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总能遇到一些很厉害的人。 他们思维敏捷,遇到问题总能迅速给出方案。 他们善于总结,遇到现象总能迅速看到本质。 他们认识能力超群,总能从具体事物中提炼出一般规律。 和他们交谈,看他们的文章,总会让我们有醍醐灌顶、认知冲击之感。 以至于让很多人开始怀疑,这些牛人是不是天赋异禀,天生就如此厉害,我们就算穷其一生也多半达不到他们的段位。 这样的观点对吗? 读过《矛盾论》的朋友应该知道,认为“某些人天生就是如此”的看法,是孤立的、片面的、形而上学的看法。 而我们认识事物,应该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也就是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和事物的发展进步一样,人的各种能力也是可以螺旋式提升的,也就是说,通过训练,普通人也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实际上,在我看来,那些很厉害的人,不过是比普通人更善于运用工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罢了。 什么是工具? 《毛选》中的方法论、哲学中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一件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正是靠着熟练运用这套工具,他们才能够在面对问题时迅速给出方案,看到现象时迅速抓住本质,成为我们眼中很厉害的人。 那么,资质平平的普通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呢?(也就是善于运用“工具”的人) 其实就分两步。 首先,你要有一套实用的“工具”。本公众号所做的工作,就是梳理《毛选》中的方法论、哲学思维,为大家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 “工具”在精不在多,一套《毛选》已经足够。 第二步是把手中的“工具”用熟用精。 卖油翁能把油滴进一个小孔,旁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他自己不以为然: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那些生活中很厉害的人,他们真正厉害之处并不是人们今天分外推崇的认知、格局、天赋,而是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手中的“思维工具”(如结构性思维、矛盾思维等),迅速处理各类信息。 很多同志可能会问,通过长期的学习,大家脑子里的方法论(工具)并不少。 但我要说,拥有“工具”,不代表会运用“工具”,更不代表会熟练运用“工具”。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实践论》1937年7月) 要想把手中的“工具”用精,就要跟卖油翁一样多用多练多实践。 就像开车、就像做菜、就像打篮球,你练得多了、用得多了,自然熟能生巧。 哪怕你在运用当中会犯错误、会碰壁、会达不到预期目标,但这都是学会使用“工具”过程中的必要环节。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实践论》1937年7月) 当然,在反复的运用之中,你还可以不断进化你的“工具”,使之从“原始的工具”变成“先进的工具”。 就像毛主席在《实践论》结尾处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牧之/文 ![]() ![]() ![]() |
|
来自: 新用户1547218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