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与萧红有隐秘感情线?许广平认为两人交往的三个细节耐人寻味

 快乐老年435 2022-12-03 发布于北京

1934年11月30日,鲁迅告诉许广平,要她共同前往霞飞路的一间咖啡馆见两个朋友。

临走时,鲁迅还特意带了二十元钱和一些散碎的铜板。

许广平感到十分奇怪,但她也没有多问,很快,就随鲁迅来到了霞飞路。

在那里,许广平见到了风尘仆仆的萧红和萧军夫妇。

自己的丈夫热心帮助一个小了三十多岁的女孩子,这让许广平心里有了些难不高兴,但之后鲁迅与萧红相处的三个细节,却让许广平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第一个细节:“悄吟太太”

许广平注意到,鲁迅给萧红的称呼是“悄吟太太”,这个称呼的由来是萧红的一个曾用笔名。

萧红曾经抗议鲁迅,说不让他称呼自己为女士,鲁迅则回复说,不称呼女士,就只好称呼“太太”了,这些都是对女性的尊称。

之后在给萧红的信上,鲁迅总是称呼她为“悄太太”或者“悄吟太太”。

这些在别人眼里不免有两个文人打情骂俏的嫌疑,但在熟悉鲁迅的许广平眼里,则是一个长辈对后辈的欣赏和包容。

鲁迅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十分愿意给年轻人机会。

他在看到萧红的作品后十分欣赏,就亲自给她写了序言。

能让文学大家鲁迅给自己的作品提序,萧红十分欣喜。她知道,这对于一个文学新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但她也有自己的主见。所以她给鲁迅提了一个小要求:希望能在序文上印上鲁迅的亲笔签名。

这在他人看来得寸进尺的举动,在鲁迅眼里则俨然成了一个要糖的孩子的“孩子气”,想了想,他就答应了。

在这篇序言中,鲁迅充分肯定了萧红的文学功底,但也委婉指出了她的不足。

“叙事写景,胜于描写人物”。

其实是说萧红的人物描写功底还欠缺火候,鲁迅并没有在人人都能看到的序文直接写出“描写人物不足”的评价而是以“胜于”来表大意思,这样做的效果就是:一般人读到序文只会觉得大文豪鲁迅肯定了新人萧红的叙事写景的功力,而不会觉得鲁迅否定了萧红的人物描写的不足。

序文是这样写的,私下里却是那样做的。

他把萧红叫到一边,提醒她还要在人物描写上下功夫。

当面指出萧红的不足,鲁迅在背后却都说萧红的好话。

他的住宅经常会有一些出版界的人前来拜访,鲁迅就会向他的朋友们推介萧红的《生死场》。

在鲁迅的力荐下,萧红的这部著作一经出版就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萧红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文学上开拓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鲁迅出生于1881年,萧红出生于1911年,他比萧红大了整整三十岁。在萧红看来,鲁迅并不像外界传言的那样不近人情,相反,她看到的鲁迅是一个和蔼可亲、说话幽默风趣的长辈。

在上海的那段时间,萧红几乎就把鲁迅的家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

她经常去拜访,有时也会跟着鲁迅的爱人许广平一起下厨。

萧红是个北方人,她所能做出的菜肴也就都是北方的风味。而南方人鲁迅对萧红的手艺十分欣赏,即使是有时候她发挥得没有那么好,鲁迅也不会苛责她。

种种迹象表明,鲁迅待萧红总是格外宽容。

许广平有些疑惑,不过稍加思考就明白了,这或许是与鲁迅的“娜拉情节有关”。

第二个细节:演讲中的隐秘联系

“娜拉”是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

她本来还沉浸在幸福之中,因为她自幼受到父亲的宠爱长大,在结婚后又有一个整天会把“爱你”挂在嘴边的丈夫。

娜拉原本以为,自己备受宠爱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很多年前的一桩旧事被揭露,娜拉才看到自己丈夫的虚伪面目。

原来,在很多年以前,娜拉为了能治好丈夫的病而借债,在无意中触犯了法律,并给他人留下了证据。

多年来,娜拉一直没有将这件事报告给丈夫,她自己努力赚钱还债,而且马上就要还完了,但就在这个时候,那个掌握他证据的人找上门来。将娜拉的事情全部暴露出来。

娜拉的丈夫听见后,非但没有体量妻子的苦心,反而暴怒地指责她,说她是“下贱女人”。

娜拉自此心灰意冷,明白了丈夫的虚伪后,娜拉决定离开这个困着自己的鸟笼,走向新的世界。

女性独立的话题很能引起正处在时代洪流中的中国的共鸣。《玩偶之家》传入中国后,立即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激烈讨论。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受邀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发表演讲,题目就叫《娜拉走后会怎样》。

在这篇演讲中,鲁迅结合《玩偶之家》中的时代背景得出这样的结论:娜拉走后无非就是两个结局,要么堕落,要么回来,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她极有可能死去。

而就在鲁迅发表这篇演讲后的几年,远在东北的萧红就经历了与娜拉一样的事情。

萧红原名后改名为张乃莹(一说为:张迺莹),父亲是呼兰县教育局局长,出身良好的她在十七岁那年就被父亲许配给了门当户对的的汪恩甲。

汪恩甲的条件原本是非常不错的,萧红在最开始的时候对这段婚约也是十分满意的。

她在读高中的时候,还经常和汪恩甲书信往来。

虽然后来萧红极少提起这个段感情,但可以从这些行为来看,她应当是和汪恩甲有过一段甜蜜的时光。

少女时代的萧红完全沉浸在浪漫的爱情中,她还娇羞地给自己的未婚夫亲手织过毛衣。

不过,她和汪恩甲最终没有走到一块去。

萧红天性不爱拘束,向往自由,她又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更容易接触到新的思潮,因此,她觉得男女之间的日常交往不因受到阻止。

她在学校的时候就与徐长鸿、李洁吾等男同学保持着良好的友谊。

在萧红看来,这些都是正常的人际交往,没有理由能对此指手画脚。

但她的未来婆家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还是保持着旧式的观念,认为成年男女之间非婚姻不能有别的交往。

在萧红和汪恩甲恋爱期间,汪恩甲的祖父突然病故,萧红连忙启程赶往汪家参加葬礼。

但保守的汪家却没让萧红进门。因为他们觉得萧红与汪恩甲还未正式成婚,她就这样大摇大摆地来到汪家,有失体统。

本想尽一下这个“未来儿媳妇”的孝心,现在却被就婆家拒之门外,萧红对汪恩甲的心也慢慢被跌落谷底。

一个是倡导男女自由交往的新时代女性,另外一家是封建伦理纲常的卫道士。

萧红与汪家注定是格格不入的。

果然,在萧红初中毕业后,萧红就与汪家产生了分歧。

汪家原本想等萧红初中毕业后就给她和汪恩甲举行婚礼,但萧红却还是想坚持去北京读高中。

这个决定并没有受到自己家里的支持。

1930年,萧红私自跟随自己的表兄陆振舜的脚步来到了北京,并与他一同居住在二龙坑西巷的一处小院落里。

一个女孩子家,不听家中劝阻,私自与男人奔袭千里并居住在一个院子里。

这种行为在汪家看来就是有伤风化,很快,汪家就上门要与萧红退亲。

但萧红那时与汪恩甲的关系非常好,就算是家中不同意也要在一起。

她与汪恩甲共同在东兴顺旅馆生活了一段时间,并且怀上了他的孩子。

但在“九一八”事变后,王恩甲一去不复返,萧红至此也只能独自一人面对残酷的世界。

身处乱世,恋人又不知所踪,萧红只好写信给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就派同事《国际协报》的萧军前来处理她的事情。

此后,萧红就与萧军产生了爱情。就连“萧红”这两个字,也就是因为萧军的缘故而改的。

萧红无疑是幸运的,她没有像鲁迅演讲中所说的娜拉那样,在出走后堕落掉,也没有屈服,她再次遇到了爱人,并且慢慢开发出了自己在文学上的天赋。而她能避免鲁迅演讲中所预言的那些悲剧,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提携。

1934年,萧红呕心沥血地创作出《生死场》,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鲁迅去了一封信,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鲁迅先生的回复。

鲁迅在听到萧红的故事后,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娜拉。萧红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娜拉”。

由于对社会的残酷有着深刻的理解,鲁迅虽然会得出娜拉出走后会走向悲剧的结局。

但善良的鲁迅在内心深处却并不希望娜拉真的堕落、妥协、死亡。

他当时发表这篇演讲的时候,是希望警醒世人,希望大家能给娜拉一个好一点的结局。

大环境的改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也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

当鲁迅在了解到萧红有着和娜拉一样的经历的时候,就决定给娜拉提供帮助。

他不知道在中国还有多少娜拉,还有多少萧红,但他衷心地希望娜拉们和萧红们能自己走出一片天地。

在看到萧红的手稿后,鲁迅惊觉“娜拉”或许还能有别的出路,他感到十分欣慰,于是就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萧红。

许广平陪伴鲁迅多年,十分清楚鲁迅的想法,也就渐渐放下了心。

这么多年过去了,许广平是相信鲁迅的人品。

第三个细节:从不避讳的交往

鲁迅在男女关系上向来谨守本分,从不越雷池一步。

众所周知,鲁迅并不喜欢原配夫人朱安,他也就从未和朱安发生过关系。即使是在成名后,鲁迅也很注意和女人的交往分寸。

在和萧红交往的过程中,也尽量会选择有许广平在的时候。第一次见萧红的时候,他就特意带着许广平去了,往后的交往,也是如此。

鲁迅工作繁忙,未必随时都有时间接待萧红,萧红也不会觉得怠慢,就会去找鲁迅的夫人许广平或者是他的孩子玩耍。

在和萧红接触的这个过程中,许广平了解到,萧红是把鲁迅当做是自己的祖父了。

很多人因鲁迅和萧红的父亲年纪差不多而以为她是把他当做自己的父亲了。

但萧红却反驳,因为在她看来,“世界上没有这么好的父亲。”

萧红的父亲与她的感情十分淡薄,更是在她母亲去世后的几个月就续弦了。

她对父亲的记忆要么是冷冷的不理她,要么就是打骂她。

童年中唯一能给提供温暖的就是她的祖父了。她也多次表示,鲁迅就像是自己的祖父一样。

在与鲁迅一家交往的那几年,萧红难得的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但她与鲁迅先生的交往并没能持续太久。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萧红与萧军的感情破裂。

在到达上海后不久,萧军就移情别恋,萧红的第二段感情宣告失败。

举目无亲的上海,也只有鲁迅一家能待她像亲人一样。

萧红就经常来鲁迅家。

感情之事,鲁迅不便插手太多,大多数时候,都是许广平在萧红的身边宽慰她。

但萧红还是觉得心力交瘁,于是决定远赴日本。她万万没想到,此次一走,与鲁迅就是永别了。

1936年10月,鲁迅与世长辞,远在日本的萧红通过报纸看到了这一消息。

当晚就“哭到不能哭了”。

1937年,萧红回国,许广平陪同他一起去吊噎鲁迅。

离别不过几百日,这个给自己关爱的前辈、师长就再也见不到了。

萧红难过到甚至写不出关于鲁迅的文章来。

一直到两年以后,情绪平复的萧红才写下《回忆鲁迅先生》。

她用这种方式回忆与鲁迅相处的点点滴滴。

也让自己,暂时回到了那个有家人的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