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秀芳:打开思维的大门 ----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昵称15221501 2022-12-03 发布于湖北

发《中国教师》19年12月

打开思维的大门

----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中学   李秀芳  邮编071300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高中学生应该做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章能作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抽象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和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的能力。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都必须要有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对作品的主题、语言风格、作者的情感特征的把握,要运用感知、分析、判断推理的抽象逻辑思维来实施。阅读需要指向理解意义所具备的抽象思维。 
  正确和深刻地理解所读文章意义是读者面对的第一要求。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和思路,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和结构,这些都要有理解分析的能力。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但理解能力从本质上说还是一种思维能力。所谓理解,就是弄清事物与事物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表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不通过判断、推理、分析、概括综合就无法进行。思维混乱,整个阅读就无法有序的开展,无法获得阅读印象和阅读结果。 
 一、分析细节,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美。 
  在高中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是他们思维运作的最基本的形式。分析能力也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对文章细微之处的理解能力,如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词语的本义以及在课文中的语境;分析作者写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这个词语、这句话对内容起了什么作用。比如学习杨朴《莎衣》: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分析“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透过表象深入本质。“莎衣”表面指的是蓑衣,本质指的是隐居生活。诗中说尽管官员的服饰极其尊贵,也不肯拿蓑衣去换取。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再比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作者对林冲在各个阶段的反应的细节描写,概括林冲的形象,并进而体会这一形象的意义。学生通过语言描写:“我因恶了高太尉”“我是罪囚”分析出林冲性格中“恭顺”的一面:明明是高太尉恶了他,而他却认为自己的行为冒犯了上司,表明他内心仍恪守封建秩序中尊卑上下的观念。学生又根据“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一心理描写以及在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探身去摸以确认火盆的火种被雪水浸灭的动作描写,分析出“林冲一直想好好的服刑,刑满释放后再回去做他的教头,再去和他的妻子过幸福的生活”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林冲一直在“忍”。我认为把林冲“能忍则忍”的心理分析透了,当他忍无可忍时,学生才能更充分的体会 “官逼民反”这一主题。

细节描写看起来细小琐碎,但都是作者精心设置安排的,分析细节有利于把握,充分的领悟作品的写作意义。

 二、梳理文脉,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美。

  理清文脉,是读懂文章的关键。语文是由字词组成句子,由句子构成段落,再由段落融合在一起构成篇章。如果缺乏梳理归纳能力的训练,语文的学习就是凌乱的,学生难以体会到立意美、构思美、语言美、情感美。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如果只讲文言知识,缺少必要的梳理归纳,容易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给他们留下支离破碎、一鳞半爪的印象。教师的作用在于调控目标,积极引导,比如在《兰亭集序》这一课时,在具体鉴赏之前,我就要求学生找出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学生找出“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这些语句。从而很快理清了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喜--------痛-------悲。理清了感情脉络,学生就有兴趣通过文言知识的学习去进一步探究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他为何而喜,因何而痛,又缘何而悲,这样学起文言文来就不枯燥了。

同样在讲《蜀道难》这一课时,讲解之初,我设置了问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个主旋律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又分别从哪个角度来突出“蜀道难”。这样学生边读边思考,就比较容易走进文章,把握文章整体的架构。学生通过阅读,梳理并归纳出文章分别从“蜀道高”“蜀道险”“蜀道乱”三方面来突出蜀道难的。文言文的教授,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了文言知识,也让他们领悟到了文章的结构美。

三、抓住课本议论文经典,训练议论文写作的语言美。

高考作文侧重考查议论文写作,而学生作文的语言缺乏思辨性和逻辑性,为此,我利用课本经典语句,围绕因果句、对比句、类比句、比喻句等基本句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比如《劝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利用蚯蚓的生存本领,形象地告诉我们“学习要专一”的道理,比喻说理通俗易懂,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接受。因此,在议论文写作中,恰当的使用比喻句,会使文章说理大大增色。对比句的运用也会使议论文的语言更有力度。比如《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句强烈的告诫我们不要贪图安逸,一定要有所忧虑,并为之付出辛劳。这就是对比兼对仗手法的联用的效果。而因果句式会使文章读起来充满逻辑性和思辨性。如《过秦论》的结尾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果溯因,贾谊非常清楚地告诉人们不施行仁义的后果,从而强烈警戒汉朝统治者一定要施行仁政。思维句式的训练大大提升了学生作文语言的逻辑性和思辨性,使议论文的语言读起来也很美。

总之,语文教师要打开思维的大门,让学生充分欣赏到文章的主旨美,结构美,和语言美。

(注: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策略研究》论文,课题编号1604029

上一封 下一封« 返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