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明第一山——尧山

 点滴斋书房 2022-12-03 发布于河北

中华文明第一山——尧山

尧山

尧山位于隆尧县西部,分为南、北两山,总占地面积约4.8平方公里。北山宣务山海拔119米,南北长1公里,东西宽1.4公里;南山尧山原海拔157.6米,南北长3.2公里,东西宽2.5公里。汦河(又称唐河)从尧山南麓自西向东流过,周围是华北平原一望无际的农田。

尧山一带史前时代称为“大麓”,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尧帝始封唐侯于此,因以名山。尧初建都于山西南4公里的柏人城,其所处时代相当于龙山文化晚期,是父系社会后期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姓伊耆,名放勋,号陶唐氏,史称帝尧、唐尧。《史记》记载,尧纳舜于大麓,“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这种考验活动即在尧山上进行,通过三年考核合格,尧让位于舜。汉代时,人们就在尧山上建设尧祠。据东魏武定三年(545)《彭乐记功碑》残碑记载,尧山是“陶唐采封”之地,尧山又名宣务山。《十三州志》说,宣务山“上有尧祠,俗称宣务山,谓舜昔宣务焉。”两汉皇帝自称是尧的后代,在尧山顶建尧祠(据熹平四年,即175年的“尧帝碑”)。自汉至今,代代相传,当地官民都把重建或维修尧帝庙作为头等大事。

隋唐时期,人们对尧山进行了开凿,特别是唐代,由于这里是李唐故里,在今天王尹一带有唐祖陵,故命工匠在北山上继续开凿石窟。经过数百年的努力,一代代工匠用勤劳的双手完成了宣务山石窟工程,包括千佛堂、罗汉堂、心经石室三大窟龛和雕有3500尊佛像的六壁摩崖造像、释迦涅槃像、准提千佛塔等。

元代,当地官民对年久失修的尧帝庙进行了扩建重修,并特地在庙前刻立了大型《唐帝庙碑》。碑座通高7.1米,宽1.9米,由翰林侍读学士郝经撰写了著名的“唐帝庙碑”碑文。此碑高踞山顶,雄伟壮观,数十里外均可看见,是当时尧山的一大名胜景观。

千百年来对尧山和尧帝的祭祀,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唐代至元代初年,佛事活动与祭祀尧帝的活动同时兴旺,是尧山文化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形成了早期尧山庙会形式。随着隆胜寺的修建,宣务山石窟的开凿,在朝拜尧帝的同时,又增加了佛教活动的内容。元代至明代末年,仍以祭祀朝拜尧帝为主,但对佛教、道教、民间诸神的朝拜活动也逐渐盛行。

明代,当地名士赵渔凭借自己的威望,正式确立四月初一为尧山庙会的正会,后又增添了正月十六、六月初一、十月初十、腊月初一等四个庙会。其中四月初十为最大的传统庙会,会期历时半月余,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和众多商贾云集尧山。据乾隆年间《万古流芳碑》记载,“至四月上旬,庙门洞开,则四方远近,百里内外,举家或乘车骑以奔驰,或携男女而徒行,或推车挑担而来,或千百人蜿蜒聚集峰顶,或五步十步历历叩首以谢神,逦迤而来,络绎不绝”。尧山庙会经历了360多年的历史,每年牵动冀南、冀东、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数十万信众,深入民心,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除尧山庙会,周边还有隆尧秧歌戏、隆尧招子鼓与泽畔抬阁等民俗。隆尧秧歌戏始于明嘉靖年间,是一种有着鲜明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地方剧种,是尧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隆尧招子鼓以威武雄壮、气势磅礴闻名全省,有冀南第一鼓之称,2009年获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已有500余年历史的民间舞蹈泽畔抬阁,惊险独特、造型别致、气魄宏伟、表演诙谐幽默,集戏剧、舞蹈、杂技、美术、音乐等众多艺术形式于一体。目前,隆尧秧歌戏、隆尧招子鼓、泽畔抬阁已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