中国发展欣欣向荣,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毛泽东却没有向曹聚仁夸赞新中国的发展,而是谦虚地对曹聚仁说:

“你可以多看看,到处走走,看我们这里还存在什么问题。”

毛主席这番话,一字未提新中国如今的发展,其实又字字不离新中国的发展。如今的新中国如何,毛主席自己不说,让曹聚仁自己“多看看,到处走走”。同时,此举又不是想炫耀什么,而且还向曹聚仁请教,让他帮忙看看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曹聚仁提及蒋介石时,毛主席不仅没有一味贬低蒋介石,反而明确肯定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贡献,并主动表示,他想与蒋介石再握手。

无论是毛主席言语间的谦虚,还是对蒋介石的部分肯定,以及表达愿意和谈的意愿。这些举动,处处体现出毛主席心胸之宽广,为了祖国统一大业,愿意不计前嫌的伟大。与蒋介石的狭隘相比,可谓是高下立判。

正因为如此,曹聚仁与周恩来、毛主席接触后,深深地感受到了大陆方面的诚意和胸怀。他对实现和平统一,抱有极高的希望。曹聚仁返回香港后,迫不及待的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判断毫无保留的转告给国民党方面。

可惜,蒋介石看过曹聚仁转达的情况后,表现得并不如曹聚仁所希望的那般热忱。蒋介石再次联系曹聚仁时,并没有谈及和谈的事,而是派曹聚仁再走一趟大陆,去蒋介石的奉化老家,看看蒋氏祖坟的情况。

可见,蒋介石犹豫再三,迁延日久,思来想去所担心的,还是自己回归大陆后的境遇。

此番他让曹聚仁去奉化老家看蒋氏祖坟,嘱咐曹聚仁一定要多拍照片。他这样做,不禁让人联想到此前许孝炎给他送去的那封信,这是对信尾的那句“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存疑的表现。

1957年5月,曹聚仁重返大陆后直奔浙江奉化,抵达溪口镇后,先后到了丰镐房和文昌阁仔细查看,又进入蒋母的墓园扫墓,期间相机不离身,可谓是处处留影。曹聚仁事毕后返回香港,将溪口拍摄的照片整理好后上交,又借机在信中提及和谈之事,却并未得到回应。

蒋介石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不同意,就这样拖着、晾着曹聚仁。此前打探到了中共有足够的诚意,此番又确定了奉化老家一切如故,与信中所言无异。但种种证言、证词、证物摆在面前,蒋介石依然狐疑,始终犹豫不决。

历史遗憾

那么,蒋介石如何才能完全相信国共和谈呢?直到一个人回归大陆后,这才让蒋介石下定决心。

1965年,李宗仁重返大陆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亲眼见证李宗仁回归大陆的蒋介石,这一次是真的相信了国共和谈的可行性。因此,蒋介石迫不及待地派王君通知曹聚仁,他要亲自前往香港,与曹聚仁密谈。

曹聚仁得知此消息后喜出望外,立刻动身前往北京,确定了此次谈判的大纲,又急匆匆地返回了香港。一日中午,曹聚仁午睡时被突然响起的门铃声惊醒,他连忙起身去开门,发现来者不是别人,正是他一直在等的王君。

王君的样子略显狼狈,见到曹聚仁时还在气喘吁吁,不等自己把气喘匀了,就连忙开口:“经国到了,不方便登岸,在海上等你。”曹聚仁等得就是这句话,王君刚说完话,他就连忙出门,跟着王君坐进了来接他的轿车里。

曹聚仁抵达码头后,先是乘上了一艘小快艇,又航行了一阵子,这才来到一艘豪华轮船。曹聚仁登船后,小快艇就离开了,有人走上前来,将曹聚仁引至一间客舱门前。曹聚仁刚走进客舱,蒋经国就面带笑容地迎面走了过来。

蒋经国之所以如此热情,其实是蒋介石已经有了和谈的意愿,他提前与曹聚仁秘密约见,就是希望曹聚仁能够将双方的情况吃透,这样才有利于即将展开的谈判。轮船边航行,他们边谈,轮船很快就行进一处隐蔽的小港停泊。

两人下船后,早已经有人等在岸边,将他们一路送进蒋介石的官邸。三人经过很长时间的商讨,终于达成了六项共识。事情经过多年时间,辗转发展至今,六项条件才终于出炉,对于国共和谈来说是一次历史性地推进。

曹聚仁离开时,格外的欣喜,毕竟他多年以来的努力,总算是有了进展。遗憾的是,此后蒋介石疑窦再生,而曹聚仁、章士钊数年后又相继离世,导致国共双方之间的“桥梁”崩塌。

1975年,随着蒋介石突然病逝,国共第三次合作就此搁置,祖国统一也只能由后人来继续完成了。

虽然蒋介石因为种种顾忌和猜疑,最终没能如愿回归大陆,但他当年如果顺利回归大陆,将会享受什么样的待遇?这个问题始终是后世热议的话题。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周总理曾经就给出过。

1956年12月9日,周总理在加尔各答重申,会努力争取蒋介石,尽全力促成和平解放台湾。当时有一位记者提问时,便直言询问周总理,如果蒋介石回归大陆,会不会给蒋介石一个部长职务?周总理闻言,笑着回答道:“部长太低了。”

周总理还说过,“如果蒋介石愿意回归祖国,绝不会低于国务院总理的地位。”此话一出,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足可见周总理对蒋介石回归的诚意。可惜,蒋介石始终不肯相信,对于回归大陆这件事谨小慎微,不以国家利益为重,始终考虑自己的私利。

结果,先是派人进京打探消息,又派人去老家拍照查看情况,等到下定决心时,又犹豫不决改变主意。终于导致国共第三次合作没能实现,留下了历史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