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

 风铃66 2022-12-05 发布于湖北

1990年1月,日本股市结束了长达5年的牛市,开始了崩盘,这次股市崩盘成为日本经济多米诺骨牌倒塌的开始,接踵而至的是房地产的崩盘和长达二十年的经济衰退,直到现在,日本仍然未能完全从这次崩盘中恢复过来。

无数的人流离失所,生育率严重下降,直到现在很多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仍然不得不在外打工补贴家用。

那么日本经济危机的历史背景和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日本二战战败之后,接受了美国的单独占有,美国一开始还将日本作为自己的敌对国,但紧接着的美苏冷战的开始让美国重新布局国际战略。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在亚洲的势力,将日本作为自己在亚洲的桥头堡和代理人,对日本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援助。

美国不仅免除了日本的战争赔款,更在60年代的朝鲜战争时期,从日本订购了大量的军事订单,帮助日本利用军工迅速完成工业化升级。

现在的三菱、丰田等企业公司,都是在朝鲜战争时期通过生产武器完成的崛起,后来才在此基础上向汽车领域进行了转变。

也许是二战时期,核武器给日本留下的心理阴影太大,日本政府对科技发展十分重视。

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到7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从美国大量购买新兴技术专利,花重金挖科技人才。

由于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态度,大量人员、技术、资本都源源不断地涌入日本,促成了日本60-80年代的工业化大发展。

日本由于二战损失了大量人口,为了鼓励生育,将女性结婚年龄降至13岁,并在一段时间内规定一家要生育五个孩子。

而且日本在70年代就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为经济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日本在1968年,二战之后仅仅用了23年,就成为了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在日本经济腾飞的过程中,银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资源调配作用。

日本政府先是规定了固定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同时不允许银行之间相互竞争,确保了银行的利润和居民对银行的信心,继而提高了居民储蓄率,为工业发展做好了资金来源的储备。

居民把钱存入银行,银行再给企业提供贷款的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称之为间接融资。

在日本经济腾飞的过程中,企业融资方式以银行贷款为绝对主要的方式,银行是日本的金融枢纽,这个趋势直到90年代才发生改变。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金融市场却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曾经作为资金筹集主要方式的银行贷款正在被证券融资取而代之。

在证券融资的背景下,银行的生存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日本的金融业从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也开始由间接金融转向直接金融,银行的地位明显下降。

在1965年,以间接金融方式向大企业提供的资金在资金供应总额中的比重曾经高达80%,到了1983年,这一比重降低到 55%。

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开始通过在国内和欧洲货币市场上发行债券融进资金。

尤其在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工业化基本完成,企业该买的设备都已经买了,没必要继续往设备上再投入资金。

企业开始大量偿还银行贷款,银行体系内的资金急剧扩大。

和这个国家其他的企业一样,日本的银行一直受着严格的监管,不允许参与投资任何除了国债以外的证券,当时日本的银行是真的有钱没地方花。

再看看当时的国际形势,美国由于70年代的石油危机,国内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了遏制住通货膨胀,美国政府在1979年到1984年不断提高市场利率,导致全世界热钱涌入美国,推高了美元汇率。

飙升的美元虽然让让美国出口大幅下降,但是却让美国民众手里的钱更值钱了,这成为80年代初期日本的工业品大幅出口美国的历史背景。

1983年7月15日任天堂的红白机正式上市,首批制造了47万台主机,不到两个月就销售一空,任天堂的股价更是在3个月内暴涨40倍。

超级玛丽不仅是我们的童年记忆,也是美国80后的童年记忆。

1985年,日本靠着出口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对外净资产达到了1300亿美元。

至80年代末,日本汽车已称霸全世界,日本的工业产品销售到了全世界各个角落。

与朝气蓬勃的日本不同,因为美元升值而导致出口持续下降的美国却在承受着财政赤字、贸易赤字等一系列问题。

终于在1985年9月22日,在美国政府的策划下,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法国在纽约的广场饭店召开了“广场会议”。

很多人后来认为这次会议是日本经济衰落的起点。

会议决定,五国共同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目的就是使美元按照美国的意愿进行贬值。

至于为什么大家都听美国的,当然是美国的拳头硬。

对美国来说,这次联合干预的结果非常成功,特别是日元兑美元的汇价大幅度的急剧上升。

1985年9月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兑250日元,在当年年底就上升到1美元兑200日元以上。

到1988年初,进一步上升到1美元兑120日元的水平,在2年中,日元升值了1倍多。  在广场会议之后,由于日元急剧升值,出口减少,经济形势开始悄然恶化。

为了对冲出口的下降,日本政府立刻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政策,开起了印钞机。

日本中央银行贴现率从1986年1月起连续降低5次,由 5%降低到1987年的2.5%,这是战后以来的最低水平。

1987年,日本货币供应量增加率达到10%以上。

随着利率的大幅下降,住宅投资增加,房地产成了盘活经济的好棋,从1987年年中开始,日本经济进入短期恢复阶段。

日本政府沾沾自喜自己的英明决策,但是他们不知道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了,短暂的恢复也成为日本最后的疯狂。

日本经济最疯狂的时期发生在1986年到1990年。

日元升值以后,日本的工业出口能力虽然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但日本人手里的日元可以换来更多的美元。

结果就是,美国的资产在日本人看来一下子便宜多了。过去那些在日本人看来根本买不起的东西,一下子唾手可得。

于是,手里拿着大把钞票的日本人开始在美国大肆购买。甚至当时日本人自信的说,“美国正在变成日本的第四十一个县”。

当时一栋美国大楼打算卖给日本人。美国人报价4亿多,双方谈妥,等着日本人付钱交割。日本人忽然拿来了新的合同书,上面写的价格是6.1亿。美国人莫名其妙。日方人员解释说,他们的老板头一天在吉尼斯世界纪录里看到,历史上单个大楼出售的最高价是6亿美元。他们想要打破这个纪录。

到了1989年,日本人购买美国资产达到了顶峰。这一年的6月,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的价格成功购买了美国娱乐业巨头、也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三菱公司以14亿美元购买了美国财富象征——洛克菲勒中心。

松下60亿美元买下美国环球影业。

在洛杉矶,日本人掌握了闹市区几乎一半的房地产。

在夏威夷,96%以上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

从1985年到1990年,日本企业总共进行了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巨型海外并购案,其中有18起的并购对象就是美国公司。

到80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成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东南亚的很多小国家也受日本投资得到了快速发展。

与日本在海外的一掷千金相对应,日本国内也处在风光无限的时刻。

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中,但是大城市土地供应却不多,这种矛盾越来越突出。

同时,银行与企业之间、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相互持股十分普遍,导致上市流通的股票很少。

有钱没地方花的银行以及拥有巨额资金的企业都把资金投向了房地产和股票。

在资金供应充裕的情况下,日本的地价和股票价格开始飞速上涨。

1987年1月,东京证券交易所证券市值总额突破300万亿日元,日经指数1月突破2万点,6月突破2.5万点。

在1987年10月17日全球的"黑色星期一"大风暴中,日本股市只是短暂下沉后就率先"复活",并且带动全球股市回暖。

之后,日本股市一直强势上升。并在1989年12月19日达到38915点,较1985年最低点上涨了3倍多。

到1990年,日本的土地总值达到美国的两倍,也就是说,如果把日本卖掉,可以买两个美国。

仅东京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 

金融业受到年轻人的狂热追捧。金融相关的专业成了最难考,学费也最贵的专业。一家金融公司,在1990年,甚至一次性的给一位员工发出了300万的年终奖。

然而,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

日本政府当时也对过热的经济产生担忧,所以从1987年开始逐步提高市场利率,到1989年底,已经提高到了4.25%,泡沫开始破裂。

从1990年1月开始,日本股票价格急剧下跌。到4月份的时候,大约暴跌了30%。

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

8月18日降至14309点,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市值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三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彻底破灭。

1994-2017年的23年间,日本经济仅仅增长了30%左右,年化约1%,和七八十年代的5%乃至8%的增长水平相比,天壤之别。 

泡沫经济崩溃后,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急速下滑。银行的大部分房地产贷款都变成了不良资产。

在1993的时候,银行还是完全有能力处理不良资产的。但是无论是银行自身,还是政府,都不愿意立即着手解决问题。

银行担心公开不良资产问题会降低信用,经营者会被追究责任。

政府担心银行丧失信用,引起经济全面崩溃。

他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个字——拖,期待着经济自我恢复,地价和股票价格上涨,或者出现新的科技技术,不良资产问题就可以随之迎刃而解。

但是,事与愿违,地价和股票价格继续下跌,银行为了处理不良资产,只能出售股票,继而引起经济形势继续恶化。

日本宇宙信用组合、兵库银行、太平洋银行、阪和银行先后破产,无数人流离失所。

1990年泡沫经济崩溃以来,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日本政府大量发债借款来进行基建投资。

1992年8月投入的财政资金为11万亿日元,1993年4月投入了13万亿日元,1994年又投入了15万亿日元。

与此同时,日本央行继续降低银行贴现率,开启核动力印钞机,1995年银行贴现率已经降低到了0.5%。

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推动下,日本经济在1996年开始逐步恢复,经济增长率超过3%。  但是,由于此前政府发债规模太大,日本政府1996年的借款总额达到500万亿日元,说白了就是国家欠了太多钱。

日本政府这时做出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在经济刚刚复苏还没企稳之际,错误的认为经济已经恢复,于是开始提高税收。

1997年 4月,日本政府把消费税从3%提高到5%,废除了每年减轻2万亿日元所得税措施,大幅度提高医疗费和社会保险费,削减公共投资。

于是,刚刚出现转机的日本经济从此开始一蹶不振。

甚至到1999年,日本政府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开始施行零利率政策时,日本经济仍然没有从低迷中再度恢复。

到现在,日本每年都会有数百名大学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自杀。

谁能想到30年前的日本,因为人才严重的供不应求,大学毕业生去面试时,有时甚至可以收到几千块钱的大红包。

世事循环,令人唏嘘。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