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教参考 | 高职院校高质量产业学院创设的实践路径——走向共生

 扬眉剑客 2022-12-04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当前,高职院校高质量产业学院的创设应通过共通来形塑共同互融的产业学院的现代品格,通过践行共商来组建共益共在的组织运行框架,通过坚持共享来构筑共生共享的特色运行思路。

一、共通至真:形塑共同互融的产业学院的现代品格

首先,打通技术变革与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隔阂”。对接技术形态的变革是产业学院创设共同理念的起点。技术形态的演进是人才培养模式变化的根源。技术形态伴随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形成了新的形态,随之催生了以数字化、智能化、去中心化等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这一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适时调整成为新技术时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产业学院在创设过程中也应坚持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契合技术形态的变化需要,联合产业与行业重整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在理念上实现共通。对于学校而言,其首要任务在于育人,而未来技术形态下学生成长的臂膀依然是以知识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和以技术为载体的职业形态。因此,产业学院在创设过程中应坚持政、校、行、企、社联合的办学思路,在人才培养中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意识、就业意识、职业意识和创业意识。

其次,坚持标准的共通。高质量产业学院应联合各参与主体共同制定相关的学生教学标准,对接产业发展需要,灵活调整学生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思路(如学生的教学目标、职业目标、就业目标、专业目标等)。要实现校、企、社等主体间的共通,真正实现产业学院源于产业、根于产业、变于产业的人才培养思路。

最后,坚持质量互通。职业院校的人才衡量标准的制定应坚持教育的基本标准,灵活制定产业学院的人才质量标准。既坚持人的全人成长的教育标准,又坚持职业和技术为导向的职业伦理标准。教育标准指向学生的知识形态衡量,职业伦理标准指向学生的职业意识考核。只有有效解决当前校企合作中两种标准的衔接问题,才能实现学校和企业间的深层次共生关系建构。

二、共商至善:组建共益共在的组织运行框架

产业学院创设过程中各参与主体基于不同目标的共益反思力构成了高质量产业学院创设的基础。产业学院作为社会性的组织,是在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对人才培养理念的新探索。

首先,共商共建多元治理体系。现代产业学院是由不同所有制主体共同投资举办的。一方面,各参与主体应积极探索产业学院的多元办学章程,在现有产教融合办学框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基于党委领导下的校企双元负责办学制度,高效探索学校和企业双元主体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建立完善院长负责制度,引导建立学校教师、知名学者、政府官员、企业代表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办学理事会部门。另一方面,高质量产业学院的各个参与主体应积极通过共商共建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路径,完善产业学院学生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相关要求和制度规定。

其次,共商共建知识体系。在现有教材基础上,通过校企间的共商共建,探索契合产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教材。该类教材应满足两个标准,即育人标准和知识标准。育人标准指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成长为基本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准职业人”;知识标准指教材体系建设应以知识和技术的生发逻辑为主要脉络,探索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的教材体系(纵向贯通指教材体系应对接低层次教育的需要,注重中高职的有效贯通;横向融通指相关的教材建设应融合各参与主体的需要,注重校、企、社等主体的发展需要)。

最后,共商共研教学体系。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探索以学校为单位的校本教学模式,依托高质量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A/VR等技术来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探索基于技术支撑下的“校企”翻转课堂的建设,通过多元参与主体间教育资源(如教学资源、技术资源等)的整合建构契合学生发展的高质量教学模式。

三、共享至美:构筑共生共享的特色运行思路

产业学院的建设应当在尊重禀赋差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构的重要目标在于坚持以区域适应性为导向。随着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确立,构建具备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成为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我国职业教育与西方职业教育相比发展较晚,但经过多年的探索,职业教育在招生、教育、人才培养等已占据我国教育事业的半壁江山。而建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既需要基于大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还需要积极引导地方职业教育锤炼区域品牌,建构区域行动力。产业学院作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的新探索,其特色和区域适应性的形成要求职业教育理念向区域本土化转变。

首先,坚持人民满意为主要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前提。产业学院的创设首要关注人民的满意度,以人民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产业学院创设的标杆,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人民,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果为人民共享。

其次,对接区域紧缺领域发展需要。产业学院既要实现区域“离不开”,还要实现业内“都认可”,更应满足区域间互通交流。一方面,应依托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灵活设置产业学院的相关专业,通过对产业学院的服务方向、办学目标等方面进行调整,切实实现产业学院创设来源于产业、扎根于产业、调整于产业的特性。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业内“都认可”,产业学院的创设既要围绕核心专业、形成相关的专业链,还应通过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区域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最后,在区域内外部资源的交流中逐渐建构自我特色。产业学院在创设过程中应坚持区域内外部资源的获取与交流,在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中积极融入现代元素,实现传统文化的“再现代化”,在对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中建构高质量产业学院的区域品性。

转自高职观察,文章节选自《现代教育管理》2022年第10期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