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糖胰岛素--- 糖尿病你知道多少

 兰色沙丁 2011-02-22

血糖胰岛素--- 糖尿病你知道多少

老实东北人 2011年01月25日      分类:个人日记

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从而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所导致的一种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并发症可导致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脑栓塞、失明、截肢、肾功能衰竭等疾病,严重影响病人生命健康,也给病人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脑梗塞、脑出血、白内障、视网膜病变出血、牙周脓肿、心肌梗塞、心绞痛、高血压症、肺结核、肾病、便秘、腹泻、皮肤感染、麻木、神经痛、坏疽、截肢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可达100种以上。这其中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最高的是心血管病病变,占50%;其次是肾病,占10%;而因并发症造成的截肢则为85%;视网膜病变为95%

 

并发症的危害

心肌梗塞、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危及生命、残废

低密度脂蛋白增多    损害心血管

高密度脂蛋白下降  ---  冠脉风险增加15%

糖化血红蛋白增加1%  ---  冠心病风险

收缩压每增高10mmHg  ---  冠心病风险

尿微量白蛋白增高  ---   心血管病预警信号

控制餐后血糖可控制   ---  心源性猝死率

糖尿病足的三大主因 ---血管、神经、感染

 

关键 —— 预防并发症

死亡率最高的是冠心病

致残率最高的是截肢、失明

医药费最高的是终末期肾病30-100

肾功能衰竭或截肢10--30

微血管或大血管病变3.5--7.5

神经或皮肤病变1.5--3

一般糖尿病患者费用5--1

 

产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不良的生活、工作方式,过少体力活动,饮食结构不合理,肥胖、年龄等因素会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血糖是什么?   

血糖是指血中葡萄糖的浓度,血糖是维持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物质。

 

血糖的生成、利用和储存

血糖的生成主要有两条途径,第一是通过食物消化产生,第二是肝糖原分解产生。

血糖的利用有三个主要途径,第一是进入大脑分解产生能量,维持大脑正常工作,

第二是进入肝脏生成肝糖原,第三是进入肌肉,一方面生成肌糖原储备,另一方面提供活动能量。

血糖进入肝脏(合成肝糖原、脂肪)、肌肉(合成肌糖原、分解利用)进行储备,在我们饥饿时能分解为葡萄糖,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支持。

 

什么是胰岛素

胰岛是指存在于胰腺中能产生胰岛素的一些细胞团。胰岛素是一些能促进血糖利用,降低血糖的物质。

 

胰岛素的作用

食物中的糖分及淀粉质经过人体吸收后,成为血液中的糖,即所谓的血糖 胰岛素的功用便是将血糖变成我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热量,令我们活动正常,朝气蓬勃。

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利用障碍,血糖就难被利用、储存,导致血糖增高。

 

血糖与胰岛素的关系

胰岛素的分泌是受葡萄糖浓度高低所调节,糖尿病患者这种调节机制有问题,胰岛素分泌的量和分泌时间都发生障碍,故不能很好调控血糖。

 

胰岛素利用障碍

又称胰岛素抵抗,是指血糖进入肝脏、肌肉细胞后,由于其中一些环节出现问题,使血糖不能合成糖原或分解利用。这样尽管胰岛素水平很高也无法使血糖下降。这种情况以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

 

胰岛素受体和受体异常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与糖尿病发病有直接关系的受体有两种,一种是胰岛B细胞,一种是胰岛a细胞。其中B细胞是分泌胰岛素,其作用为降低血糖;a细胞分泌升高血糖素,其作用为升高血糖。

 

胰岛素细胞要在机体内发挥生理作用,必须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相结合。只有与受体结合后,胰岛素才能在细胞膜进行识别,并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参与和影响物质的合成与代谢。受体与胰岛素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高度的亲和力。因此,胰岛素在数量、结合力和亲和力下降时(如肥胖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对胰岛素往往不敏感,形成对胰岛素的抵抗性。此种胰岛素的不敏感性可由于受体本身的缺陷、也可能由于受体的缺陷或由于受体发生抵抗而产生。

 

糖尿病的常见症状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其症状常常表现为消瘦、乏力、易感染、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

 

 

糖尿病的分型

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妊娠期糖尿病是源于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不过其胰岛素抵抗是由于妊娠期妇女分泌的激素(荷尔蒙)所导致的。妊娠期糖尿病通常在分娩后自愈。

 

 

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遗传因素——父母亲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糖尿病可以说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但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遗传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即突变基因的遗传(胰岛素基因突变、多因子遗传、线粒体基因突变),临床称之为糖尿病易感性。而且,糖尿病的遗传倾向中还存在着母系效应,即母亲患糖尿病,其子女患糖尿病的可能性较父亲患糖尿病的子女看可能性更大。

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2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 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现代的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一样,在那些饮食和活动习惯均已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普遍。

 

 

与妊娠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激素异常: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发糖尿病。妊娠第24周到28周期是这些激素的高峰时期,也是妊娠型糖尿病的常发时间。

遗传基础: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将来出现2型糖尿病的危险很大(但与1型糖尿病无关)。因此有人认为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基因与引起2型糖尿病的基因可能彼此相关。

肥胖症:肥胖症不仅容易引起2型糖尿病,同样也可引起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单位:mmol/L    

                   空腹血糖                    餐后血糖

正常人        小于或等于6.0       小于7.8

空腹血糖异常       6.1~6.9         大于7.8

糖耐量低减       小于7.0           7.8~11.0

临床糖尿病     小于或等于7.0 大于或等于11.1

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血糖和临床症状。

 

 

糖尿病发展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胰岛素利用障碍。

胰岛素利用障碍可在糖尿病发病前20年就开始出现了,这些人往往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存在,虽然空腹及餐后血糖正常但胰岛素已明显升高。

 

第二阶段是空腹血糖过高和糖耐量低减。

1、空腹血糖过高是指空腹血糖在6.1~6.9mmol/L之间,这类人胰岛的功能已出现轻度不足,不能在空腹状态下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但餐后血糖刺激的胰岛分泌功能正常。这类人发展成糖尿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要高,如不注意饮食,加强锻炼,减肥,就会转变为糖尿病。

2、糖耐量低减是指受到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不能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把血糖控制到7.8mmol/L以下。这类人胰岛的功能已出现早期衰竭。这类人已预备进入唐人街了。

如果一个人既有空腹血糖高又有糖耐量低减,那么离糖尿病就近了。

第三阶段是临床糖尿病,这时空腹血糖达到7.0mmol/L以上,进食后血糖达到11.1mmol/L以上。这时胰岛功能已明显出现障碍,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无法控制在正常范围。

 

糖尿病的产生除了与胰岛功能有关外,还与胰岛素能否被充分利用有关。

在肥胖者中,由于有胰岛素利用障碍,要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所以肥胖者平均胰岛素水平都是较高的,胰岛要为此加班加点的工作。久而久之,胰岛功能自然出现衰退,导致糖尿病产生。

 

怎样治疗和控制糖尿病

血糖较高必须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降糖。

控制饮食,严格控制含蔗糖食物,控制含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类)食物。

长期吃可以控制或降低血糖的食物

注意运动和体育锻炼。

及时监测血糖。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人的重点,应注意根据糖尿病人的类型、血糖水平、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程度及体型胖瘦合理选用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