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僰部的领地

 七里山人 2022-12-04 发布于云南

阿僰部的领地——名城古史漫谈之三

发布时间:2022-06-06 09:28来源:玉溪日报

《混一方舆胜览》(明初刻本)关于临安路的记载。(资料图)

《混一方舆胜览》(明初刻本)关于临安路的记载。(资料图)

在通海的古代史中,阿僰首先是一个部落名,称为阿僰部;可以指代一个族群,称为阿僰蛮;最晚在大理国末期,阿僰又写作“阿伯”,史书上有“阿伯国”的记录,这是大理国的国中之小国;元代早期出现过一个叫“阿僰万户府”的机构,因为设在阿僰部本部而得名。可见,“阿僰”这个有些陌生的历史词汇,其内涵是丰富的,对我们认识通海的古代史非常重要。

玉溪的地方学者常用“田勾町”“阿赤尼郎”“尼郎”等词汇来指代古代的通海,通海的志书、碑刻、匾额也能读到这些词汇。《康熙通海县志》是清初学者、著名书法家阚祯兆编纂的,查阅这本通海现存最早的县志可以发现,书中只字不提“阿僰”,而清代的另两部县志——道光志、光绪志也对“阿僰”失载,多少是受阚祯兆影响的。三部志书失载“阿僰”,后世记录的通海古代史就失去了很多鲜活的细节,同时失去了追溯通海坝区土著民族族源的重要资料。

近年来,有学者将“阿僰部”的本部定格在通海邻县——建水。

红河州知名学者师有福主编的《红河彝族辞典》收录了“阿僰部”条目:“阿僰部,大理国时期设置在今建水县的一个部。属秀山郡辖,部民多为彝族。”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写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也收录了这个条目:“阿僰部,大理国置,驻地即今云南建水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置建水州。”

以上两部辞典的解释不知有何出处,但可以看出“阿僰部”在滇南民族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清代以前的文献查找阿僰部的出处,较早的文献可追溯到成书于元代早期的地志著作《混一方舆胜览》,书中对元代云南行省的路、府、州、县的名称沿革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不过,每一段文字都显得弥足珍贵。书中“临安路”条目下有一段记载:

蛮名泥郎,又名阿僰部,蒙氏立通海郡,段氏改秀山郡。

从《元史·地理志》的记载来看,临安路的倚郭在通海,则以上这段记载包含了通海古代史的四个重要的节点,也可能是泥郎(明清两代地方志写作“尼郎”)、阿僰部、通海郡、秀山郡四个历史名词最早的出处。

阿僰最早是指代“通海”的,并且它与尼郎一样,也可以指代南诏、大理国这段历史时期的通海人。

《混一方舆胜览》成书于元代早期,离大理国灭亡的时间比较近,因而这段关于阿僰部的记载是可信的,这也是明代志书《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正德云南志》《滇略》《天启滇志》频繁征引它的原因。

阿僰部本部最早设在通海,这在元明史志中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我们还能读到《混一方舆胜览》一书“建水州”条目下的注解:“建水,蒙氏为建水郡,蛮名输依。”这也算阿僰部出自通海的一个佐证吧。

阿僰部的本部在通海,但不等于这个古老部落的领地仅限于通海一地。《元史》编纂于明代早期,征引史料显然不止《混一方舆胜览》一种,对阿僰部的记载更加丰富。

《元史·地理志》关于阿僰部的记载很多,且主要集中于“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的辖区内。

在临安路条目下,有一段关于阿僰部的记载:“蒙氏立都督府二,其一曰通海郡,段氏改为秀山郡,阿僰部蛮居之。”其中“居”字用在这里很有意思,可以理解为临安路的倚郭通海是阿僰部的世居之地。

临安路直辖两县、三州、一千户。“两县”即河西、蒙自。

《元史·地理志》“河西县”条目下记载:“天宝后沿于蛮,为步雄部,后阿僰蛮易渠夺而居之。”

步雄部属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三十七部之一,它是由唐代滇中地区的么些蛮析分出来的一个部落。按《天启滇志》记载:“宋大理段氏,析蛮为三部:曰强宗,曰休制,曰步雄部。步雄部后居罗伽甸者,号罗伽部。”在大理国时期,这支么些蛮部族分成了三个部落,原因可能是当时的部族首领将领地分给了三个儿子,步雄部的领地最初包括了今天的江川和澄江的一部分地区。按《景泰云南图经志书》的记载:“宁州,旧为步雄部所据。”说明今天的华宁的部分地区也一度被这个部落控制。从《元史·地理志》的这段记载来看,步雄部由滇中向滇南扩张的过程中,受到了阿僰部的反击,把河西县的领地弄丢了。

从《元史·地理志》来看,阿僰部扩张到河西县后并没有停止。“蒙自县”条目也有相关记载:“蒙自,南诏时以赵氏镇守,至段氏,阿僰蛮居之。”阿僰部应该是驱逐了南诏时的大姓豪族而占有蒙自的。

“一千户”即舍资千户,《元史·地理志》上说:“舍资千户,蒙自县之东,阿僰蛮所居地。”舍资部位于今天蒙自县东山老寨,又称褒古部,是大理国三十七部之一。元代设置舍资千户,明代改设安南长官司。舍资部靠近今天的越南,应该是阿僰部领地的东南边境了。

临安路下辖三个州:建水州、石平州、宁州。其中建水,古称巴甸,大理国开创者段思平的舅舅爨判久居此地,历来非阿僰蛮领地。石平,即今天所称的“石屏”。《元史·地理志》上说:“石平州,在路之西南,阿僰蛮据之,得石坪,聚为居邑,名曰石坪。”这段史料说明,阿僰部族可能是石屏较早的开发者和土著居民。宁州,元代初期下辖三个县:通海、嶍峨、西沙。其中,通海县是阿僰部的本部;西沙县位于今天的华宁县宁州街道,历来是“宁部”的领地;嶍峨即今天的峨山旧称,《元史·地理志》记载:“昔嶍猊蛮居之,后阿僰酋逐嶍猊据其地。”说明大理时代,阿僰部已经将领地扩张到今天的峨山县境内。

细细查阅《元史·地理志》会发现,阿僰部的领地远不止于临安路。在“元江路”条目下,有一段文字:“元江路,阿僰诸部蛮自昔据之。”元江路,统领滇南十二部,其中就有“马笼部”,这个部落在元代之前就已经成了阿僰部的领地。马笼部元江城的北面,大约在今天的新平县境内。

清代王崧著《道光云南志钞》上说:“元江直隶州,州北一百五十里为新平县,汉为嶍猊蛮所居,唐为阿僰蛮所居。元初,置平甸县,属嶍峨州,又置马笼部,属元江路。”从明代以前的历史沿革来看,新平县早在大理国之前就成了阿僰部的领地。

综合以上的史料可知,最晚在元代,阿僰部在滇南地区都是一个领地庞大的部族。《元史·兀良合台传》有一段记载:“阿伯国有兵四万,不降。阿术攻之,入其城,举国请降。”这里的“阿伯”,据云南的学者考证,指的就是阿僰,说明在大理国晚期,由于段氏的衰落,阿僰部已经在滇南建立了国中之国。所以,元朝在平定云南以后,非常重视这个有四万士卒的小国。《元史·地理志》记载:“元宪宗六年(阿僰部)内附,以本部为万户。”这就是“阿僰万户府”的由来。

红河州的不少学者认为:“阿僰万户府,元宪宗七年置,驻建水。”很显然,这样的观点与《元史》所说的在阿僰部本部设立“阿僰万户府”的记载是不相符的。(记者 蔡传兵)

编辑:刘玉霞   审核:杨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