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Day5部分回顾

 新用户27889083 2022-12-03 发布于河南
11月30日,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迎来最后一天。这里摘取了部分精华回顾,分享给大家:

  会场一  

圆桌论坛

 人至老年如何安顿自己

专 家:

孙时进(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韩布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学位委员会主任)

景军(人类学博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在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上,孙时进、韩布新、景军三位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人至老年,如何安顿自己》的精彩分享和对谈。几位老师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了分享和讨论:

1.人都会变老,怎么看待老去这件事?

韩老师说,越是面临人生的重大问题,越是无能为力,我们只能思考如何超越它;我们要接受变老的客观现实,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老有老的美,老有老的好;人生本身是一场逆旅,人生几十年,就是一个活出意义的过程,想活出意义,就要”自找麻烦“。

孙老师说,就像春夏秋冬没有哪个季节更好,人生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意义,老年阶段也有其独特的意义。世事无常,我们应该顺应和拥抱不能改变的,欢迎它的到来;人类无法缺少发动机,但也需要方向盘和刹车;我们可以抗争,也要接受自己的渺小,最终达到天人合一。 

2.怎样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韩老师提到,有些老年人有老年病,现实和病痛让很多老年人厌世。他分享了四句话:国兴老有乐,子孝亲无忧,若无亲人伴,他助反添愁。面对长期卧床的老人,我们跟他讲幸福感,是很残酷的,这时候我们应该提供陪伴,在陪伴中发现、满足他们的需求,解决其疼痛和牵挂,帮助他找到生命意义,在身体、心理、精神上提供全方面的关怀。

孙老师提到,我们不要把我们以为是幸福的东西强加给老人,而是关注怎么解决他的问题。平静地静下心来陪伴他、真诚地跟他在一起、理解他的感受,有这种陪伴和分享就是很好的疗愈,这能激发他内心的力量。如果我们没有度过老去这个阶段,也是一种遗憾。不一定非得要改变、疗愈老年人,注视生命逝去、回归天地的过程,就如同看到小溪奔流大海。

3.如何战胜衰老和死亡?

景军老师提到,现代医学是通过透析等技术维持临终生命,因而也带来了对衰老和死亡的态度的争议与讨论。其实对死亡的态度,不可能只有一种答案,更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一个非常现实又残酷的现状是,面临死亡时,关于“要不要继续治疗”等问题上,老人自己的意愿能起到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甚至伴侣能起作用的都很少,最后拍板作决策的,往往是老人的儿女,而这也许是和老人自己的意愿相左的;但老人们往往又严重依赖家庭,当前有几百万老年人没有儿女或儿女不在身边,将来面对死亡时,按照传统的家庭模式去处理,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

鉴于此,深圳市提出了医学遗嘱书的制度,签署之后可以决定,自己在面临死亡时,是否选择接受心肺复苏、切气管、喂食管、抗生素、输血和输血浆等医疗手段,以及其他后事安排,能让老年人能在意识清醒的时候,提前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只是刚推出,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目前,死亡之前的生活质量在现有的医疗生态中是个大问题,许多临终患者最终只能在家里呆着,但症状、疼痛感、心理上的焦虑都是无法控制的,由于临终关怀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是很够,全国每年都有至少一千多个家庭,因为面对死亡这件事而感受到严重的悲伤乃至于创伤。而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供处理哀伤情绪的指导,现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提高。

孙老师提到,我们对死亡的讨论,对于我们如何理解衰老,是有帮助的。如果你活着的时候不去思考死的存在,那到死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根本没有活过。老年人的很多经历和故事,是给后代留下的珍贵财富。

4.心理学人如何做好处理哀伤情绪的工作?

韩老师说到,对“死亡”的理解,不同的人群差别很大。传统的如葬礼等死亡仪式、宗教仪式,在设计上是涉及到一些哀伤处理的,也会有哀伤辅导的价值。在哀伤处理上,心理学已经做了很多努力,目前可能还不太够,需要继续加强。当然,在哀伤处理中,不可避免地要处理对生命的诠释、死亡的诠释,在某种意义上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进入了哲学和价值观的层面。或许对于很多重大议题,超越是唯一之路。

景老师提到,老年人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在度过生命最后这段时间时,是否把追求更少痛苦的死亡当作幸福度的一部分。临终关怀病房是很有效的举措之一,是很意义的事情。很多癌症患者家庭,宁可高额借贷也要维持患者生命,但从治愈的目标来说是徒劳的,患者在最后的这段时间也很痛苦。从机构层面上推广临终关怀,可以减少国家卫生资源的消耗,也能缓解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虽然面对死亡没有正确的答案,但我们应该有医患层面的共识。

5.怎样应对变老这个过程?

孙老师分享到自己母亲临终前的经历,指出人在步入老年时,会有很多甚至在我们看来不可理喻的变化。作为子女往往不能理解老人的改变,这加剧了老人的痛苦。但如果我们能正常接受这一过程,而不是一味停留在过去的回忆里,死板地用过去对待老人的方式去对待他,对老人是更好的。

景老师提到,老年人心理学中,进行临终处理是很重要的方面。预嘱,是对自己的安置,也是对其他人的关爱。把自己的事情捋顺了,也是对别人的安慰。但这种重大医事的协商机制,我们现在做得还不到位,有待继续努力。

韩老师提到,看待变老的问题,所有人都要做好准备、从娃娃抓起。从生到老到死,是不为意志而转移的,生命的控制权不在我们自己,但我们可以从个人中心、社会中心、资源中心、宇宙中心实现四个方面的自我整合,实现全人发展的健康。无论什么年龄,都要找到自己的天赋、兴趣,不断进步成一个专家,把它作为身心健康维护和促进的有效抓手,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不再惧怕生死,如果能活出自我,就能直面生老病死。

6.老年人如何更好地维持生命质量?

景老师提到,老年人要有不局限于家庭的社会交往,不能所有的注意力都围着家庭转,要有意识保持和老朋友、老同学的交往,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命质量。他还说,重要的是心态不老,他自己就拒绝承认自己是老年人。不给自己设限,生活可以活得更精彩。

孙老师提到,智慧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对事实的洞见力属于晶体智力,随着年龄的增加,晶体智力反而越来越好。虽然我们“硬件”部分在衰老,但“软件”方面在变好。往内心走,就没有穷尽,往大我走,就可以对抗硬件的变化。

韩老师建议,我们可以找到自己有天赋的有兴趣的领域,不断促进心流状态,生命质量就会有改进。这能帮我们直面生命的无奈,改善生活质量,增加生命的归属感、意义感、控制感。从当下做起,思考生命的意义,找到自己的意义。

图片


  自我&他人——建立信任和高质量的关系

专 家:江文贤(心理学博士,婚姻与家庭治疗师)

题 目:情绪接触——简单?不简单?

专 家:苑媛(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题 目:边界、情结与信任

如何创造高品质的关系一直是大众关注的话题。

来自台湾地区的江文贤博士,引用了家庭治疗理论中“情绪接触”的概念,通过展示“情绪接触”的不同阶段与状态,谈到比较理想的情绪接触状态是“君子和而不同”——两个成长自在、成熟的个体,实现一对一的沟通,并彼此尊重。

江博士通过分享自己与父亲关系缓和圆融的经历,谈到自己如何通过练习“一对一情绪接触”,从最开始的疏离到完成了与父亲关系距离的亲近,并平静地陪伴父亲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他总结到,有意识地修炼“情绪接触”,可以帮助我们从一段关系的提升迁移到其他类似的关系模式;同时,这也是心理治疗师/咨询师提升晤谈能力的途径之一。

而苑媛老师带来了《边界、情结与信任》的主题分享,重点谈到了自我中“自体我”与“关系我”,二者的区别是个体心理能量的投注方向有所不同,要想保持一个比较健康的“自我”,需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其中“觉察”以及“心理边界”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与高尚的人际关系。

而在实际的情况中,因创伤等而引发的“情结”可能会成为我们平衡“自体我”与“关系我”的障碍,苑老师以“弃儿情结”举例,提到一旦发现了自己的“情结”,我们可以接纳,不必认同;对于外在关系,我们则需要“反求诸己”。

之后,两位专家就如何做到“君子和而不同”、“年轻人的社恐”、“如何确定什么事情是自己可控的”展开了讨论。总之,高质量的关系需要是个人一直训练和练习的,而正是在关系的修炼成长中,我们完成与他人、世界相处的圆融。

图片


圆桌论坛

 践行焦点解决理念 聚焦资源思维升级:应对挑战·实现目标·处理冲突

专 家:

赵然(心理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教授)

王欣(河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宋辉(航天中心医院第二门诊部主任,内科/全科医师、主任医师)

袁萌(中国人民大学心理中心专职教师)

果树(二级心理咨询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

本次围绕着焦点解决的实践工作,邀请了5位专家老师,分享各自在焦点解决工作领域的实践探索心得。

赵然老师多年从事焦点的传播与实践事业,此次分享中,赵老师着重谈到了焦点解决咨询中的重要环节:如何与来访者制定咨询目标、达成合约的重要性,以及初学者常见的误区,展现了焦点解决本身“来访者是自己生命的专家”的理念以及技术的独特魅力。

王欣老师分享了自己多年实践的领域——反思团队(RT)的探索经验,王老师着重分享了反思团队(RT)的工作目标、工作形式以及具体的方法。RT具有其自身的优势,也在不同的场景,如企业、教育、心理督导等得到了广泛应用。

果树老师则结合自己家庭教育指导的经验,分析了常见的抱怨问题,抱怨的背后是没有表达的期待,作为心理工作者,如何看到“抱怨”背后的功能以及在恰当时机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宋辉老师分享了自己学习焦点解决后的改变,宋老师自身是主任医师,经历过非典与新冠两次疫情,自己的生命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这要得益于学习焦点解决对其生命的帮助作用。

袁萌老师年纪轻轻,却在后现代领域学习探索将近十年,她分享了工作中在焦点解决的工作框架下,如何精准发问,真正让“来访者成为自己生命的专家”。

疫情大背景下,每个人的生命与生活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但是几位专家老师的分享,包括焦点解决的工作框架与视角,让我们看到生命背后的力量与希望。保持学习的热情以及对生命未来的希望,也是我们度过人生阶段的资粮。

图片

主题分享

主 题:女心理师的执业成长

专 家:余祥云(博士、助理教授、咨商心理学督导)

在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上,余祥云博士带来了主题为“心理师执业之路道阻且长,我们携手同行”的内容分享。

余祥云博士说自己最开始的时候,是通过学习各种心理咨询的书籍,慢慢培养自己对心理咨询的兴趣的。对于心理咨询职业,兴趣是最为重要的,有了兴趣之后,才能将几乎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和专业的训练。之后有了心理咨询职业的能力,兴趣加能力,才能坚定不移地走在心理咨询的职执业路上。

拿到心理咨询职业证书后,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有效地开展谈话、开展咨询,如果不能做到,那么需要进行更加系统的培训;如果可以做到,那么拿下证书之后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咨询工作了。

执业过程当中的个案来源,可以是来自于社区、也可以是社会上的沙龙讲座、读书会,如果能多运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简单的心理知识,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此外,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找到个案来源。

执业过程当中,每个来访者都是口碑来源,塑造良好的口碑很重要。宣传的时候要注意一点,不要让来访者的心理落差过大。然后坚定地走下去,那么个案量就会慢慢累积下来。

作为新手咨询师,面对个案脱落的情况,可以找专家进行督导,督导老师会帮助新手咨询师调整心态,记住莫慌、莫急、莫焦虑。

老师认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做心理咨询师,感性和理性都是要平衡发展的,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只要好好学习,系统地学习,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老师向每位咨询师传达了自己的期待,莫忘初心,不要失去热情,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很多苦难,但是带着热情更容易走下去,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成为真正的心理咨询师。

图片

本日的分享中,分享专家孙时进老师为1879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韩布新、余祥云老师则为1879授课专家~

如果你对他们的分享感兴趣,并好奇1879是一个怎样的项目,欢迎了解和加入我们~

图片

1879Pro——
中国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标准建设项目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评审通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