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素质教育》2019年4月 刍议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安徽省阜阳市北城小学 程 毅 邮编:236000 【摘要】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学科承载的培养任务,其中“读”的能力的培养又是举足轻重的。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影响学生朗读能力习得的瓶颈和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两个方面谈谈在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方面的见解。 【关键词】朗读能力 培养 瓶颈 策略 所谓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即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笔者跟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影响学生朗读能力习得的瓶颈。 朗读不仅是一项基本的语文能力,也是最能反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将阅读理解的情感表达出来,但在实际学习中,学生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弊病。他们很难恰当地运用朗读技巧,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文本。朗读能力的习得难在何处呢? (一)学生方面。 就学生个体而言,可能出现的困难是:文本生疏,朗读时随意添字,漏字;长句子的停顿不够准确,读破句;读书拿腔作调或是唱读;朗读音调平。缺乏情感;不知道朗读其实是有一定技巧的。这些困难的出现,有些与学生的平时积累、朗读水平、感悟语文文字能力相关;有些则与平时的朗读习惯以及受到的朗读影响、要求有密切的关系。而能否恰到好处地读出文本体现的情感,真正读得有感情,才是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二)教师方面。 就教师的指导而言,有以下不足:一是没有明确的目标。课堂上,有些教师看起来在组织指导学生朗读,但缺少的恰恰是指导学生读文悟本,教师仅仅是在布置读的任务,至于该如何读句,又该怎样品词、悟情,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具体的要求,没有合理的建议,没有巧妙地点拨,更没有必要的示范,有的只是反复的读、机械的重复。二是缺少必要的指导。教师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或是强调学生突出一些“重点词语”,或是要求学生“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不时地提示学生:“声音要高昂一些。”“要读出崇敬、赞扬之情。”……通过这样的“技术指导”,学生看似读的有“情”了,但这是“矫情”啊!因为这样的情不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学生的朗读声是理性化的“朗读技术”转化而来的,不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很多人是无病呻吟,装模作样,声音和气息是很不和谐的。三是缺少精准的评价。课堂上,学生读后,有的教师不能及时组织学生就朗读情况进行自评或互评,而是自己作个评价:“读得不错。还有哪个同学再来试试?”这个“不错”指什么不错?又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些都是学生不清楚的。 二、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 课堂上没有书声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课堂上只有书声则是语文教育的倒退。新课程特别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感情态度的理解。”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课标中提出的朗读训练要求,解决学生在朗读中的难题,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其策略主要有: (一)激发朗读兴趣。 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根据不同文体,采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二)读为抓手,明确训练目的。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密切读与写的关系,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有挑战性的。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致而科学的安排。此外,还要把握住朗读训练的恰当时机。下面以《冬阳·童年·骆驼队》为例谈如何切实有效的进行朗读训练。 1、激发兴趣,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本课的课题学生在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他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觉得这个课题很特别、很有意思;联想到冬天的太阳、缓缓行进的骆驼队;联想到诗,感受到节奏感和语言的美好等等。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时候,朗读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 2、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激发起学生读书的欲望,就让他们自主充分地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充分自读后,小组同学互相当老师,检查读文,交流读书所得,理清文章脉络。 3、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在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所把握后,说说骆驼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学生选择重点部分进行朗读,并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与同学交流时,可以先说说哪一部分为重点部分,然后把这一部分朗读给同学听,同学们进行自由评价。在评价中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以读代讲,扎实朗读训练。 课堂上,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读的形式:自由读、指读、齐读、配乐读、背诵读、品词析句中朗读、范读等。不同的时段,不同读的要求,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在读中感悟。这样以读代讲,少讲多读,让学生通过多样的朗读,感悟文本内涵,避免繁琐多余的分析,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培养学生语感发展,感悟能力提升的途径,切实加强朗读能力的训练,真正凸现 “以读代讲”的阅读理念。 (四)教师范读,引领学生读出情感。 语音是“口耳”之学,小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对于学生自悟自读有困难的部分,教师有表情的范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有力手段。教师范读时可以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也可以要求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除了亲自范读,教师也可以借助录音示范,让学生跟读,来解决学生唱读、拿腔作调的朗读问题。坚持训练,学生就会从听读、跟读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及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技能,学得朗读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五)辅以必要的技能训练。 朗读能力是一项技能,是一项程序性的知识,它永远离不开一套伴随它的朗读规则,学生要形成真正的朗读技能,需要教会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和方法,如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很多教师会担心,指导学生朗读技能,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不符合新课标精神。如果是这样理解就错了,虽然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摒弃讲授式教学,该讲的时候教师还是要讲。也许会有教师担心,指导学生朗读技能,学生会感觉枯燥。没错,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技能时不能讲的太深,不要要求所有学生对朗读技能的把握都很全面,而应承认差异。对于低段的学生应以范读、跟读为主;个别指导时,指向要明确,如:“读慢一点点,声音再轻些”,“笑着读会更好些”。到了中高段再逐渐渗透一些朗读技巧,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枯燥了,当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有进步时,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总之,教师只要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制定了朗读目标,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朗读,读出体验。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何求不能提高?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中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