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朋友咨询,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得的?生活习惯和遗传哪个占主要原因? 实际上,遗传占的因素的确是很大的,有遗传因素的人群比起普通人群有更大几率容易患糖尿病。 如果一定要比的话,遗传因素可能得占70%左右,生活习惯这也得占个三四成。 比如很多有遗传因素的朋友可能感觉自己日常控制饮食还算合理,怎么莫名其妙就给患上糖尿病,另一些胰岛素效率高,糖耐量好的人群,爱吃甜食饭量又大,结果一辈子可能也不会患上糖尿病。 总之,有家族遗传史的朋友也不要觉得自卑,多注重自己日常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完全可以克服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的爆发和日常我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虽然糖尿病分为一型和二型,但生活中有8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属于二型糖尿病患者。 二型糖尿病多出现在中老年阶段,主要是因为“胰岛素抵抗”造成,例如胰岛素敏感度下降、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效率低下、胰岛素靶向性出现障碍等问题。 一型糖尿病患者诱发原因复杂,可能和个人体质、遗传、环境、情绪、病毒入侵等都有关联。 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受到损伤,无法再生,严重的一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完全受损,需要依靠注射猪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胰岛素功能,多出现在青少年年龄段。 我们着重关注的是人群数量大的二型糖尿病,据调查发现,二型糖尿病中有90%属于超重和肥胖人群,经常被称为“富贵病”,这说明体重控制对预防糖尿病来说十分重要。 肥胖会导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都需要胰岛素作用,肥胖和超重患者细胞数量多,细胞体积大,会严重升高胰岛素负荷,很可能造成胰岛细胞受损,胰岛素抵抗增大的情况。 如果要说,为什么人类这么容易患上糖尿病,那么从生物学上来说,大概是因为人类的进化没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我们的祖先远古人靠着狩猎为生,每天必须面对饥饿和生命危险,所以,一旦有猎物,有野果,大家都会抓紧机会饱餐一顿。 蛋白质、脂肪、糖分对于祖先们来说尤其重要,这也在我们的基因里刻下了对脂肪、糖类的无限喜爱。 那时的生活可不像我们现在,整天坐在电脑桌前噼里啪啦,活动量极少,而且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不存在那种食不果腹的生活。 正因为我们的祖先生活艰苦,所以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产生了一种“节能基因”,它能够为我们保存下多余的热量,积极储备下来。 在饥荒的冬季,或者捕猎失败的日子里,我们就能靠着之前饱餐一顿后储存的能量来维持体力。 但这样优秀的节能基因在现代生活中竟成了累赘,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工作性质越来越“懒惰”。 人们没有了祖先那样整体奔波的习惯,能量难以消耗。 而且在节能基因的作用下,大鱼大肉、啤酒海鲜地生活,能量储存越来越多,细胞体积越来越大,储存的脂肪越来越多,不仅对胰岛素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同时也会增加血管脂肪堆积等问题,诱发多种心脑血管慢性疾病。 若是这种节能基因在接下来的多年里能够因进化而退化,或许人们会少更多三高几率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纠缠。 ![]() 但至少现在还不是这样,我们喜欢脂肪、喜欢糖分这可能是源于祖先DNA的流传,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要控制自己摄入这些成分过量的行为。 推荐每周参与3~5天运动,一次1小时以上,一周可以选择一天进行长时间(3~4小时)的运动,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会十分有效。 控制自己的食欲,不要暴饮暴食,食物以清淡为主,注重烹饪方式,多用蒸、煮、炖、清炒和凉拌的方式来料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