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癌的7种介入诊疗方法

 卓越成就 2022-12-03 发布于四川

背景

肺癌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居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危害人民健康[1]。提高肺癌生存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近年来随着胸部低剂量CT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部结节被发现[2-3],其中很多是早期肺癌,治疗方案多种多样,可通过多通道进行诊疗,如经微小切口通道、经自然腔道、经皮、经血管等,其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仅单一通道难以满足目前的临床需求。

近年来肺癌的治疗已逐步实现并形成了全方位、多学科、一体化、全程化、慢病化的管理诊疗模式。在多学科团队的不断努力和高新技术的支持下,肺癌治疗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外科手术治疗技术已融合并覆盖肺癌诊治的全过程。肺癌的介入治疗已从以往的晚期肺癌姑息治疗及妥协性治疗进入到肺癌的全程化诊治过程中。通过与高新技术经自然腔道、经皮、经血管介入诊疗的优化,进一步提升微创理念和临床疗效。


1.肺癌的经皮介入诊疗

1 经胸壁针吸活检(transthoracic needle aspiration,TTNA)TTNA阳性率高达90%,假阴性率为20%~30%[16,23]。但气胸发生率却高达25%,这些气胸并发症的患者中有5%需要胸腔闭式引流[24]。病变越小、位置越深、越近叶间裂、周围有肺气肿病变就越易发生气胸,如<2 cm的肺外周结节经皮肺穿气胸发生率可高达30%。出血的风险也显著高于支气管镜。且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有肿瘤转移种植的可能性[25]。其他缺点有:穿刺靠近中央及大血管的病灶时难度较大;准确度很大程度依赖于病灶大小,穿刺<1.5 cm的病灶时准确度不高[26]。无法实时监控,多为盲穿。部分病例难以穿刺成功,有的需要多次扫描,增加了患者辐射暴露等。

2 经皮Hook-wire定位 尽管此方法比较安全有效,但可出现气胸、出血和疼痛等风险[27-28],甚至出现Hook-wire移位、脱落情况,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电离辐射[29-30]

3 经皮消融 包括了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化学消融、冷冻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等。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的基本作用原理是使肿瘤组织内的蛋白质分子、水分子等极性分子产生极高速振动,导致分子之间的互相碰撞、摩擦,短时间内形成高温,利用热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直接导致病灶组织中的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或凝固性坏死,同时可使肿瘤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固形成一个反应带,有利于防止肿瘤转移。对于肺功能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是一种不错的选择。2018年Yang等[31]研究显示,51例患者经微波消融治疗后,无微波消融相关死亡,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为98%,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100%,总生存率为96%。2019年Yuan等[32]对53项经皮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治疗肺部原发和转移肿瘤的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发现其中微波消融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4.4个月,气胸的发生率为33.9%,约11%的患者需要留置胸腔引流管;而胸腔积液发生率为9.6%,其中仅0.3%的患者需要干预。化学消融是经皮穿刺至瘤体,注射无水乙醇、化疗药物等,使肿瘤组织坏死、液化,瘤体缩小甚至消失,适用于靠近肺表面的肺部孤立性肿块。李坚等[33]发现经皮肺穿刺瘤体内注射无水乙醇和经皮肺穿刺瘤体内注射化疗药物的有效率分别为57%和50%。对于失去手术机会和不能耐受全身放化疗的患者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4 经皮放射粒子植入 其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模式,适合于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采用B超或CT引导下经皮将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直接植入到肺癌靶体积内或肺癌周围,通过放射性核素持续释放射线对癌细胞进行杀伤,达到治疗的目的。现临床多使用125I粒子行局部植入。丁国强等[34]发现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胸部肿瘤有效率达97.01%。经皮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疗效好,费用低,重复性好,创伤小,痛苦小,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35],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移位、游移等风险,而且只是一种局部治疗。


2. 经血管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为局麻下经皮穿刺动脉插入导管,寻找到肿瘤的供血动脉,然后经导管灌注化疗药物或栓塞剂,使得局部的肿瘤组织接受高浓度的化疗药物,以达到增强抗肿瘤效果和降低全身药物副作用的目的。同时栓塞肿瘤供血血管,使肿瘤失去血液的营养,从而控制肿瘤的生长。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在肺癌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经导管动脉化疗灌注术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等。肺部有两套血供系统: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前者为营养血管,后者为功能血管。肺癌的血供主要来自体循环,绝大多数由支气管动脉供应,也可得到瘤体邻近的体动脉如肋间动脉、内乳动脉、锁骨下动脉、膈动脉等血管的血供,肺动脉也可能参与肺癌血液的供应。因此,肺癌的经血管介入治疗包括经体动脉(多为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和经肺动脉介入治疗。

5. 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ronchial arterial infusion,BAI)BAI是最早、最广泛应用于肺癌治疗的经血管介入治疗方法,其基本原理为将化疗药物持续灌注于肺癌的主要供血动脉(支气管动脉)内。黄健[36]使用BAI治疗中央型肺癌以及周围型肺癌,发现大部分肿块得到了缓解,出现缩小甚至消失。但BAI是一种短时间内用高浓度化疗药物对肿瘤进行冲击治疗的方法,其多用于病变局限在胸内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对远处转移病灶和存在于全身血液中的肿瘤细胞的治疗效果甚微。

6. 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BAE是应用栓塞材料如微球、聚乙烯醇颗粒、明胶海绵等,对肺癌供血动脉分支进行栓塞,使肿瘤缺血、坏死和缩小,并且可使肿瘤组织内药物较长时间保持高浓度,有效地杀死癌细胞,对于并发咯血的患者效果更佳。何德馨等[37]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将肿瘤供血动脉完全充填,发现肿块缩小甚至消失。但其效果受肿瘤血管丰富程度影响,血供丰富者疗效佳,而且对原发病灶治疗有效,对远处转移病灶治疗效果甚微。

7. 经肺动脉灌注化疗术(pulmonary arterial infusion,PAI)PAI一般用于治疗转移性肺癌或晚期肺癌患者。丛伟等[38]对晚期肺癌患者进行肺动脉灌注化疗,发现经治疗1年后部分患者肺部包块缩小。PAI操作难度较大,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可诱发心律失常、心跳骤停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