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像(左),老子像(右) 《史记》记载,孔子见老子后,发出了老子犹如神龙的感叹,而老子出关又有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的传说,可见老子器宇极为不凡。下文翻译的《庄子》中孔老论道一篇,就是从孔子问老子气度神貌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开始,老子说这是游心于道而达到的至美至乐境界,并传授了孔子与化贵身的心要和无为合道的法门,由此也引出了老子对于世界本源和生死祸福的看法。道为宗,一死生,这样的卓识格局,令孔子赞叹不已,希望读者也能从文中得到启发。《庄子》中关于孔老论道的篇章共有五处,本文是笔者整理的第四篇,其他篇章详见文末链接。(本文作者是阅读甲乙) ![]() 老子骑牛图 《庄子·外篇·田子方》 译文孔子去见老子,老子刚洗完头,正披散着头发晾干,寂泊(bó)不动,不像凡人。 孔子退避等待。过了一会他见到老子,说:“我眼睛花了吗?还是真的是那样?刚才先生形体不动,如同枯木,像是超然物外脱离人间而独立存在。” 老子说:“我游心于万物的本初。”① 孔子说:“这指的是什么呢?” 老子说:“心困则不能明白,口闭则不能说出,我尝试着为你说个大概吧。至阴严寒,至阳酷热,至寒出于天,至热出于地,两者交感和合而万物生,有状作为其纲纪而不见其形②。消长盛衰,一暗一明,日月变化,每天都有所作为而不见其功。生有所由来,死有所归宿,生死始终循环往复,没有开端而又不知其终极所在。如果不是道,那谁是万物的宗本呢!” 孔子说:“请问游心于道如何?” 老子说:“能够这样,是至乐至美的。得到至美而游于至乐,可称为至人。” 孔子说:“希望听闻游心于道的方法。” 老子说:“食草动物不忧虑变换薮(sǒu)泽,水生昆虫不忧虑变换池沼,因为只是进行小的变换而不失去其天性根本,喜怒哀乐便不会入于胸中。天下间万物同一,得到其所同一的大道而与之混同③,那么四肢百体将为尘垢,死生终始将如昼夜更替而不能使心扰乱,更何况为得失祸福而介怀呢?舍弃这些隶属如同舍弃泥土,因为知道自身比那些隶属珍贵④。可贵的在于我,而不因变化而丧失,且万物变化没有终极,又有什么值得忧心的呢?已经从事于道的人明白这点。” 孔子说:“先生德配天地,犹且借用至言来修心,古时候的君子,有谁能不这样做呢!” 老子说:“不是这样的。水之于澄澈,无为而成,其材质自然如此。至人对于道德,不靠修为,而万物不能离开。就像天自然高,地自然厚,日月自然明亮,哪里需要什么修为呢?” 孔子出去,把这些告诉颜回,说:“我对于大道,不就那像醋瓮(wèng)内的小飞虫么?要没有先生启发我的蒙昧,我不能知道天地的博大全貌!” 注释①万物的本初,指道。 ②楚简本《老子·甲本》:“有状昆成,先天地生,悦穆、独立、不亥,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韩非子·主道》:“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③一,指道。通行本《老子·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④〔西晋〕郭象《庄子注》:“所贵者我也,而我与变俱,故无失也。”〔清末民初〕王先谦《庄子集解》:“万化无极,我亦与之为无极。” 解析本篇从老子形若槁木、气定神闲切入,阐明了游心于道的情形和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游心于道是至美至乐的,是无忧无惧的。而想达到这种境界,需要不失本性、贵惜自我、得一与同、随化任变。如此则死生如同昼夜,身体只是皮囊,祸福不足为介,哀乐不扰心胸。虽然老子告诉了孔子游心于道的方法,但却要无为而至,有为修持则不得也。这一说法和禅宗六祖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 庄子像 原文《庄子·外篇·田子方》: 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慹然似非人。 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 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 孔子曰:“何谓邪?” 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尝为汝议乎其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 孔子曰:“请问游是。” 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孔子曰:“愿闻其方。” 曰:“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 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孔子出,以告颜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阅读甲乙|2022-08|专注国学文化的研究和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