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踪夏朝.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11:太康都安邑居斟鄩、太康失国与五子之歌

 澴川黄饮冰 2022-12-04 发布于湖北

追踪夏朝  第四篇  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

第十一章  太康都安邑居斟鄩、太康失国与五子之歌

作者|黄饮冰

内容提示

一、夏朝文化的形成历程——东下冯文化(新砦文化)二里头文化

二、太康失国之“国”是指失去国都(安邑)

三、太康居斟鄩与“畋于洛表”

1、洛表是有洛古城,有洛古城时代不同位置不同,但大致在二里头为中心的广阔地域,就是古河南地区,也就是周武王所谓“有夏之居”

2、斟鄩在巩义市西南五十八里

3、二里头遗址是河南城(有洛城),夏桀迁河南及夏桀从河南城归安邑

四、《五子之歌》揭示的史实

五、太康失国的原因假说

1.东部矛盾紧张,新砦防线被东夷突破

2.太康进兵新砦,夏邑(安邑)和鄩城均被有穷氏后羿控制

3.太康在无力进军安邑的情况下,留居有洛(洛表)

主题词  太康失国  安邑  斟鄩 有洛 河南城

正文:

一、夏朝文化的形成历程——东下冯文化新砦文化)里头文化

1.夏的来源,不是夏朝,而是古老的夏族徽。以夏为族徽的古老族群,就是古夏人,古夏人起源于上古中国的西部。渭水上游的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均是古夏人文化。夏族徽最早的定型图案就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人面鱼纹图”。人面鱼纹图就是图文“夏”,音sa。古夏人分三支:东夏(华夏)、西夏(戎夏)和尼夏(大夏)。建立夏朝的夏后氏,原本是古夏人的一支。

2.夏朝文明,承接东下冯文化,以新砦文化为过渡期文化,以二里头文化为主体文化。东下冯文化在山西夏县,起始于距今4300年以前,是河南龙山文化山西类型,即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文化是一个过渡,没有发展成夏朝的主体文化。二里头文化是夏朝的主体文化。二里头文化晚期是商文化。

二里头文化分两个类型,就是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这个分类正好与夏后氏分成南北两支相对应,所以二里头文化,是夏朝主体文化。

二里头文化的发源地在哪里呢?夏朝建立后,诸文化都在发展,作为都城的安邑(东下冯)和作为帝启之居的黄台(新砦),是优先发展区。新砦期文化没有成为夏朝主流文化,所以成为夏朝主流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发源地在夏都安邑(东下冯)。随着夏五子居洛汭和太康“畋于有洛之表”,早期的二里头文化被带到了伊洛河流域,形成了伊洛河地区的二里头文化。

3.根据《竹书纪年》推算,夏朝以大禹登帝位为成立标志,在公元前1989年。在帝尧陶唐氏61年(公元前2085年),夏鲧受帝尧之命“治河”,69年(公元前2077年)被“罢黜”,夏鲧“治河”9年;72年(公元前2071年)夏禹以司空的身份受命“治河”。夏禹历经唐虞,在尧舜时期工作79年,自己称帝8年。根据《墨子.非攻下》记载,夏禹最早是接受帝颛顼的命令征伐三苗,所以夏禹出现于历史记载,可以早到帝颛顼时代(距今4300年)。《山海经.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说明鲧出现的时间更早。所以我把鲧和禹看作是夏后氏的两个首领称号。鲧为父族,禹为子族。

4.根据《竹书纪年》推算,夏启登帝位在公元前1978年,太康登帝位在公元前1958年。

5.在研究夏、商、周时,千万不能把夏商周看作民族,夏商周不是民族,是宗族(氏族群)。

二、太康失国之“国”是指失去国都(安邑)

《史记.夏本纪》:“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对于“太康失国”,《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孔安国曰:“盘于游田,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反国。”太康“不得反国”说明,太康所失去是“国都”,而不是“国家”,因为太康不能回到国都,但是依然能生活于河南。太康之都即夏朝之都,就是安邑都,在今之夏县东下冯遗址。

在古汉语中,“国”是“城”,不是“国家”,如“国人暴动”,国人就是居在城里的人。

三、太康居斟鄩与“畋于洛表”

1、洛表是有洛古城,有洛古城时代不同位置不同,但大致在二里头为中心的广阔地域,就是古河南地区,也就是周武王所谓“有夏之居”

对于太康之都,我已经说过,是夏邑(春秋战国时代称安邑,当今考古之东下冯遗址)。但是《竹书纪年》又说“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寻。畋于洛表。羿入居斟寻。”这个记载怎么理解呢?

这实际上就是“都”与“居”的关系。太康之都,就是夏启之都,在安邑(夏邑);太康之居,在斟鄩。《竹书纪年》用的也是“居斟鄩”。

那么“斟鄩”在哪里?由于太康是在斟鄩即帝位,“有洛之表”是太康失国的流亡地,所以斟鄩不是是“有洛之表”。

“有洛之表”在哪里呢?《帝王世纪》说“太康畋于有雒之表,今河之南。”明确指出了“畋于洛表”就是“畋于河之南”。河之南就是三川郡地(南河以南,洛河、伊河流域)。

《史记.夏本纪》“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集解】引孔安国曰:“太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孔安国意思是洛汭在洛水之北。

花地嘴遗址

在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站街镇北瑶湾村村南的较为平坦的台地上,有水沟遗址,即花地咀遗址,是新石器时代至夏代的遗址。发现于1984年,发掘于200468月。遗址中现存“新砦期”时期遗存的面积约35万平方米左右。这个遗址,有人认为就是五子作“五子之歌”的地方,也就是洛汭。但是这个遗址在巩义,也就是说不在洛河的北面。《帝王世纪》记载“夏太康五弟须于雒汭,在[]县东北三十里。”,似乎又是指向花地嘴遗址。从“洛汭”字面分析,“洛汭”应该与“洛水”有关。

有洛之表与“洛汭”可能是一地,就是二里头遗址;或应该相距不远,都在大二里头范围内,即都在伊洛河流域,亦即“有夏之居”。

在《竹书纪年》有记载:夏桀是在斟鄩即帝位。“(帝桀)十三年,迁于河南。”“十四年,扁帅师伐岷山(一作山民)。癸命扁伐山民,山民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后爱二人,女无子焉,斫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妹喜,于倾宫饰瑶台居之。”“二十一年,商师征有洛,克之。遂征荆,荆降。”

对以上史料的解读是:夏桀元年在斟鄩即帝位。在夏桀13年,夏桀从斟鄩迁居到河南(河之南,也就是南河之南)的“河南”城。在获得了岷山两个美女后,带两个美女返回夏邑(安邑),把原配妹喜遗弃在有洛城。在夏桀21年,商侯汤帅军队攻占了有洛城,但是夏桀不在有洛城,而在安邑都。所以河南城和有洛城应该是一个地方,就是考古发现的二里头城。但是斟鄩不是河南(有洛)城。

2、斟鄩在巩义市西南五十八里

作为夏朝氏国的斟鄩,在山东潍坊。在帝相27年被寒浞之子灭亡后西迁至伊洛地区(《竹书纪年》“二十七年,浇伐斟抃,大战于濰,覆其舟,灭之。”),作为太康之居的鄩城,也不可能在山东潍坊。

根据《三家注史记》引《括地志》说“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又说“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

夏代有洛(河南城)、商代西亳、成周洛邑、历代洛阳城位置示意图

斟鄩本在今山东潍坊一带,不在巩义市。那么巩义市西南的古鄩城为什么被称作斟鄩?这有三种推论。一是斟鄩国原本在巩义市西南,在帝禹或帝启时期为巩固对东方的统治,将斟鄩国从巩义市西南迁移到山东潍坊;二是斟鄩国原本在山东潍坊,太康被封为山东潍坊斟鄩国的国君,因为要服务于帝启,所以在帝启之居临近处设立居城,这个居城被称作“斟鄩城”(古鄩城)。帝启以新砦城为居,巩义市古鄩城相距新砦城不远,方便于太康服侍帝启和太康闲居;三是太康不是斟鄩国君,但是作为帝启之长子,成年后也要择地而居,所以也会建立太康之居城。太康之居设立在临近帝启之居的地方,就是巩义市西南五十八里的地方,这里原本是“斟鄩”故地,在斟鄩故地建设的太康之居就被称作鄩城。

在“后羿霸夏”时,后羿占据太康之居斟鄩城。太康流亡在“有洛之表”。后羿任用寒浞摄政,结果寒浞大权在握将后羿弑杀,太康之居的斟鄩城就荒废了。在帝相27年,山东潍坊的斟鄩氏国被寒浞之子灭亡,斟鄩国向西流亡,他们也只好到“有夏之居”落脚,正好太康之居没有主人,就在太康之居重新建立斟鄩国。太康之居就变成了斟鄩国。后代史家也就用斟鄩代称太康之居。夏桀也在斟鄩故地建筑夏桀之居,并在此即帝位。所以就有“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的历史记载。

河伊洛地区,是夏后氏族群的聚邑之一到周代依然称河洛伊地区为“有夏之居”。有夏之居,在秦代是三川郡地,在西楚为河南王属地,在汉为河南郡地。这里也称过“弘农”,因为在神农时期,这里也是“神农之居”,神农之都焦城在这里,西周首封神农后裔于焦,就是这里。

3、二里头遗址是河南城(有洛城),夏桀迁河南及夏桀从河南城归安邑

夏桀时期的河南城(有洛城),就是现在考古发现的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第三期为什么呈现王都气象?因为夏桀迁居于此。二里头遗址为什么在第四期的时候衰落了?因为被商汤毁灭了。

这里也谈一下关于“伊尹归于商,及汝鸠、汝方会于北门。”的公案。

二里头遗址与偃师商城遗址位置图(这是现代地图,夏代二里头在古洛河的北面)

《竹书纪年》记载夏桀从河南城返回了安邑都,有史家认为《竹书纪年》的记载是假的。是不是假的呢?“伊尹归于商,及汝鸠、汝方会于北门。”可以证明《竹书纪年》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在夏桀归安邑的第二年,商汤迁居到偃师商城。商汤派伊尹朝见夏桀。但是伊尹归商都西亳的时候与汝鸠、汝方会于西亳的北门。如果夏都在二里头,那么伊尹从二里头返回与汝鸠、汝方应该会于西亳的西门,因为二里头在偃师商城的西面。

是《竹书纪年》有误吗?不是。因为夏桀14年,夏桀就带二美女返回了安邑都,伊尹朝见夏桀要到河东的安邑去,而不是到有洛去(二里头遗址),伊尹归商当然应该从西亳的北门进入,所以“伊尹归于商,及汝鸠、汝方会于北门。”。

另一个公案,就是伊尹与妹熹为间灭夏桀的说法。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国语》。夏桀把妹熹遗弃在有洛,客观上为伊尹勾结妹熹创造了条件。

总之,在二里头及其周边广阔地域,是“有夏之居”。其原始名称是“有洛”。斟鄩氏国曾迁居于“有夏之居”的太康之居旧地重建斟鄩国。在少康复国时期,夏朝的两大氏国之一的斟鄩从“有夏之居”出发,另一氏国斟灌从湖北武汉的盘龙城出发,协助少康灭了寒浞之子浇,拥护少康归夏邑(安邑)登帝位。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乙巳年少康自归于夏邑(安邑),乙巳年是公元前1876年。帝少康18年,帝少康从夏邑(安邑)迁居于

四、《五子之歌》揭示的史实

河东地区,古冀方、冀都

《夏书.五子之歌》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古河南(三川)地区,有夏之居

其五曰:呜乎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五子之歌》是五子对太康失国的检讨和愤懑。从中可以分析出以下史实:

1.“距于河”“惟彼陶唐,有此冀方”表明太康之都的确在西河以东、南河以北的晋南地区,即河东地区。

2.夏代“有典有则”,即有典章制度,有祖训祖规。“典”表明夏代文字载体是“竹简”

3.太康“畋于洛表”,五子系带其母逃入河南,居于洛汭。

4、有穷氏后羿利用民怨占据夏邑(安邑),并派兵在南河之北设防,拒绝太康回归夏都安邑。

五、太康失国的原因假说

1.东部矛盾紧张,新砦防线被东夷突破

考古上的“新砦期”,介于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得名于新砦古城。在发现新砦古城的时候,由于新砦古城文化是孤立文化,新砦文化的承接性并不被学界承认(孤证不立)。后来发现了东赵遗址(郑州夏代城墙遗址,位于河南郑州西郊的高新区沟赵乡赵村(东赵)南、中原区须水镇董岗村西北,遗址面积100余万平方米。迄今为止已有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期、二里头文化时期、早商二里岗期、两周时期等重大发现。),证实在“有夏之居”的核心区,的确存在一个前承龙山文化晚期、后接二里头文化的“新砦文化”。

夏朝早期,是脱胎于龙山文化晚期的,这与五帝到夏启的历史承接的本相是一致的,夏启就是以大禹的丰功伟绩为正统性接替大禹的帝位。所以从大禹到夏启,旧文化延续下来了。

夏启继位,西方把不服表现出来了,夏启以武力解决了西方的有扈氏,从而平定了西方反对势力。而东方的伯益(费伯益)本身是大禹确立的帝位继承人,被夏启所废,这件事造就了东方势力与夏启的裂痕。夏启当然知道分裂的种子已经种下,所以为威慑东方和重拾人心,夏启在“有夏之居”的东线,即郑州一带,设立了多个军事重镇。这些重镇中,新砦古城遗址的建设的特色都具备“三重防卫”。这种三重防卫特色,在双槐树古城遗址和石峁古城遗址都可以见到。对于石峁古城,我一直就认为是夏鲧所建,大禹所毁,夏启再建。所以新砦古城遗址的建设者也应该是夏启。新砦古城是夏启之居,也就是东部防线的指挥中心。

新砦古城的年代,2008年认为参考时代为公元前2050~1750年。公元前2050~1750年的年代,正好上承虞舜夏禹,下接二里头文化。前面说了,根据《竹书纪年》推算,夏启于公元前1978年登帝位。所以新砦期的出现,与夏启有关。

夏启崩,东方与夏朝的矛盾终于爆发,所以新砦古城在夏太康登帝位期间,被东方人攻占。这个观点在新砦古城考古中已经被证实,因为新砦古城有东方文化的痕迹。

这也是帝太康离开太康之居鄩城的真正原因。帝太康离开鄩城的目的是收复新砦,重新建立新砦防线,以护卫冀都和有夏之居的河南。晋南、河南是夏朝的中央直辖区,即京畿直隶。可惜太康的目的没有达成。

2.太康进兵新砦,夏邑(安邑)和鄩城均被有穷氏后羿控制

太康率军从鄩城起兵,兵锋直指新砦。太康夺回来新砦吗?从新砦考古看,东部文化在新砦有零星反映,但并没有发展成主流,似乎太康应该夺回了新砦;但是新砦期文化并没有成为夏朝的主流文化,而是泯灭了。所以我认为太康夺回新砦的目的没有达成。但是从太康能在有夏之居流亡推测,太康应该力所能及地重建了东方防线,这一点可以从东赵遗址继续保持卫城的性质得到证实。

在太康离鄩城起兵的同时,后羿并寒浞举行叛乱,控制了夏都安邑、占据了太康之居鄩城,并派兵据守在黄河南河北岸,抗拒太康回归安邑。太康只能在有夏之居(河洛伊流域)流亡,就是历史记载的“太康畋于有洛之表”。太康没有回归安邑或鄩城,其昆弟无人及其母被驱逐出安邑都,也流落到有夏之居的洛汭。

有穷氏之后羿,其先祖在帝喾时期就得到重用,历经尧舜禹启。到太康时期依然在朝廷拥有庞大的势力。所以有穷氏并非东夷,而是华夏族群中的一个大氏族。

3.太康在无力进军安邑的情况下,留居有洛(洛表)

从《五子之歌》中,我感觉五子对太康的怨恨,他们认为从陶唐开始拥有的冀方被太康搞丢了,而太康不去收复冀方,安乐于有洛(即畋于洛表)。

在冀方也就是冀都之域,帝舜时,由于帝尧之子丹朱被封到湖北房地,陶唐氏大部随丹朱迁移到湖北房地;帝舜之子义均被封到商丘,有虞氏大部随义均迁移到商丘。在帝禹时期,夏后氏南北两支都很强大,所以帝禹的统治基础很牢固。到帝太康时期,夏后氏随太康征新砦,留在安邑的夏后氏北支力量很微弱,留在冀都之域的陶唐氏、有虞氏力量同样微弱,导致有穷氏一氏独大。在这种力量对比下,在后羿已经做好军事准备的情况下,太康在经历东征新砦之战之败后,很难再渡河北征安邑或收复鄩城。相比之下,在北有黄河之险、东有东赵防线的情况下,太康畋于洛表是最安全的。有穷氏后羿虽然专权,但并没有废除夏朝之政,而且在太康崩后,立仲康为夏帝,维持了夏朝政统。黄饮冰2020815日星期六初稿,题目《太康失国与太康畋于有洛之表》。20221120日星期日定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