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面神经炎,抗病毒无效?激素应该何时启用?

 她是晨曦 2022-12-03 发布于辽宁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为Bell麻痹,是一种急性特发性面神经疾病,会导致一侧面部瘫痪。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项研究表明发病与病毒感染、免疫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等因素有关。大多数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良好,在发病后四个月内能完全恢复。目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药物治疗措施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本文将对这些药物治疗措施进行讨论。
图片

糖皮质激素

图片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基础药物,能够减轻神经炎症和神经组织水肿,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从而减轻神经损伤,改善预后。
1、用法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建议,对于所有无禁忌证的16岁以上患者:
▲急性期尽早口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选择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口服;
30~60 mg/d,连用5天,之后于5天内逐步减量至停用;
发病3天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是否能获益尚不明确。
然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剂量、用法和疗程仍有差异。《神经病学》(第9版)建议泼尼松30~60 mg/d,每日一次顿服,连用5天,之后余第7天内逐渐停用。另外,有试验发现,疾病早期实行高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200 mg/d)较常规剂量组(泼尼松60 mg/d)效果更好,中重度患者获益明显。
泼尼松「qd」or「bid」?
泼尼松半衰期只有 1 小时左右,所以每日两次服用是合理的。每日一次清晨顿服是因为人的生理性糖皮质激素每日清晨分泌多,此时服用可以减少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对人体垂体-肾上腺-轴的反馈抑制,通常是长期激素替代治疗时推荐的用法。
对于治疗 Bell 麻痹,糖皮质激素只是短期使用,不需要考虑对垂体-肾上腺素轴的抑制问题,所以从用药效果上讲,建议每日两次服用。
2、病程
部分学者将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程转归分为三个阶段: 急性期(发病1-7天)、持续期(发病8-20天)和恢复期(发病21-90天)。发病7天内,因免疫系统介导,神经炎症反应呈进行性加重。发病7天后炎症不再加重,但是由于面神经处于狭窄的骨性通道内,因而持续性压迫仍存在,约20天后炎症才逐渐缓解。研究提示,病后72小时内是激素治疗的最佳时间此外,即使过了治疗面神经炎最佳的72小时后,激素治疗仍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急性期及时治疗,尽早控制炎症水肿、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急性期给予糖皮质激素以抗炎和减轻水肿,同时给予扩张血管药物、养神经药物
恢复期:尽快恢复神经肌肉功能。可根据病情,进行面肌的主动被动锻炼,配合其他治疗,如药物、穴位按摩、针灸、电针、理疗等。
3、注意事项
以下患者慎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病、肾病或肝病、青光眼、妊娠、近期头部外伤或精神疾病患者;此外,患者患有肺结核、免疫系统受损、活动性感染、结节病、败血症、糖尿病应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需应用,应充分权衡利弊。
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患者应服用H2受体拮抗剂或者质子泵抑制剂防止消化不良和胃溃疡;
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补钙和补钾以防止低钾血症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图片

抗病毒药物

图片

多项研究表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与病毒感染(特别是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有关,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和泛昔洛韦等被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但是,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效果尚不明确。2019年发表的一项综述显示,与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相比,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可能没有明显差异。然而,相较于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联合治疗可能能够降低贝尔氏麻痹长期后遗症(眼睛过度流泪或面部异常运动)的发生风险。
我国指南推荐,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可以根据情况尽早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特别是对于面肌无力严重或完全瘫痪者;不建议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可以选择阿昔洛韦(口服0.2~0.4 g/次,每日3~5次)或伐西洛韦(口服0.5~1.0 g/次,每日2~3次)
图片

神经营养药物

图片

面神经炎可引发神经细胞损伤,临床上通常给予B族维生素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维生素B12在体内能促进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参与三羧酸循环,从而保持中枢和周围有髓神经纤维的功能完整性。甲钴胺是另一种常用的神经营养药物,可促进核酸、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轴索内运输和轴索的再生和促进髓鞘的形成,进而改善面神经炎。
研究表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采用甲钴胺治疗,效良好且安全性高,可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6(2):84-86.
  2. 王丹, 贾云, 汪爱华. Bell麻痹的研究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 2019, 11(17):4.
  3. 姜曌, 张晓杰, 夏峰,等. 激素在不同发病时间对Bell麻痹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22(3):4.
  4. Gagyor I, Madhok VB, Daly F, Sullivan F. Antiviral treatment for Bell's palsy (idiopathic facial paralysi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9 Sep 5;9(9):CD001869.
  5. 赖新鑫, 郭飞飞, 杜超. 药物治疗面神经炎研究进展[J]. 人民军医, 2020, 63(1):4.
  6. 王小清.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综合治疗现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 13(10):2.
  7. 陈琳, 梁江红. 甲钴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J]. 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23):3.
撰文:RC
编辑:Arzt
仅供学习交流!

Arzt@梅斯医学(微信号:Arzt-b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