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了一个帖子,说“袭人把宝玉拿捏得死死的”。看了这说法,我真替袭人深感欣慰:这不就是她追求的效果吗?以宝玉的“不喜读书”,如果真能有人把他“拿捏得死死的”,那王夫人、甚至贾政,不得“高兴得死死的”了? 当然,王夫人是很赏识袭人的,又是赏菜,又是提升月钱,给她姨太太的待遇,甚至当众“含泪”说:“你们那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比我的宝玉强十倍!宝玉果是有造化的,能够得他长长远远的服侍一辈子,也就罢了”,给她极高的评价。 可是,这只是袭人和王夫人三观相合而已。就是到七十八回,王夫人对贾母报告暗中提拔袭人之事,也只说“凡宝玉十分胡闹的事,他只有死劝的”,从来没说过袭人能够“拿捏”宝玉,更别说“死死的”了。 王夫人希望袭人能够“拿捏”住宝玉。但是能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不能只凭希望,而要看实效。实效如何?我们来看看这些事: 袭人以母兄赎她回去为柄,逼着、或者说是诱逼宝玉答应她三件事,“更要紧的一件,再不许吃人家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宝玉当面是“都改都改”,结果第二天黛玉就看到宝玉“厅边腮上有钮扣大小的一块血渍”,是“替他们淘漉胭脂膏子”而溅上的。他改了吗? 此后不久,宝玉一大早跑到黛玉屋里去,用湘云洗脸的残水洗脸,袭人看了大怒,和宝玉赌了一天气。宝玉为了挽回,折簪为誓:“我再不听你说,就同这个一样”。但是此后,他一看到金钏儿就“有点恋恋不舍的”,又是投喂,又是拉手,又要“和太太讨你”,真的改了吗? 甚至几年以后,宝玉等袭人给他换衣服的空儿,就“把脸凑在”鸳鸯脖子上,“闻那粉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还要求“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这是改了、或者打算改吗? 宝玉除了当面答应之外,根本不打算改。袭人也知道宝玉不打算改。所以她劝宝玉的是:“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诮谤,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不过是教宝玉装假罢了。 其实就连装假,宝玉也是有限度的。但是,面对宝钗的劝说,他“咳了一声,拿起脚就走了”,而对袭人的“用柔情以警之”,他还肯当面答应、甚至发誓赌咒:袭人对宝玉的有限的影响力,已经是别人不能达到的高度了。 (黛玉是另一回事。她除了爱情上寸步不让之外,其他问题很尊重宝玉的意见,基本做到了“求同存异”。也正是因为“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她才在宝玉心里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还回到袭人这里来。“宝玉恶劝,此是第一大病也”,袭人正是了解了这一点,才有限度地劝宝玉、对他施加有限度的影响,也得到了宝玉的有限度的接受。 袭人真希望她对宝玉的影响力更大一些,可是她显然是做不到的。“拿捏得死死的”之语,只能引人一笑罢了。 说到底,贾母才是宝玉的知己:“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所有影响他、劝诫他、“拿捏”他的努力,都将归于失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