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6年,毛主席写信,邀请蒋介石返回大陆,蒋介石为何读了半小时

 君临天下100 2023-04-22 发布于湖北

蒋介石自1949年败退台湾以后,就鲜少出现在大陆人民的视野,那时海峡两岸的关系虽不算和缓,但彼此之间的联系从未中断。双方更是为了促进国家统一,不懈努力着。直到1956年的春天,蒋介石曾经的秘书许孝炎,突然接到了一封来自毛主席的亲笔来信。

这封信件无疑兹事体大,所以,当许孝炎在拿到后,很快就转交给了远在台湾的蒋介石。据说,当时的蒋介石拿着这封特别来信,来来回回地竟看了半个钟头,久久地琢磨着。特别是信中的最后一段话,让老蒋还近乎出神般地小声默念了出来。

究竟信里是什么样的内容,能让身为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如此感慨呢?在他读完信件后更是沉默良久,最后只对静待身旁的许孝炎说出了四字,便转身离去,让人来不及看清脸上的神情。那么这封亲笔信,到底都隐含了哪些信息?现在,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解读。在进入今天的正题之前,新进来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既不会错过未来精彩内容,又可回顾往期内

为入宝岛,神秘信件几经转折

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共双方一直就祖国的统一,为主要完成任务。并且早在1945年抗战结束后,毛主席还受到蒋介石的邀请,在周恩来、王若飞等人的陪同下前往重庆,针对中国的未来进行了初次谈判。但遗憾的是,这次国共双方的破冰之旅,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后来蒋介石退守台湾,我党再次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研究新的策略。

周总理就曾在1956年,政协的第二届二次会议上,正式宣布了国家力争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之后,又与著名爱国人士、政治活动家章士钊,在中南海西花厅进行了会谈。他们之间相谈甚欢,相互交换了许多思想。

当聊了许久气氛正好之时,周总理最后,向张士钊提出了关于蒋介石和台湾的话题,言语之间希望台湾可以和平回归祖国,同时也欢迎蒋介石怀着友好的态度返回大陆。张士钊在听完以后,随即意识到,组织这是将联络台湾的任务交给了自己。

张士钊曾是国军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又是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让德高望重的他,成为两岸间和谈的代表最为洽和。在会议之后,张士钊略微思索,便告诉周总理,说自己的第三任妻子,就在解放后搬到了台湾居住。这次任务,正好可用探亲之名赴台,然后想办法联络蒋,探听他对返回大陆和两岸统一的想法。

周总理听完后,对张士钊的主意很赞同,会面结束便随即告知了主席。毛主席闻之,对他的办法给予了很大的肯定,便特意抽空见了张士钊,为此次赴台的计划,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最后附上一封亲笔信件。

张士钊处事严谨,他考虑到蒋介石可能会警惕来自大陆的人,拒绝与自己会面。为了完成组织任务,他远赴香港,找上时任《香港时报》社长的许孝炎。这位许孝炎同志,身份并非一般,他曾是蒋介石的秘书,颇受蒋介石信赖。并且章士钊和许孝炎两人都是湖南人,身为老乡的他们私交甚好,有了他这个中间人,再想见蒋介石就容易多了。

张士钊到了香港之后,多年未见的两位老朋友顿时感慨万千,他将毛主席的委托和亲笔信交给许孝炎,并说明了主席想以和平方式统一全国,以及希望实现国共再次合作的愿请。许孝炎在接收到信件后,不再过多寒暄,因为他明白此事意义重大不敢耽误,便怀揣着信件迅速飞往台北,向蒋介石求见。

敲击内心,宽大政策动之以情

在蒋介石得知许孝炎要来见自己后,便将他请去台北的士林官邸,问他不远万里来有什么要事。许孝炎将此行目的向蒋介石如实汇报,并将毛主席的亲笔信件递交给他。于是,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蒋介石持着怀疑的态度打开信件,反反复复阅读了几遍后,还忍不住一字一字斟酌地默念出来。

为什么老蒋会如此来回读这封信呢?里面包含了极为重要的信息,大致可分为四点:第一,在台湾回归祖国之后,除外交权外,蒋介石依旧拥有台湾人事管理,及军政大权;第二,台湾在军事建设方面如果经济不足,可由中央政府拨付资助;第三,关于台湾土地改革,可以暂时从缓,并在改革条件成熟之后,中央会尊重蒋介石的意见。最后的第四点,最为不能忽视,就是海峡两岸建立友好关系,彼此不再互派特务,共同维护两岸之间的团结。以上内容,便是“一纲四目”,也是后来“一国两制”的前身。

同时毛主席还在信中表示,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永远不会变化,但前提是台湾回归祖国,不再搞分裂。之后,考虑到蒋介石的思乡情怀,毛主席还在信中写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欢迎蒋先生在祖国统一后,回家乡看看。”

这句话无疑是能够触动老蒋内心的,因为蒋介石本身就是浙江奉化县溪口人,所谓故土难离,受过传统教育影响的他,始终是希望晚年能够落叶归根。蒋介石的母亲就葬在溪口镇的慈庵,在他还没离开大陆的时候,年年都要为母扫墓,也算是孝子一个。

加之,毛泽东和蒋介石属于缠斗了大半辈子的“老冤家”,自然深知他的心思。所以,就算蒋介石后来撤离大陆,还是令人将他的旧居维持原状。不过后来有人私自闯入溪口蒋宅墓地,将慈庵破坏,所幸的是遗骨尚存,中央政府发现后及时加以保护并修复。

毕竟那个时代国共争雄,蒋介石当初令毛主席丧失亲属,还派人去掘他家祖坟。而毛主席在面对落入手中蒋家的祖墓、却不怀恨在心,不动一砖一木。

照毛主席在信中所写内容可以看出,他对蒋介石是采取了非常宽大的政策的。可老蒋在读完这封信后先是陷入沉思,平息内心的波动,表面上默不作声。他的回复让许孝炎等待了许久,最后等到区区四字:“辛苦你了。”见他这般反应,许孝炎只得暂先告退。当时没人知道蒋介石是否心动。但照情况看来,这次大陆给予他许孝炎的委托,是以失败告终。

锲而不舍,相机行事巧妙感化

虽然蒋介石明面上并未赞同毛主席的提议,但不代表他没有一点心动。众所周知,蒋介石在政见方面一直与毛主席存在很大分歧,但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上,他们自始至终高度默契立场一致。正因为双方的坚定态度,才使得想要从中作梗的美国无法趁虚而入。

美国方面挖空心思地想要在中国搞分裂,可奈何当时蒋介石怎样都不肯配合,于是他们便想出了在国军政府内部,扶持别人上位的刁钻计谋。这样的变化,自然使得蒋介石的地位陷入危机。在此情况之下,毛主席再次向蒋介石伸出了橄榄枝,并公开表示自己的态度:“在台湾,还是蒋介石当“总统”好。”

正因为毛主席的那次立场,让蒋介石真正开始考虑大陆给出的宽大条件,在和自己的儿子蒋经国反复商讨之后,便派蒋经国找上了曹聚仁。曹聚仁是民国时期著名作家、记者,虽是个文化人,但同时与国共双方上层人士均有密切交往。

他的政治活动能力相当出色,且曹聚仁本人,又对两党保持着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所以他在蒋介石心中,是两岸之间最为合适的沟通桥梁,以及谈判的见证者。

曹聚仁受到蒋介石的委托,于1956年7月份前往大陆,去北京探清真实意图。得知到访,中央对曹聚仁表现得极为重视,周总理特意将他安排在颐和园进行接待,重申了希望和平统一祖国的态度。当然,毛主席也在中南海接见了曹聚仁。当曹聚仁问起如果两岸统一,台湾人民是否能保留原来的生活时,毛主席爽快点头,保证完全可以。

之后又请他去蒋介石的居所和故乡走走,拍点照片带回台湾给蒋介石看,以慰他的怀乡之情。临别时,毛主席亲笔题了首《临江仙》相赠,词中有两句是:“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表达了他希望蒋介石回大陆安度晚年的诚意。

就这样,曹聚仁先在庐山蒋的故居住上了一周,期间特意拍下了“美庐”的照片;然后又来到蒋的奉化老家,发现其祖坟保存的也非常之好,感觉甚是欣慰。待到曹聚仁返台以后,向蒋氏父子详细说明了,在大陆的谈话和所闻所见,并将照片和毛主席那首词转交给了他们。蒋介石在看到这些后很受感动,因此逐渐减少了对和平统一的抵触和疑虑。

共同御敌,两岸团结冰释前嫌

经过多次有效沟通和协调,两岸之间的来往越发密切,大陆先是发表声明,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走亲访友,保障他们安全自由。而且将“二.二八”纪念活动加以恢复,及特赦了一批国军战犯与特务。而台湾那边,蒋介石则是将自己的心腹派往北京,邀请毛主席亲自访台以表友好。

甚至在1972年2月21日,毛主席在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见面时,还当众把蒋介石称为自己的“老朋友”。当时尼克松问道:蒋介石称主席为匪,不知道主席称他什么时,毛泽东哈哈大笑,周恩来回答:“一般地说,我们叫他们'蒋帮’。在报纸上,有时我们称他作匪,他反过来也叫我们匪,总之,互相对骂就是了。”毛主席则表示:“实际上,我们同他的交情比你们长得多。”

当然,毛主席也曾精明地考验过蒋介石这位“老朋友”。在1974年元旦,南越派军舰闯入西沙。蒋激烈拍案,当即指示台“外交”部门“发表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声明。以前国共双方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磨擦,中共海军军舰,在东海南海间的往来,都是绕道台湾东南的公海,穿越巴士底海峡。

但在中国与南越的海上之战爆发后,西沙海军要求增兵,毛泽东批准后,还专门强调直接走不再绕弯。所以那次四艘导弹护卫舰,鲜明地停在东引岛一侧,准备通行。这个报告被蒋介石听后,虽有犹豫,但还是同意了。当晚,国民党军打开探照灯,让中共舰只顺利通过。

桥梁中断,心愿未了遗憾至今

就在两岸关系进入前所未有的明朗顺畅之时,让人遗憾和悲伤的事情发生了。就是当初被找来做见证人的曹聚仁,和张士钊两位老同志,分别于1972年和1973年间相继逝世。架通大陆与台湾的和平桥梁就这样与世长辞了,没等到国共双方找到合适的人选,不料蒋介石也在1975年患病,带着未完成的愿望告别了所有人。

大陆和宝岛之间的沟通就这样再次中断,据说,毛主席在得知他离世以后,久久不能释怀,他将自己关在屋内,把张元干的那首送别词,《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的演唱录音放了一天。这首词曲短短只有几分钟,可如果循环播放,便形成了一种哀悼的沉重气氛。

毛主席还让人将词中的“举大白,听金缕”,改为了“君且去,不须顾”。这样一来,使得送别的意味更为浓厚,他为这位“老朋友”得猝然离世感到悲痛,更为对尚未完成的两岸和平统一而深感遗憾。

在蒋介石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的思乡之情愈加炽烈,希望死后不要安葬在台湾,而是等到祖国统一的那天,将他送回故乡和母亲埋葬在一起,家国至死不分。

对于毛主席和蒋介石二人来说,七十年代上半期,是他们人生最后的岁月。历史将他们的希望与遗憾、演绎出了多少荣辱成败、和人生感叹。但尽管如此,他们的共同心愿都是祖国和平统一,这更是海峡两岸爱国人士的共同心声,衷心祝愿这一遗憾能够早日完成。

本期的内容就到此结束了,欢迎新老朋友们,在评论区积极点评,留下你独特的见解。如果觉得本期还不错的朋友,可以点一下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