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 【三有新青年】作为命运共同体 都应抛弃偏见团结起来 在时间的长河中砥砺前行 有钱,不窘迫; 有爱,不孤独; 有料,不肤浅。 #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
欢迎你三有新青年。 今天这篇给在武汉的伙伴推荐一个线下社群-【区克玩】,他们也有公众号,想进一步了解的朋友们自己去探索吧。 这是我第一次做类似好物推荐,也不是商务合作,就纯粹觉得组织活动不错,创始人对活动有品控,值得大家尝试,我凭啥这么说呢? 我自己累计参加了线下共计9次活动,类型包括talk聊天,徒步骑行,职业交流,舞蹈体验等,有的活动细节我至今还记得,有的可能已经忘却,今天想表达的有以下这么几个主要观点: ①想做和去做是两码事,我们时常抱怨自己获得的反馈太少(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如何让自己放松),但为了获得外界反馈,自己却未曾真正努力过
②当我在线下参与社群活动的时候,我的成本到底是什么?我又将收获什么?我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③线下社群是一个好生意么?一个好的线下社群活动,核心竞争力可能有哪些?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发现社群 发现社群的机会很偶然,因为朋友介绍进了一个羽毛球群,然后发现组织打羽毛球活动的组织,还有其它活动,于是就发现了这个社群。 因为羽毛球不同于别的运动,至少需要两个人才能感受到运动的竞技性,于是它成了我主动找寻外界交流的一个理由。
活动的开始,是从第一次尝试开始的,先找自己感兴趣类的talk活动,和不同行业背景的人聊聊天,看看他们是一种怎么样的生活状态,最近为什么事情所困扰,我是否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的情景和思考是否对我有借鉴意义……
说实话,一件事情做了,你总有100个理由来阐述,为什么你这么做了,但是没做,就是等于没有,想再多也没用……
所以,参加完第一次活动,我就写了这篇: 30岁前后的变化
请注意,我并不是为了写出这篇文章,而专门去参加这场活动,而是参加这场活动后对我的影响和思考足够我写一些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考感悟,这些东西几乎是活动前你无法预估的。
参加这种陌生人的活动,我能想到有至少以下几个好处: ①这是一个全新的微环境,从概率上讲,大家很大概率都是第一次见面,那么彼此都是第一印象,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交流,你所获得的就是第一印象反馈,这样的反馈有啥用呢?
帮助自己更加客观地评估自己。
评估自己还需要外界的帮助?而且还是一堆都不认识的陌生人?
没错,我不仅需要帮助,而且最好能自己主动寻求帮助,毕竟别人没有义务这么做。
举例吧,我的微信头像就有异性朋友说不适合做社交头像,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就算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头像的问题出在哪里,但是没关系,我去照相馆照了形象照,把头像换了。从获得这个反馈,到最终执行拍照,换头像的动作我花了多久呢?
差不多2个月左右。
也许你会说,太夸张了吧,换个头像多简单的事,至于这么久么?
没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事实是,想到,说到和做到之间还有巨大的鸿沟,这样的情况其实在生活里很常见。
说了100遍不要熬夜,也都知道熬夜的危害,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立志100遍一定要把体重减下来,但就是不喜欢动,饭后要么睡,要么坐。
决定100遍要学会理财,但就是不行动,连开个账户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一直拖。
想到,说到,一直和做到有天大的差别,要想改变,怎么办?
很简单,做一下尝试,降低对行动本身的预期,重视对行动事后的复盘。 一句话,先做,然后再想想怎么能做得更好。
参与社群 参与一次线下活动,成本到底是什么? 无非人和钱,这里说的人,指的是个人时间。
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我一般会看投入产出比,这完全是基于理性的思考,但有些时候投入产出比并不是很明确,这个时候,兴趣就是最好的指引,因为我对这件事情本身感兴趣,所以即使是浪费时间,我也愿意。 有多余的时间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曾经在一线城市生活工作,时间的资源被卡得很死,实际上所做的工作在哪里都能完成,而仅仅是因为物理场所在这里,所以时间没能得到有效利用。 那种状态就是,忙忙碌碌,但与这个城市几乎没有连接,这个状态显然是有问题的。 投资上,我们常讲机会成本,但在工作上,我们总是能看到显性收益(收入,福利),但是看不到机会成本(时间的占用,精力的内耗)。 也许有人会说,看到了又怎样?还不是晚上抱怨,明早依旧。
不必完全改变,更不用为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裸辞,低成本试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路径。
如果再次让我回到20多岁的光景,我会脸皮更厚地去和陌生环境碰撞,当然不是去物理碰撞,而是去和环境里的人和事产生链接,让更多的人认识我,尽我所能帮助更多的人,遭遇更多的挑战,实践出更多的解决方案。 这个过程中,有这么几个心魔障碍: ①陌生环境,我本能地想要保护自己,不想受到伤害,保护性的措施包括采取匿名的表达方式,不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不和陌生人做深度的交流,对别人的事情谨慎发表看法…… ②出于懒惰,我会给自己设置障碍,比如太远,一个下午的时间没了,这个时间我或许可以做点别的…… 这些都是我真实遇到过的,解决方法很简单,不是想更多,而是不想那么多,就去做。
简单地难以置信,就确实就是如此,有些东西,不是靠想能够解决的,就好像学骑自行车,你看一百遍视频,不能说完全没有帮助,但要学会,你得自己去尝试,去摔倒,然后再站起来。 认真思考一下,认识陌生人并不会对我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实际上99%的人在我以后的工作生活里不会再遇到了,我讲过的话,说过的事也大概率不会有人记得。 事实上,我有时候太高估自己,包括别人对自己外貌的在意,言论的评价,观点的否定,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我几乎无法排除这样的情况发生,取悦别人一直都是无法做到完美的事情,所以,得有自己的调性。 记得在一次交流活动后,和一位做一级市场的朋友聊天,说起这个社群,要是我有足够多的钱,还蛮想助推它一把,做大做强。 朋友说,自己并不太看好这样的商业模式,因为实在很难标准化,难以标准化的东西就不能扩大规模。 他说的逻辑我认同,社群本身就是个性化需求的集合体,想要取悦所有人就很难,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 但我还是认为这样小而美的创新是有价值潜力的标的,价值在哪儿?就是它难以标准化。 难以标准化的东西少么? 事实上,非常多。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哪个是完全标准化的?只要咱们的社会还没走到极权专制的那一天,非标准化就是存在的。固然,非标准化会有扩大规模的问题,但这同样是它的优势,因为很难完全被替代。 实际上,完全的标准化对社群活动而言完全没有必要,甚至会是一种负担,因为久了就腻了,会审美疲劳,会被模仿,会被抄袭。一个好的线下社群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觉得有三样: ①策划人对市场的洞察,确保活动能够始终如一地推陈出新,让参与人有价值获得感。 ②活动应当有品牌沉淀,活动始终都在迭代,但品牌口碑不会轻易变。
③线下社群是人与人的链接和资源再创造,人脉毫无疑问是社群的核心数据,怎么利用好这个数据,更有效率地匹配资源,以及判断是否需要匹配都是既科学,又艺术,同时还要考验人文因素的综合决策,这几乎是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的。 以上说的这些,都是我的个人想法,如有纰漏或者错误,接受批评,所有的答案都以你的为准,我就纯粹是享受码字的过程。 
总结一下: ①发现社群看似是一种缘分,但其实有一些共性因素在作用。比如校友圈子,朋友圈,你的兴趣爱好等等。我并不算一个特别喜欢群体活动的人,但是我认为生活在社会里,还是有必要保持和外界的接触频率,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三有新青年会做得更主动一些,想到,说到和做到,就是天然不同,话要说,行动也要有。 ②参与线下社群的成本并不高,而我会固定一部分开支试错。这就是一个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试错机会,当然会有踩坑的风险,但那又怎么样呢?看到生命重点的尽头,这一刻的犹豫并不会少一些什么显著风险,但是却有可能让我失去认识有趣人的机会,我权衡了一下,就果断参与了,感谢那些一直在创造新东西的伙伴。 ③线下社群的模式更偏向小而美,实际上要模式复制也不是没有办法,那就给自己框框,针对细分群体(如年轻人)做服务和画像反馈。但我觉得线下的社群比起考虑商业模式,它还有一些别的东西,不属于商业,只属于人和人之间。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内容了。 【悲观主义是颓废的表现,乐观主义是肤浅的象征;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才是强者的态度。——尼采】 恭喜你和我又共同离【三有新青年】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欢迎你在公众号里私信给【三有新青年】,我会认真阅读,笔芯~ 有钱,不窘迫; 有爱,不孤独; 有料,不肤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