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座火车站建筑的兴衰

 俯首甘为孺子儿 2022-12-04 发布于北京

胶济铁路,1899年开始修建,1904年6月1日全线通车。它是山东省的第一条铁路,起自青岛,止于济南,两座火车站的建筑风格采用德国文艺复兴风格。当胶济铁路通车的时候,京汉铁路没有通车,京张铁路没有修建,津浦铁路则在酝酿之中。

1911年津浦铁路济南站建成,它气势宏伟、造型精美,一下成为济南的新地标,让胶济铁路济南站相形见绌。

这座典型的德式建筑,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登上过清华、同济大学的建筑类教科书,被德国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这两座火车站相距仅200余米,都各行其道,互不相通,并存使用,成为当年济南的一大景观。

Image被拆除的济南火车站

1940年,两座火车站合二为一,胶济铁路济南站改建为铁路办公用房,津浦铁路济南站成为唯一的济南站。这座济南人引以为傲的建筑,在1992年火车站改建时被拆除。

每谈及此,济南的朋友有的扼腕叹息、有的痛心疾首,当时一篇发表在《齐鲁晚报》“火车站的改造,是济南人心中的痛”的文章,道出了济南人民痛惜的心声。作为同省的我,也颇感惋惜。

其实,对于许多旧建筑、旧事物,乃至一些从过去传到现在的东西,国家早明确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如北京天安门原是紫禁城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时,修整后的天安门庄严肃穆,焕然一新。十二个硕大红灯,喜气洋洋,流光溢彩,天安门成为新时代的象征。

这就是古为今用的典范。又如,上海外滩,曾经是“十里洋场”“冒险家的乐园”,解放后,成为新上海的标志,这就是洋为中用。此类例子,还有很多。

青岛火车站的改造就是成功的一例。它的建筑风格,是德国文艺复兴风格。耸立的钟塔楼与大坡面的车站大厅两部分组成活泼的不对称的立面造型,高35米的东站钟塔沿用了德国乡间教堂样式,下部分地面垂直开有三排两组细窗,建筑双坡陡峭,屋顶为四坡顶,复以杂色玻璃瓦。

改建后,原样扩大1倍,并且大规模地扩大了站台面积,建成了宏大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分钟表塔楼、车站大厅,浑然一体。这使得青岛火车站更壮观,更有气势,不愧为具有特色的火车站。

Image青岛火车站正面

Image青岛火车站侧面

火车站周边的建筑也整修一新,恢复了多座塔楼上的尖顶,使之与车站的风格相协调。近年,青岛市又将沿海的一些高大建筑物拆除,使距火车站仅有300米的前海,凸现眼前。让外地人一出站台就看到美丽的海滨。

Image

今天的青岛火车站,它不只是风采依旧,而是更加光彩动人。

120年的胶济线上两座火车站的改建,一座拆除:痛哉,惜哉;一座仍然魅力无限,令人振奋、自豪。

作者:李茂鹏 青岛市胸科医院 主任中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