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到底该如何安身立命?最简单的即是从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里去寻找答案

 读原著 2022-12-03 发布于四川
  很多人一生活得看似很充实,思虑纷纷,闲不下来,实则在生命修行上没有一点精进,一生整个都是茫荡的,经常疲于应付,还外患不断,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他们从来都立不起本心这个大体,没有致良知不息做自己的主宰,这种状态,程子有个形象的描述——
   此正如破屋中御寇,东面一人来未逐得,西面又一人至矣,左右前后,驱逐不暇。盖其四面空疏,盗固易入,无缘作得主定。又如虚器入水,水自然入。若以一器实之以水,置之水中,水何能入来?盖中有主则实,实则外患不能入,自然无事。
   如何摆脱这种病态,让自己时时都能自作主宰呢?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即是良药。
     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最早出现在《尚书·大禹谟》中,《荀子·解蔽篇》亦有:“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鬒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
    人心为什么会危?道心为何会微?根本原因在于人长大后受后天不良习染影响,私欲渐起,如风吹过,很容易蒙蔽天德,能常保得如婴儿般天德完全的即是日履安地的君子,大人,德厚之人;反之,则就只能成为日践危地,活得常戚戚的小人。以此孟子讲:“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老子说得更直接,“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王阳明先生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
“'率性之为道’,便是'道心’。但着些人的意思在,便是'人心’。'道心’本是无声无臭,故曰'微’。依着'人心’行去,便有许多不安稳处,故曰'惟危’。”
  程子在《易传·序》中有言:“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换一句也可以这样说,道心的微,还有一方面很可能正是源于人在事象上的私欲重,假如在象上能修得无一毫人欲之私,自然人心即化为道心。反过来讲,一旦杂以人伪,人私,道心便沦落为人心了。道心人心本质是一不是二,王阳明先生对此就道—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矢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今曰'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去尽人私,复得道心,即是回归真我,回归本性,找回了本来面目,即是知道了生命之根之所在,那时候即德主心灵,天君天然,灵慧十足,万事从容。
    人要想复归于根,修得德全不危,真性不息,就必须狠下“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等省察克治思诚之功,且无时而可间,这个惟精的过程要在下学,在格物致知上完成,在眼前事,身边事,具体事上不断正己心之不正以归于正,久则结圣胎,本心归位,自然上达,正如程子讲:“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
   对于惟精惟一,王阳明先生有一段很好的譬喻——
    “'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进一步讲,“一”即是诚致良知,良知莹彻,自昭明德,上德大而化之的美大神圣之极致圆满生命之境,周敦颐先生对此即道:“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广大)。明通公溥庶几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