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二

 竹根岭一号 2022-12-05 发布于江西

(证候部分)

前言:

中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规律,几千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满足当前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和对外交流的需要,必须遵循中医学理论体系,建立统一、科学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包括中医“疾病、证候、治法”三个部分,分别规定了中医临床常见“疾病、证候、治则治法”的基本术语及其概念。鉴于中医英译名的“原则、方法”不尽一致,故本标准仅提出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中文部分,英文对应词暂未列出。

本标准,是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第二部分,规定了中医“八纲辨证、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临床常见证及其定义,计800条。证的定义以列举具有代表性的症状为主,部分专科的特异性症状一般未予描述。

本标准中列有部分同义词,临床诊断时,应使用正名,避免使用同义词。证候中用方括号[]所括起的部分,表示放在括号中间的词,可以代替部分前面的词。证候中用圆括号()所括起的部分,表示可以省略。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提示的附录。

鉴于中医学理论渊博,实践性强,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使中医学术不断充实、完善。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研究所,“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肛肠科”等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学院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文锋、王永炎、陈士奎、陈佑邦、潘筱秦、瞿岳云、吴厚新、王灵台、王致谱、尤昭玲、沈德础、张志礼、郭振武。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解释。

目录:

1、范围:

2、引用标准:

3、基本虚证类:

4、基本实证类:

5、虚实夹杂证类:

6、心系证类:

7、肺系证类:

8、脾系证类:

9、肝系证类:

10、肾系证类:

11、脏腑兼证类:

12、卫表肌肤证类:

13、头面官窍证类:

14、经脉筋骨证类:

15、其他证类:

16、期、度、型等: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临床800种常见证及其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卫生统计、医政管理、出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3、基本虚证类:

3.1——气虚证:

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以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自汗,舌淡,脉虚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2——气陷证:

气虚无力升举,应升反降,以头晕眼花,少气倦怠,脘腹坠胀,脱肛,内脏、子宫下垂,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3——气脱证:

真气因某种原因而急骤外泄,以突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舌淡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同义词:元气虚脱(衰败)证。

3.4——血虚证:

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衍期或经闭,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4.1——血虚动[生]风证:

血液亏虚,形体失养,虚风内动,以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物模糊,头晕眼花,肢体麻木,皮肤瘙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4.2——血虚风燥[盛]证:

血虚风胜化燥,皮毛、筋脉失养,以皮肤粗糙、干燥脱屑、瘙痒,或枯皱皲裂,毛发失荣脱落,肌肤麻木,手足拘急,面白无华,爪甲淡白,头晕眼花,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血虚肤燥生风证。

3.4.3——血虚津亏证:

津血亏虚,形体失其濡养,以面白无毕,皮肤枯槁,唇甲淡白,鼻燥咽干,目涩少泪,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而涩等为常见证的证候。

3.5——血脱证:

突然大量出血或长期反复出血,血液亡脱于外,以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怔忡,气微而短,四肢清冷,舌淡脉芤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6——阴(液亏)虚证:

阴液不足,不能制阳,以潮热盗汗,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6.1——阴虚阳浮证:

阴液亏虚,阴不制阳,阳气上浮,以颜面烘热,两颧潮红,形瘦盗汗,头晕目眩,烦躁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6.2——阴虚血燥证:

阴液亏虚,津血被耗,以头晕目眩,口干咽燥,皮肤干涩、瘙痒,毛发不荣,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6.3——阴虚动血证:

阴液亏虚,虚热迫血妄行,以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妇女月经量多,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形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6.4——阴虚动风证:

阴液亏虚,经脉失养,虚风内动,以头目眩晕,肢体发麻,或手足瘛疭、震颤,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6.5——阴虚津亏证:

阴津亏耗,形体失养,以口渴引饮,皮肤干涩,眼眶凹陷,小便短黄,大便干结,五心烦热,形瘦盗汗,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阴津亏虚证。

3.7——亡阴证:

体液大量耗损,阴精欲竭,以身热汗出如油,口渴饮冷,烦躁,面红,舌干无津,脉细疾数等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同义词:阴脱证。

3.8——阳虚证:

阳气亏损,失却温煦推动,脏腑机能衰退,以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尿清便塘,或尿少浮肿,面白,舌淡胖,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阳气(亏)虚证;虚寒证;阳虚内寒证。

3.9——亡阳证:

阳气衰竭而欲脱,以冷汗淋漓,身凉肢厥,神倦息微,面色苍白,脉微欲绝,舌淡苔润等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同义词:阳脱证。

3.10——虚阳浮越证:

阳虚阴盛,格阳于上,以面红如妆,口咽干燥,皮肤灼热,下肢厥冷,尿清长,大便清,脉浮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11——气血两虚证:

气血亏虚,形体失养,以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唇甲色淡,心悸失眠,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11.1——气随血脱证:

因大量出血,气无所附而随之暴脱,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气息微弱,甚至昏厥,脉微欲绝,或虚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3.11.2——气不摄[统]血证:

气虚不能统摄血液,以便血、肌衄、齿衄,妇女崩漏、月经量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11.3——气血两虚动风证:

气血亏虚,形体失养,虚风内动,以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色淡,头晕目眩,肢体麻木,手足挛急,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12——气阴两(亏)虚证:

元气不足,阴津亏损,以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烦渴欲饮,午后颧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体瘦薄,苔少而干,脉虚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13——阴血亏虚证:

阴液精血亏虚,形体失养,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低热颧红,肢体麻木,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舌红苔少,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14——阴阳两(亏)虚证:

脏腑阴液阳气俱虚,以眩晕耳鸣,神疲,畏寒肢凉,五心烦热,心悸腰酸,舌淡少津,脉弱而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14.1——阴损及阳证:

阴液亏损,日久及阳,终致阴阳俱虚的证候。

3.14.2——阳损及阴证:

阳气亏损,日久及阴,终致阴阳俱虚的证候。

3.14.3——阴竭阳脱证:

阴精亏损,阳无所附,随之而脱所表现的证候。

3.15——津液亏虚证:

津液亏少,脏腑组织失却濡养,以口燥咽于,唇焦或裂,渴欲饮水,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15.1——津亏[伤]证:

津液亏虚之轻者,以口鼻、咽喉、唇舌、皮肤干燥,大便干结,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15.2——液亏[脱]证:

津液亏虚之甚者,以形体消瘦,口唇焦裂,皮肤枯瘪,眼眶凹陷,关节不利,小便短少,大便于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16——津气亏虚证:

津液不足,正气亏虚,以神疲气短,烦渴欲饮,皮肤干燥,眼球凹陷,或汗出量多,舌红苔干,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17——精气亏虚[不足]证:

精气亏少,以形体瘦削,头晕脑鸣,身材矮小,动作迟钝,智力低下,或精少精稀、阳痿早泄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精亏证。

3.18——精血亏虚证:

病久体弱,或生化不足,精亏血少,以眩晕,健忘,耳鸣,心悸,面白,损伤久不能复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19——髓亏证:

精髓亏虚,形体失其充养,以眩晕耳鸣,头脑空痛,腰脊酸软,动作迟钝,肢体痿软,或足不任身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3.20——卫(气亏)虚证:

卫气亏虚,卫外不固,以恶风汗出,容易感冒,脉浮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卫表不固证。

3.21——营(气亏)虚证:

营血亏虚,机体失养,以疲乏,消瘦,自汗,面色少华,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基本实证类:

4.1——外风证:

泛指风邪或夹湿热疫毒等侵袭肤表,卫外机能失常所致的证候。其症因夹邪及所犯形体脏器的不同而各具特征。

4.1.1——风邪犯表[外袭]证:

风邪侵袭肌表,卫外机能失常,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或皮肤瘙痒、水肿,或咳嗽、咽喉痛、头身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2——风湿犯表[外袭]证:

风湿侵袭肌表,卫外机能失常,以恶寒发热,肢体困重,关节酸痛,头重如裹,舌苔白腻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风湿证。

4.1.3——风热外袭[侵]证:

风热侵袭肌表,卫外机能失常,以发热,微恶寒,汗出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皮肤红肿灼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风热证。

4.1.3.1——风重于热证:

风热外袭证风偏重者,以微热汗出,恶风,皮肤瘙痒,咽喉痒痛,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3.2——热重于风证:

风热外袭证偏重者,以发热重,微恶风,口渴饮冷,目赤肿痛,咽喉红肿,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肌肤痒痛灼热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3.3——风热俱[壅]盛证:

风热邪气壅滞肌肤,以发热,口渴饮冷,面目或咽喉红肿疼痛,皮肤出疹色赤,或痈疖疗疮红肿灼热痒痛,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3.4——风热疫毒证:

风热疫毒壅滞肌肤,以寒战高热,头面红肿,咽喉肿痛,身发斑疹,烦躁口渴,头涌恶心,舌红绛,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4——风热痰毒[凝]证:

风热痰毒壅滞,气血不畅,以发热面赤,咳嗽,痰多而黄稠,胸闷气喘,咽喉肿痛,或疮疡肿痛质硬、难溃难消,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风热挟痰证。

4.1.5——风湿挟毒[毒聚]证:

风湿毒邪侵渍肌肤,以下肢浮肿、溃疡,阴部湿疹、瘙痒、流黄水,或足趾间奇痒,妇女黄白带下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6——风热挟湿证:

风热湿邪侵袭肌肤,以发热,渴不多饮,肢体困重,或目赤肿痛、睑缘湿烂,或皮肤湿疹、水疮、瘙痒、流水,舌红苔黄腻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7——风湿化热[火]证:

风湿之邪郁久而化热,以肢体酸胀困重,关节肿痛、活动不利,或皮肤瘙痒、渗液,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白而干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风湿郁热(热郁)证。

4.1.8——风寒化[郁]热证:

风寒之邪郁久化热,以恶寒发热,头身、关节酸痛,咳嗽痰稠,咽喉痒痛,舌尖红,苔黄白而干,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2——寒凝证:

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以恶寒甚,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外寒证。

4.2.1——寒湿阻[凝]滞证:

寒湿之邪侵袭,阻滞气机,以头身困重,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无汗,或面浮肢肿,大便稀溏,小便不利,舌苔白润,脉濡或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寒湿(内阻)证。

4.2.2——寒凝气滞证:

寒邪凝滞气机,以头身关节疼痛,手足拘急,或脘腹胀满冷痛,泛吐清水,肠鸣腹泻,苔白润,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2.3——寒凝血瘀证:

寒邪凝滞气机,血行瘀阻,以畏寒冷痛,得温痛减,肢冷色青,妇女月经后期、痛经、经色紫暗夹块,舌紫暗,苔白,脉沉迟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2.4——寒湿化热证:

寒湿之邪郁久化热,以发热,肢体沉重,关节红肿酸痛,口渴不多饮,恶心欲呕,腹痛腹泻,舌红苔黄白,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2.5——寒湿瘀滞证:

寒湿内蕴,血行瘀滞,以恶寒畏冷,肢体沉重、酸痛或刺痛,得温痛减,唇舌紫暗,舌有斑点,舌苔白滑,脉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2.6——真寒假热证:

泛指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以既有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清冷,舌淡苔白等真寒症状,又有身热反欲衣被,面色浮红,口渴欲热饮等假热表现的证候。

4.2.7——寒热错[挟]杂证:

泛指同一病人,同一时期,既有寒证又有热证的表现,寒热交错并见的证候。

4.2.8——血寒(凝滞)证:

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行不畅,以恶寒,肢体麻木、冷痛,手足清冷,得热痛减,唇舌青紫,妇女月经后期、痛经、经色紫暗夹块,苔白滑,脉沉迟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3——暑热(内郁)证:

暑热侵袭,耗气伤津,以发热口渴,神疲气短,心烦头晕,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干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3.1——暑湿(内蕴)证:

暑湿之邪交阻内蕴,以口渴,神疲倦怠,肢体困重,关节酸痛,心烦面垢,汗出不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暑湿热郁证。

4.3.2——暑热动风证:

暑热炽盛,引动肝风,以高热,神昏,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3.3——暑闭气机证:

暑热卒中,闭阻气机,以突然昏倒,身热汗少,手足厥冷,气喘不语,牙关紧闭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4——湿(浊困)阻证:

湿浊邪气阻滞气机,以身体重困,关节、肌肉酸痛,屈伸不利,腹胀腹泻,食欲不振,苔滑脉濡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湿邪阻滞证。

4.4.1——湿阻气滞证:

湿邪阻困,气机郁滞,以身体困重,院腹胸胁等处胀闷或窜痛,苔滑或腻,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4.2——湿热(蕴结)证:

湿热互结,热不得越,湿不得泄,以身热不扬,口渴不欲多饮,大便泄泻,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湿热内蕴(壅盛)证。

4.4.2.1——湿重于热证:

湿热蕴结,湿邪偏重,以发热身重,渴不多饮,小便不利,舌红,苔腻略黄,脉滑略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4.2.2——热重于湿证:

湿热蕴结,热邪偏重,以身热口渴,面红目赤,头身困重,便溏不爽,小便短少,舌红苔黄腻,脉数而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4.3——气分湿热证:

湿热侵迫气分,以身热不扬,胸闷腹胀,身目发黄,肢体困倦,呕恶,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4.4——湿热蕴蒸证:

湿热蕴绪熏蒸,以身热发黄,汗出热不退,或但头汗出,咽痛腮肿,肢酸困倦,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4.5——湿热壅滞证:

湿热邪气壅滞气机,以身热口渴,头身沉重胀痛,胸闷腹胀,脘痞呕恶,便溏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4.6——湿热侵淫证:

湿热邪气侵渍,以“睑缘、耳、鼻、口角、手指、足趾”等处,红肿湿烂、瘙痒,溃破流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证候。

4.4.7——湿热毒蕴[疫毒]证:

湿热毒邪蕴结,以手足、耳鼻、头面、阴部等处红肿溃烂、瘙痒流水,或发热身黄,神昏斑疹,小便闭涩,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4.8——湿热瘀阻证:

湿热蕴结,血行瘀滞,以身热口渴,头身肢体沉重刺痛,胁下痞块,小便不利,便溏不爽,舌质紫红,苔黄而腻,脉滑数或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5——外燥证:

外界气候干燥,耗伤津液,以皮肤干燥,口鼻、咽喉干燥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5.1——温燥证:

温燥之邪侵袭,耗伤阴津,以发热,微恶风寒,干咳痰少,心烦口渴,皮肤及鼻咽干燥,小便短黄,舌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燥热证。

4.5.2——凉燥证:

凉燥之邪侵袭,犯表伤肺,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口、鼻、咽干燥,咳嗽痰少,舌苔薄白而干,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寒燥证。

4.6——火[邪]热炽盛证:

火热内盛,以发热,口渴饮冷,胸腹灼热,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或洪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实火(热)证。

4.6.1——气分(热盛)证:

外感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邪正剧争,以壮热烦渴,舌红苔黄,尿赤便结,脉洪或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热炽气分证。

4.6.2——营分(热盛)证。

温热病邪内陷,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而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热炽营分证;营热炽盛证。

4.6.3——血分证。

温热病邪深入血分,耗血伤阴,动风动血,以壮热或低热,手足抽搐或蠕动,神昏谵语,斑疹紫黑,吐血衄血,舌质深绛等为常见证的证候。

同义词:血热(内扰)证;热炽血分证。

4.6.3.1——血热动血证。

温热病邪深入血分,迫血妄行,以吐血、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斑疹透露、色紫或黑,身热口渴,心烦不寐,舌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6.3.2——血热动风证:

温热病邪深入血分,耗损阴血,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以手足蠕动或瘛疭,形体消瘦,神疲倦怠,齿干唇裂,舌绎无苔,脉数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6.3.3——血热风盛证:

温热病邪深入血分,邪热内盛,热极动风,以壮热肢厥,口渴饮冷,四肢抽搐,两自上视,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6.3.4——血热化燥证:

热邪深入血分,伤阴化燥,以咽干口燥,大便干结,形瘦神疲,身热夜甚,渴不多饮,舌绛少苔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6.3.5——血热瘀滞[结]证:

热邪深入血分,气滞血瘀,以身热夜甚,烦躁不宁,渴欲漱水不欲咽,斑疹紫暗,舌绛紫而干,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6.3.6——血热挟湿证:

热邪深入血分,兼挟湿浊,以身热夜甚,渴不多饮,神识不清,头胀身重,斑疹显露,胸脘痞闷,舌绛苔黄腻,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6.4——热入营血证:

温热病邪深入营血分,伤耗阴血,扰乱心神,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或神昏,渴不多饮,斑疹隐隐,或出血,便结尿黄,舌绛,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6.5——卫气同病证:

外感病中卫分证与气分证表现同存,以微恶风寒,壮热口渴,心烦汗出,舌红苔黄白,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6.6——气营两燔证:

外感病中气分证与营分证表现同存,以壮热口渴,烦躁不宁,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便结尿黄,舌红或绛,脉洪数或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6.7——气血两燔证:

外感病中气分证与血分证表现同存,以壮热口渴,烦躁不宁,或神昏谵语,斑疹显露、色紫暗,或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舌绛,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6.8——热盛动风证:

邪热炽盛,引动肝风,以壮热口渴,神志昏迷,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红绛,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6.9——热盛动血证:

邪热炽盛,迫血妄行,以壮热口渴,面红目赤,便血、尿血、衄血,或斑疹显露,舌红绛,苔黄,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6.10——热盛[郁]气滞证:

邪热炽盛,气机郁滞,以发热口渴,胸腹等处胀满、窜痛,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6.11——热(极肢)厥证:

邪热炽盛,阳盛格阴于外,以壮热口渴,烦躁不宁,胸腹灼热,手足厥冷,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真热假寒证。

4.6.12——热盛酿脓证:

邪热壅积,血肉腐败,酿成痈脓,以发热口渴,局部红肿灼痛、拒按,溃破流脓,舌红苔黄腻或黄腐,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热盛肉腐证。

4.7——痰证:

痰浊内阻,以咳嗽气喘,咯痰量多,呕恶眩晕,或局部有圆滑肿块,苔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痰浊(阻滞)(凝聚)证。

4.7.1——风痰证:

外风挟痰浊为患,或肝风痰浊内扰,以咯吐泡沫痰涎,胸闷,眩晕,头目胀痛,或喉中痰鸣,口眼疭斜,苔白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7.2——寒痰证:

寒邪与痰浊凝滞,以咯吐白痰,胸闷脘痞,气喘哮鸣,恶寒肢冷,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7.3——湿痰证:

痰湿内阻,以咯吐多量粘稠痰,痰滑易咯,肢体困重,胸脘痞闷,食少口腻,苔白腻,脉濡缓或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痰湿(阻滞)(内阻)证。

4.7.4——热痰证:

痰浊与邪热互结,以咯吐黄痰,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7.5——燥痰(蕴结)证:

燥热痰浊内蕴,以咳嗽,咯痰不爽,或痰粘成块,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鼻干燥,舌于少津,苔腻,脉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7.6——痰气互[郁]结证:

痰气相互阻结,以情志抑郁,失眠多梦,或觉喉中有物梗阻,胸胁满闷,痰多,苔白肺,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7.7——痰瘀互[搏]结证:

痰浊瘀血相互博结,以局部肿块刺痛,或肢体麻木、痿废,胸闷痰多,或痰中带紫暗血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瘀痰内阻证;血瘀痰凝证。

4.7.8——痰瘀化热证:

痰瘀互结,日久化热,以患处肿硬、灼热、刺涌,胸闷,咯痰色黄或夹血块,舌暗红或有斑点,苔黄腻,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7.9——痰热气滞证:

痰热内蕴,阻滞气机,以心烦易怒,胸胁胀闷、走窜灼痛,咳嗽气喘,咯痰黄稠,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7.10——痰热内扰[阻][盛]证:

痰热内盛,扰乱心神、气机,以咳嗽气喘,咯痰黄稠,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痰热博(蕴)结证;痰火郁结(内扰)证。

4.7.11——痰热内闭证:

痰热内蕴,阻闭心神,以胸胁胀闷、灼痛,咳嗽气喘,咯痰黄稠,或有哮鸣,发热口渴,或神志昏迷,谵语狂乱,或昏仆喉中痰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7.12——痰热动风证:

痰热内盛,引动肝风,以胸胁胀闷,咳嗽气喘,发热口渴,咯痰黄稠,或喉中痰鸣,四肢抽搐,或眩晕呕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7.13——痰结毒滞证:

痰浊与邪毒蕴结,以胸闷,咳嗽痰多,局部包块、麻木硬痛不移,或溃后流脓水腥腐秽臭,苔垢腻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7.14——痰食互结证:

痰浊与宿食互结,阻滞气机,以胸脘痞闷、胀痛,咳嗽吐痰,食少腹胀,呕吐痰涎宿食,苔腐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7.15——痰虫互[搏]结证:

痰浊与虫体搏结,蕴聚体内,以胸闷咯痰,或头痛固定,或突然昏仆、口吐痰涎,或肢体触及包块,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7.16——痰湿瘀滞证:

痰湿内阻,气血瘀滞,以胸闷脘痞、胀痛或刺痛,头身困重,疲乏嗜睡,或肌肤肿硬、麻木,舌淡紫或有斑点,苔滑腻,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7.17——痰核留结证:

痰浊结块,留滞不消,以颈项等处皮下生核,甚或成串,圆滑质硬、推之可移、不红不热不痛,苔

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8——水饮内停证:

水饮停聚体腔,以眩晕,胸脘痞闷,呕吐清水、涎液,苔滑,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饮证。

4.9——水停[气]证:

水湿停聚体内,以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腹大痞胀,身体困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漏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水湿内停(停聚)(侵渍)(泛溢)证。

4.10——气滞证:

某些脏腑或局部气机阻滞,以胸胁院腹胀闷疼痛,时轻时重,走窜不定,胀痛常随太息、嗳气、肠鸣、矢气而减,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气机阻滞(郁结)证。

4.10.1——气滞血瘀证:

气机阻滞,血行不畅,以胸胁脘腹胀闷窜痛,偶有刺痛,或有痞块、时散时聚,舌紫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气血瘀滞证。

4.10.2——气滞[郁]痰凝[阻]证:

气机郁滞,痰浊内阻,以胸胁院腹胀闷窜痛,或有圆滑痞块,或肌肤肿硬麻木,情绪抑郁,吐白痰,苔白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0.3——气滞湿阻[困]证:

气机郁滞,湿浊内阻,以胸胁脘腹胀闷窜痛,恶心欲吐,肢体困重,头晕嗜睡,或有浮肿,苔白腻,脉弦滑或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0.4——气滞热壅证:

气机郁滞,邪热壅盛,以胸胁脘腹胀痛或的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0.5——气郁[滞]化火[热]证:

气机阻滞,日久化火,以情绪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闷、灼痛,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0.6——气滞水停证:

气机阻滞,水液内停,以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头身困重,胸胁脘腹胀闷、窜痛,舌淡苔白滑,脉弦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1——气(机上)逆证:

泛指气机逆乱向上,以咳嗽气喘,或恶心、呕吐、呃逆、嗳气,或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胸胁胀闷,头胀眩晕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2——气闭证:

气机闭塞不通,以脘腹绞痛,或阵发走窜剧痛,无肠鸣矢气,二便不通,或突然昏厥,牙关紧闭,肢体强直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气机壅闭(闭塞)证。

4.13——血瘀证:

瘀血内阻,血行不畅,以局部出现青紫肿块、疼痛拒按,或腹内徵块、刺痛不移、拒按,或出血紫暗成块,舌紫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瘀血内阻(阻滞)证。

4.13.1——血瘀气滞证:

瘀血内阻,气机郁滞,以腹内徵块、刺痛或胀痛、拒按,或局部青紫肿胀、疼痛,舌紫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瘀滞证。

4.13.2——血瘀动血证:

瘀血阻塞,血溢脉外,以出血色紫暗、夹块,或局部刺痛、固定,或见青紫肿块,舌紫或有斑点,脉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3.3——血瘀[瘀滞]化热证:

血瘀日久化热,以局部刺痛、灼热,或有青紫肿块,午后或夜间发热,口干漱水不欲咽,舌暗红或有斑点,脉涩而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瘀热内郁证。

4.13.4——血瘀水停证:

瘀血内阻,水液停聚,以腹内有徵块、刺痛,腹大而胀,小便不利,或局部青紫、漫肿刺痛,舌淡紫或有斑点,脉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4——邪毒炽盛证:

泛指各种邪毒壅盛所致证候,其症因毒邪的不同而各具特征。

4.14.1——毒邪流窜证:

火热毒、风毒、湿毒等流窜为患,以局部肿胀、疼痛、化脓、溃烂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4.2——风毒(炽盛)证:

风毒侵袭,以突然肌肤水肿、痒麻相兼、疼痛,或起bei(被)lei(蕾)风团,或肢体抽搐,牙关紧闭,或头面、口鼻、两眼焮红肿痛,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4.3——火[热]毒(炽盛)证:

火热壅盛成毒,以肌肤等处生疮疖疔痈,红肿灼痛,化脓溃烂,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热毒蕴结(塞滞)证。

4.14.4——火毒流窜证:

火热毒邪走散流窜,以多处生疮疖疔痈,红肿灼痛,化脓溃烂,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4.5——热[火]毒入[陷]营证:

火热毒邪侵入营血,以身热夜甚,斑疹隐隐,神昏谚语,渴不多饮,便结尿黄,舌绛,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4.6——热[火]毒内陷[闭]证:

火热毒邪炽盛,内陷脏腑,以壮热口渴,神昏谵语,面色暗红,便秘尿黄,舌红绛,苔黄,脉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4.7——湿毒(蕴结)证:

湿邪蕴结成毒,以肌肤、阴股、下肢、趾间等处生疮疡、湿疹,糜烂流水,痒麻疼痛,苔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4.8——风火热毒证:

风火热毒壅滞肌肤,以肌肤生疮疖疔痈,红肿、痒麻、灼痛,化脓溃烂,或头面、口鼻、两目焮红肿痛,发热口渴,甚或神昏谵语,便秘尿黄,舌红绛,苔黄焦,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4.9——毒入营血证:

泛指火热等邪毒侵入营血,以壮热烦渴,神昏谵语,斑疹紫暗,或出血色暗红,舌绛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4.10——虫毒(结聚)证:

虫毒侵袭,结聚肌肤,以皮肤痒麻、的痛或刺痛,甚或水肿、溃烂,或局部有暗红出血点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4.11——疫毒(侵袭)证:

泛指天行疫毒侵袭所致证候,因疫毒性质不同,而其症各具特征。

4.14.12——疫毒内闭证:

泛指天行疫毒侵袭,内闭心神,以神昏谵语,喉间痰鸣,呼吸不利,大便秘结等为常见症的证侯。

4.14.13——脓毒(蕴积)证:

脓毒蓄积于内,以痈疡流脓,脓气腥臭,发热口渴,苔腐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侯。

4.14.14——食毒证:

吞食有毒食物所致,以脘腹剧痛,呕吐腹泻,甚或出现厥脱等症状的证候。

4.14.15——燥毒证:

燥热毒邪侵袭,以咽喉焮红肿痛、溃烂,或目赤溃烂,便秘尿黄,口渴欲饮,鼻干肤燥,舌干少津,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4.16——胎毒(蕴结)(内蕴)证:

婴儿因母体遗毒所致,以皮肤出斑疹,或赤烂、脱皮,或目赤溃烂,或口舌、咽喉赤烂,大便腥臭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4.17——阴[寒]毒证:

阴寒邪毒结果,以局部漫肿冷痛、喜温、不红,难溃、不易成脓,或脓稀气腥,恶寒肢冷,苔白,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4.18——蛇毒内攻证:

毒蛇咬伤,蛇毒内攻脏腑,以头痛眩晕,胸闷,呼吸困难,或见斑疹、抽血,或冷汗肢厥,或神识不清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5——食积证:

乳食停积胃肠,以脘腹痞胀疼痛,呕吐酸馊,厌食,大便不爽、臭如败卵,苔腐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乳食内积证。

4.16——虫积证:

寄生虫积聚体内,以腹胀腹痛,贪食易饥,体瘦乏力,大便稀烂,面色萎黄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7——石阻证:

泛指体内有结石阻滞,以脘腹痞胀疼痛,或腰连少腹痛等为常见症状,因结石停滞部位不同而其症各具特征。

4.17.1——石阻气机证:

结石阻滞气机,以脘腹痞胀、疼痛,或身目发黄,或小便不畅、涩痛,或尿血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7.2——石阻气闭证:

结石阻闭气机,以突发右胁下、脘腹部绞痛,恶心欲呕,或腰连少腹绞痛,血尿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4.18——真实假虚证:

泛指疾病本质为实证,而表现出某些类似虚弱症状的证候。

5、虚实夹杂证类:

5.1——气虚夹实证:

泛指气虚兼夹痰湿、水饮、瘀血等邪的证候。其症除有气虚表现外,并因实邪不同而各具特征。

5.1.1——气虚发热证:

正气亏虚,阳气浮动,以日久低热,劳累更显,食少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虚为常见症的证候。

5.1.2——气虚痰结[阻]证:

气虚而痰浊留结脏腑形体,以气短乏力,咳喘咯痰,神识昏蒙错乱,肌肤不仁,瘿瘤瘰疬,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各种证候。

5.1.3——气虚湿困[阻]证:

正气亏虚,湿邪困阻,以食少气短,神疲困倦,头身沉重,或腹胀腹泻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1.4——气虚水停证:

正气亏虚,水液停聚,以气短,神疲乏力,肢体浮肿,小便短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1.5——气虚寒凝证:

气虚血行不畅,寒邪侵袭,以神疲气短,手足不温,肢体麻木冷痛,或挛急不舒,或妇女经行腹痛,经色紫暗,舌淡苔白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1.6——气虚气滞证:

正气亏虚,运行无力而气机阻滞,以神疲,气短乏力,胸腹胀闷窜痛,舌淡,脉弦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1.7——气虚血瘀[凝]证:

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以面淡而晦暗,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痛处不移,舌质淡紫,或有紫斑,脉沉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1.8——气虚外感证:

素体气虚,卫表不固,感受外邪,以恶寒发热,自汗,头痛鼻塞,语声低怯,气短倦怠,脉浮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2——血虚夹实证:

泛指血虚兼夹寒痰、风热、瘀血等邪的证候。其症除有血虚表现外,并因实邪不同而各具特征。

5.2.1——血虚挟瘀证:

血虚而又有瘀血内阻,以面色萎黄或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多梦,刺痛固定,妇女月经量少色紫暗,或有血块、经痛经闭,舌淡紫或有斑点,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2.2——血虚挟痰[痰阻]证:

血虚而又有痰浊内阻,以面色萎黄或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多梦,咳吐痰浊,或神识昏蒙错乱,或肌肤不仁、瘿瘤瘰疬,苔腻脉滑等为常见证的证候。

5.2.3——血虚寒凝证:

血虚而又有寒邪凝滞,血行不畅,以面色淡暗,头晕眼花,唇舌紫暗,手足不温,局部冷痛麻木,或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紫、经血夹块、经痛经闭,苔白脉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2.4——血虚外感证:

素体血虚而复感外邪,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面色不华,唇甲淡白,心悸头晕,舌淡脉浮等为常见症的候。

5.2.5——血虚风袭证:

素体血虚,复受风袭,以面白无华,唇甲淡白,皮肤干燥、瘙痒、脱屑,颜面麻木不仁,口眼咽斜,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2.6——血虚内热证:

血虚而气无依附,浮动而发热,以面目无华,舌淡脉细,而又有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5.3阴虚夹实证,

泛指阴虚兼夹实热、水湿、痰浊、瘀血等邪的证候。其症除有阴虚表现外,并因实邪不同而各具特征。

5.3.1——阴虚内热证:

阴液亏虚,虚热内生,以低热不退,盗汗颧红,口干欲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虚热证。

5.3.2——阴虚火旺[炽][炎]证:

阴液亏虚,虚火亢旺,以心烦失眠,口燥咽于,盗汗遗精,两颧潮红,小便短黄,大便干结,或咳血、衄血,或舌体、口腔溃疡,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虚火证。

5.3.3——阴虚阳亢证:

阴液亏虚,阳失制约而偏亢,以潮热盗汗,两颧潮红,头晕目眩,烦躁失眠,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虚阳偏亢(旺)证。

5.3.4——阴虚血热证:

阴液亏虚,热迫血分,以低热颧红,心烦口渴,咽干痒痛,小便短黄,大便干结,或咳血、衄血、斑疹,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3.5——阴虚外感证:

阴液亏虚,又感外邪,以发热微恶寒,头身疼痛,五心烦热,脉浮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3.6——阴虚热郁[郁热]证:

阴液亏虚,兼挟郁热,以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口苦口干,胸胁胀闷灼痛,眩晕易怒,小便短黄,舌红苔少而干,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3.7——阴虚气滞证:

阴液亏虚,兼气机阻滞,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咽干口燥,胸胁、脘腹、头目胀痛,肠鸣矢气,或嗳气太息,舌红,脉弦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3.8——阴虚血瘀[瘀热]证:

阴液亏虚,兼挟瘀血,以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午后低热,局部刺痛,或出血挟块、色紫暗,或舌有斑点,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3.9——阴虚水停证:

阴液亏虚,水饮内停,以肢体或局部水肿,小便短少,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3.10——阴虚湿阻[困]证:

阴液亏虚,湿浊阻滞,以低热盗汗,肢体困重,口腻食少,胸脘痞闷,舌红苔腻,脉细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3.11——阴虚湿热证:

阴液亏虚,湿热内阻,以低热盗汗,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小便淋涩灼痛,口苦口腻,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细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3.12——阴虚痰热证:

阴液亏虚,痰热内阻,以低热盗汗,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咳嗽,咯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胸闷或痛,咽干口渴,舌红苔黄腻,脉细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3.13——阴虚痰湿[浊][阻]证:

阴液亏虚,痰湿内阻,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胸闷,痰多质粘稠,肢体困重,口腻苔腻,或生瘰疬,舌质红,脉细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3.14——阴虚热盛证:

阴液亏虚,邪热内盛,以发热烦躁,口干欲饮,午后热甚,两颧潮红,小便短黄,大便于结,或干咳咯血,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3.15——阴虚毒盛证:

阴液亏虚,而热毒、火毒、水毒等毒邪壅盛,以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并有邪毒内蕴症状的证候。

5.4——阳虚夹实证:

泛指阳虚兼夹痰浊、水湿、瘀血、风寒等邪的证候。其症除有阳虚表现外,并因实邪不同而各具特征。

5.4.1——阳虚气滞证:

阳虚失温,气机阻滞,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胸胁、脘腹胀痛,肠鸣,大便溏,尿清长,舌淡胖,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4.2——阳虚湿困[阻]证:

阳气亏损,气化失常,水湿内停,以畏寒肢冷,肢体浮肿、困重,小便不利,大便溏泻,食少腹胀,舌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沉迟而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4.3——阳虚饮停证:

阳气亏损,饮邪停聚,以畏冷肢凉,或咳嗽吐稀白痰,或眩晕,胸闷心悸,或脘痞,呕吐清水,或胁肋饱胀,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寒饮内停证。

5.4.4——阳虚水泛[停〕证:

阳气亏损,不能温运、气化水液,以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心悸喘促,腹胀濡泄,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为常见症的证候。

5.4.5——阳虚血瘀证:

阳气亏损,瘀血阻滞,以畏寒肢凉,肢体麻木,或痰废不用,或局部固定刺痛,肢体紫斑,出血紫暗夹块,舌淡胖或有斑点,脉沉迟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4.6——阳虚痰凝[阻]证:

阳气亏损,痰浊凝滞,以形寒肢冷,眩晕嗜睡,胸闷痰多,体胖身重,或瘿瘤、瘰疬、乳核不散,关节漫肿、僵硬、不热,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4.7——阳虚寒凝证:

阳虚失温,阴寒凝滞,以形寒肢冷,胸胁、脘腹、腰膝冷痛喜温,妇女月经后期、痛经、经色紫暗夹块,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4.8——阳虚外感证:

阳气亏损,复感外邪,以恶寒重,微发热,汗出恶寒更甚,面色㿠白,骨节酸冷疼痛,四肢不温,声低,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5——津亏热结证:

津液亏虚,热邪内结,以发热口渴,唇舌干燥,小便不利,大便秘结,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6——正虚邪恋[留]证:

泛指正气亏虚,“痰饮、湿热、寒湿、余热”等病邪留滞所反映的证候。因正虚与病邪性质的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

5.6.1——气虚邪恋[留]证:

泛指气虚而又有病邪留滞的证候。除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见症外,由于留滞的病邪不同而又兼有各自的特征。

5.6.2——气虚毒滞[恋]证:

泛指气虚而又有“火毒、热毒、湿毒、虫毒”等毒邪留滞的证候。除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见症外,由于留滞的毒邪不同而又兼有各自的特征。

5.6.3——气虚余热证:

正气亏虚而又有余热留滞,以低热不退,或夜热早凉,心烦懊憹,神疲体瘦,气短自汗,食欲不振,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6.4——正虚毒恋证:

泛指正气亏虚而又有火毒、热毒、湿毒、虫毒等毒邪留滞的证候。因毒邪的性质不同而表现出各自的特征。

5.6.5——正虚毒陷证:

泛指正气亏虚,正不胜邪而致毒邪内陷,以神昏、谵语、动风、动血、气息微弱、二便失禁等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5.6.6——阴虚邪[毒]恋证:

泛指阴液亏虚而又有邪毒留滞的证候。除有低热颧红、盗汗、咽干口燥等阴虚见症外,因邪毒性质不同而有各自的特征。

5.6.7——血虚邪[毒〕恋证:

泛指血液亏虚而又有邪毒留滞所反映的证候。除有“面、脸、唇、舌、甲”色淡,肢体麻木,脉细等血虚见症外,由于邪毒性质不同而有各自的特征。

5.6.8——阳虚邪[毒]恋证:

泛指阳气亏虚而又有邪毒留滞所反映的证候。除有畏寒肢冷喜暖,尿清便溏,舌淡胖,苔白滑等阳虚见症外,由于留滞的邪毒性质不同而有各自的特征。

5.6.9——阴虚余热证:

阴液亏虚,余热未尽,以形体消瘦,低热或夜热早凉,颧红盗汗,心烦懊依,皮肤干燥,咽干口渴,舌红苔薄黄,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6.10——正虚脓毒证:

正气亏虚,脓毒壅滞,以患处肿痛,脓液清稀,疮口久不收敛,神疲气短,烦渴,舌红苔腐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7——风热血[化]燥证:

风热之邪损伤阴血而化燥,形体失其濡养,以皮肤干燥、瘙痒脱屑,目赤干涩痒痛,咽喉红肿干痛,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7.1——寒凝阳虚证:

阴寒凝滞,损伤阳气,以形寒肢冷,畏寒喜温,神疲,小便清长,大便清冷,局部冷痛,舌淡苔白滑,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阴盛阳虚(衰)证。

5.7.2——寒凝血虚证:

寒邪凝滞,血液亏虚,以面色苍白紫暗,局部冷痛,形寒肢冷,或挛急不舒,头晕眼花,妇女月经量少色暗,舌淡苔白,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8——暑伤津气证:

暑热侵袭,耗气伤津,以身热汗出,口渴多饮,心烦面赤,神疲气短,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干,脉浮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9——邪热伤阴证:

泛指火热、痰热等邪耗损阴津的证候。除有烦热,口渴欲饮,舌红,便于尿黄等阴津亏虚见症外,因病邪不同而又兼有各自的特征。

5.9.1——血热伤阴[阴虚]证:

温热病邪深入血分,耗伤阴液,以身热面红,口舌干燥,耳鸣耳聋,神疲不寐,五心烦热,脉数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9.2——火热[热盛]伤阴证:

火热炽盛,损伤阴液,以发热,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干,苔黄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9.3——热盛伤津[耗液]证:

火热炽盛,损伤津液,以发热,口渴吝饮,皮肤干瘪,眼眶凹陷,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干,苔黄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侯。

5.9.4——热伤营阴证:

热邪深入营血,损伤营阴,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口渴欲饮,斑疹隐隐,便结尿黄,舌绛,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10——痰热阴虚[伤阴]证:

痰热内盛,阴液亏虚,以胸闷咳喘,吐痰黄稠,或痰粘难咯,发热口渴,五心烦热,便结尿黄,舌红苔黄厚,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11——血瘀风燥[盛]证:

瘀血内阻,新血不生,化燥生风,以肌肤甲错,皮肤干涩脱屑、瘙痒,或眩晕,肢体麻木,舌紫暗或有斑点,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12——余毒未清证:

泛指毒邪未尽,以低热不退为主症,并因不同毒邪而症状有别。

5.12.1——热毒伤血证:

火热毒邪壅盛,损伤血液,以壮热口渴,便血尿血,或斑疹显露,或衄血、崩漏,便结尿黄,舌红绛,苔黄,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12.2——热[火]毒伤阴证:

火热毒邪壅盛,耗伤阴液,以壮热口渴,烦燥不宁,面赤唇焦,少汗或无汗,便结尿黄,舌红绛而干,苔黄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12.3——余热未清证:

邪热未能彻底清除,以低热不退,或夜热早凉,心烦口渴,便结尿黄,体瘦疲乏,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12.4——余毒攻窜证:

泛指毒邪未尽,走散流窜,以低热不退为主症,并因毒邪及其攻窜部位的不同而症状有别。

5.12.5——余毒凝滞证:

泛指毒邪未尽,凝滞不散,以低热不退为主症,并因毒邪及其和凝滞部位的不同而症状有别。

5.13——实中挟虚证:

泛指实证中兼挟有某些虚弱的症状。

5.14——邪陷正脱证:

泛指邪毒内陷,而正虚欲脱,以发热口渴,烦躁不宁,甚或神昏,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5.15——内闭外脱证:

泛指实邪内闭,而正虚欲脱,以发热,咳嗽气喘,或腹痛、里急后重,或二便不通,或心胸、脘腹绞痛,面白肢厥,冷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心系证类:

6.1——心气(亏)虚证:

心脏与心神气虚,以心悸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面白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2——心气虚血瘀证:

心气虚弱,运血无力,心脉瘀阻,以心悸气短,胸闷心痛,精神疲倦,面色紫暗,舌淡紫,脉弱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3——心气血两虚证:

气血两虚,心与心神失养,以心悸,神疲头晕,多梦健忘,面白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4——心气阴两虚证:

气阴两虚,心与心神失养,以心悸气短,神疲头晕,失眠多梦,颧红,舌红少苔,脉弱而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5——心阳(亏)虚证:

心阳虚衰,温运失司,以心悸怔仲,心胸憋闷而喘,畏冷肢凉,面色㿠白,或下肢浮肿,唇舌色暗,苔白,脉弱或结代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5.1——心阳暴脱证:

因实邪暴袭、阻滞等,使心阳突然衰败而欲脱,以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心悸怔忡,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神志模糊等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6.5.2——心阳虚脱证:

因病久阳气虚衰,渐致心阳衰败而欲脱,在病重虚衰的基础上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心悸怔忡,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神志模糊等常见症的证候。

6.6——心阳气虚证:

心阳亏虚,心气不足,温运失司,以神疲气短,心悸怔忡,畏冷肢凉,自汗懒言,唇舌暗淡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7——心阳虚血瘀证:

心阳虚衰,运血无力,心脉瘀阻,以心悸,胸闷心痛,畏冷肢凉,面色紫暗,舌淡紫,脉弱而涩或结代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8——心血(亏)虚证:

血液亏虚,心与心神失养,以心悸,头晕,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9——心阴(亏)虚证:

阴液亏虚,心与心神失养,以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头晕健忘,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10——心阴血虚证:

阴虚血亏,心与心神失养,以心悸心烦,面白颧红,头晕健忘,脉细或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11——心阴虚火旺[阳亢]证:

心阴亏虚,虚热内扰,以心悸心烦,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口渴,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12——心阴虚血瘀证:

心阴亏虚,瘀阻心脉,以心悸、心烦、胸闷心痛,或失眠多梦、头痛,舌暗红或有斑点,脉细数涩或结代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13——心阴阳两虚证:

心阳心阴均不足,以心悸怔仲,畏冷肢凉,五心烦热,胸闷,头晕,舌暗红,脉结代或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14——心血瘀阻[滞]证:

血行不畅,瘀血阻滞心脉,以胸闷心悸,心痛如刺,痛引肩背内臂,唇舌紫暗,脉细涩或结代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心脉瘀(痹)阻证。

6.14.1——心气滞血瘀证:

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阻心脉,以心悸,胸闷心痛,胸胁胀满,唇舌紫暗,脉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14.2——心热血瘀证:

热邪内扰,血行不畅,以发热,口渴,心烦面赤,心胸刺痛,悸动不宁,唇舌紫红,脉促或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15——痰阻心脉证:

痰浊阻痹心脉,血行不畅,以胸闷心痛,体胖多痰,身体困重,面色暗,舌淡紫,苔腻或滑,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16——寒滞心脉证:

胸阳不振,寒邪凝滞,心脉痹阻,以恶寒畏冷,心胸闷痛、遇寒痛增、得温痛减,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为常见证的证候。

6.17——心脉气滞证:

心脉气机阻滞,以胸闷,心胸胀痛或窜痛,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气滞心脉证。

6.18——饮停心包证:

饮邪停积心包,阻滞气血运行,以心悸怔仲,心胸满闷,气喘,倚息不能平卧,舌淡紫苔白滑,脉沉伏或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19——心火炽[亢]盛证:

火热炽盛,扰乱心神,以发热口渴,心烦失眠,甚或狂乱,便秘尿黄,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心经积热证。

6.20——心火上炎证:

心经火旺,上炎口舌,以发热口渴,心烦,口舌生疮、赤烂疼痛,面红,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21——心热阴虚证:

心火炽盛,阴液亏虚,以心悸心烦,失眠多梦,潮热,口渴,面赤,舌红苔黄少津,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22——热闭心包[神〕证:

邪热炽盛而神闭,以发热口渴,神志昏迷,或谵语、狂乱,面赤气粗,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热陷(入)心包证。

6.23——热[火]扰心神证:

邪热炽盛,心神被扰,以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甚或谵语,发热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24——热入心营证:

邪热陷入心营,以身热,渴不多饮,心烦不寐,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绛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25——血热扰神证:

血分热盛,扰乱神明,以心悸心烦,躁扰不宁,或有谵语,身热夜甚,渴不多饮,斑疹显露,舌色深绛、少津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26——暑热闭神证:

暑热炽盛,内闭心神,以壮热烦渴,突然昏倒,神志不清,四肢厥逆,呼吸气粗,牙关紧闭,脉沉伏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暑入(闭)心包证。

6.27——痰火[热]扰神[心]证:

火热痰浊交结,闭扰心神,以发热口渴,面赤气粗,便秘尿黄,吐痰色黄,或喉间痰鸣,胸闷心悸,烦躁不寐,甚或发狂,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痰火闭窍证。

6.28——痰迷[蒙][阻][闭]心窍[神]证:

痰浊蒙闭心神,以神识痴呆,朦胧昏昧,或神情抑郁、举止失常,或昏不知人、喉中痰鸣,胸闷痰多,面色晦暗,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29——痰湿蒙闭心窍[神]证:

痰湿之邪蒙闭心神,以神识痴呆,朦胧昏昧,喉中痰鸣,胸闷痰多,头晕,身体困重,面色晦暗,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30——风痰闭神[窍]证:

肝风夹痰浊上犯,蒙闭心神,以素有头晕头痛,突然昏仆,神志昏迷,喉中痰鸣,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31——浊毒闭神[窍]证:

秽浊邪毒蒙闭心神,以感秽浊之邪后,迅速神志昏迷,面色晦暗,肪沉伏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32——气闭神厥证:

因情志刺激,神气郁闭,以突然昏倒,口不能言,或神识不清,或牙关紧闭,或四肢抽搐,脉弦或伏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气郁神闭证。

6.33——心虚神怯证:

心气亏虚,神气怯弱,以心悸心慌,胆怯易惊,失眠多梦,神疲健忘,脉弱或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34——瘀阻脑络[窍]证:

瘀血犯头,阻滞脑络,以头晕,头痛如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或头部外伤后昏不知人,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斑点,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35——囊虫侵脑证:

囊虫蕴积于脑,以头痛固定,或发作性昏倒、口吐涎沫,或四肢抽搐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36——惊恐伤神证:

因卒惊、大恐,损伤神气,以面色苍白或青紫,胸闷心悸,神识痴呆,甚或昏倒,脉伏或结或动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6.37——忧伤神气证:

忧虑过度,损伤神气,以情志抑郁,表情淡漠,失眠多梦,头晕神疲,不欲饮食,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忧郁伤神证。

6.38——心神不宁证:

泛指各种原因导致以心悸心慌,心烦、失眠多梦,胆怯易惊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肺系证类:

7.1——肺气(亏)虚证:

肺气虚弱,以咳嗽无力,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声低,或有自汗,畏风,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2——肺气阴两虚证:

肺气虚弱,阴液亏虚,以干咳无力,气短而喘,声低或音哑,五心烦热,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3——肺阳虚证:

阳气亏虚,肺失温煦,以咳嗽气喘,畏冷肢凉,吐稀白痰,胸闷,苔白滑,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肺虚寒证。

7.4——肺阴(亏)虚证:

肺阴亏虚,虚热内扰,以干咳少痰,或痰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或音哑,潮热颧红,或有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肺虚热证。

7.5——肺卫气虚[不固]证:

肺气虚弱,卫表不固,以恶风自汗,时常感冒,气短乏力,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肺虚表疏证。

7.6——肺虚邪恋证:

肺气虚弱,外邪留恋,以恶风寒,低热不退,咳嗽气短,神疲食少,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7——阴虚肺燥证:

明液亏虚,肺燥失润,以咽干口燥,干咳少痰,喉痒鼻燥,少苔少津,脉浮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肺燥津亏(阴虚)证。

7.8——肺热炽[壅]盛证:

火热炽盛,壅积于肺,以发热口渴,咳嗽,气粗而喘,或有胸痛、咽痛,鼻煽气的,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肺实热证;肺火证;邪热壅肺证。

7.9——肺热阴虚「津伤)证:

肺热炽盛,阴液亏虚,以发热口渴,咳嗽痰少,气喘,便秘尿黄,舌红苔黄少津,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阴虚肺热证。

7.10——肺热移肠证:

肺热炽盛,肠失传导,以发热口渴,咳嗽气喘,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或实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11——风热犯肺证:

风热侵袭肺卫,以发热微恶风寒,身痛或咽痛,咳嗽,气喘,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12——风热闭肺证:

风热外侵,肺气郁闭,以发热恶风,咳嗽,气粗而喘,胸闷胸痛,鼻煽,无汗,舌红,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13——肺经风热证:

风热之邪侵袭肺经(系),以发热恶风,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咳嗽气喘,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14——肺经郁火[热]证:

火热郁结肺经,以发热口渴,咽喉焮红的痛,咳嗽,吐黄痰,鼻气灼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15——肺热血瘀[瘀滞]证:

肺热炽盛,血瘀气滞,以发热口渴,咳嗽,痰中夹血,或咯血色暗红,胸部刺痛,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16——邪郁[侵]肺卫证:

外邪侵袭肺卫,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咳嗽气喘,脉浮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17——暑伤肺络证:

暑热之邪损伤肺络,以发热口渴,咳嗽,咯血色鲜红,舌红苔黄,脉数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18——痰热[火]塞[蕴]肺证:

痰热交结,壅积于肺,以发热口渴,咳嗽气喘,吐痰黄稠,胸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19——痰热闭肺证:

痰热内蕴,阻闭肺气,以发热口渴,胸闷胸痛,咳嗽,气粗而喘,或有哮鸣,鼻煽息灼,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20——痰浊[湿]阻[蕴]肺证:

痰湿蕴结,肺气阻滞,以胸闷,咳嗽气喘,吐白痰量多,苔白滑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21——痰瘀[瘀痰]阻肺证:

瘀血痰浊蕴阻于肺,以咳嗽气喘,胸闷刺痛,吐痰多或痰中夹血,舌淡紫,苔腻,脉弦滑或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22——风寒袭[束]肺证:

风寒侵袭,肺气失宣,以恶寒,无汗,咳嗽,胸闷气喘,吐白痰,苔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23——风寒闭肺证:

风寒外袭,肺气郁闭,以恶寒无汗,胸部紧闷,咳嗽气喘,或有哮鸣,苔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24——寒饮停肺证:

寒饮停聚于肺,肺失肃降,以咳嗽气喘,或哮鸣有声,胸部紧闷,不能平卧,吐稀白痰涎,苔白滑,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饮邪客(犯)肺证;肺寒饮停证。

7.25——肺郁水停证:

肺气郁闭,宣降失常,水饮停聚,以咳嗽,吐清稀痰,胸部满闷,头面浮肿,小便不利,苔白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26——肺热饮停证:

邪热炽盛,水饮停肺,以发热口渴,咳嗽气喘,胸闷胸痛,或有哮鸣,舌红苔黄滑,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热饮阻肺证。

7.27——寒痰阻[停]肺证:

寒痰停聚于肺,以恶寒畏冷,咳嗽气喘,胸闷,吐白痰量多,苔白滑,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28——表寒肺热证:

寒邪外束,肺热内郁,以恶寒发热,口渴,无汗,烦躁,咳嗽气喘,胸闷,苔黄白,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29——燥邪犯[伤]肺证:

秋燥伤津,肺失宣降,以微有寒热,干咳无痰,或痰夹血丝,口渴,舌燥少津,脉浮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30——凉燥袭肺证:

凉燥犯肺,肺失宣降,以恶寒无汗,干咳少痰,苔白少津,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燥寒犯肺证。

7.3l温燥袭[伤]肺证:

燥热之邪侵袭,肺失宣降,以发热,口渴,咳嗽少痰,苔薄黄少津,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32——燥痰结[阻]肺证:

燥痰凝结,停聚于肺,以咳嗽,痰粘成块、难以咯出,胸痛胸闷,苔腻,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33——肺燥郁热证:

郁热内蕴,肺燥津伤,以发热口渴,咳嗽气喘,胸部灼热,痰少而粘,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34——肺燥肠热证:

肺燥津亏,肠热腑实,以发热,口渴,咳嗽气喘,大便秘结,腹胀满痛,舌红苔黄燥,脉沉实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35——肺燥肠闭证:

肺燥津亏,腑气闭塞,以咳嗽,口渴,气喘,便秘不通,腹胀满痛,苔黄燥,脉沉实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36——瘀阻肺络证:

瘀血内停,阻滞肺络,以胸部刺痛,咳嗽,咯血色暗红或成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瘀血停(乘)肺证。

7.37——热[火]毒闭肺证:

火热毒邪炽盛,阻闭肺气,以发热肢厥,口渴,咳嗽,气粗而喘,胸部紧闷,鼻煽气的,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38——麻毒闭肺证:

麻毒内蕴,阻闭肺气,以发热肢厥,咳嗽,胸闷气喘,鼻煽,舌红苔黄,脉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侯。

7.39——虫毒犯[侵]肺证:

虫毒外侵,上袭于肺,以微有寒热,咳嗽,或咯痰带血丝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7.40——气郁伤肺证:

气机郁滞,肺失宣降,以情志抑郁,胸闷咳嗽等为主症的证候。

8、脾系证类:

8.1——脾气(亏)虚证:

气虚脾失健运,以食少,腹胀,大便溏薄,神疲,肢体倦怠,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2——脾[中]气下陷证:

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脱肛、阴挺,或小便混浊,或久泄不止,或崩漏、胎漏,神疲乏力,食少,腹胀,便猜,眩晕,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脾虚气陷证。

8.3——脾气不固证:

脾气虚弱,肠道失固,以久泄不止,甚至滑泄失禁,气短气坠,食少,腹胀,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4——脾气郁结证:

脾失健运,气机郁结,以食少,腹部胀痛,便滔不爽,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5——脾不统[摄]血证:

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或紫癜,或妇女月经淋漓、量多、先期、崩漏,食少,腹胀,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6——脾阳(亏)虚证:

脾阳虚衰,失于温运,以腹胀食少,腹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大便稀溏,或下肢水肿,或妇女带下量多,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脾阳虚衰证;脾虚寒证。

8.7——脾阴(亏)虚证:

阴液亏虚,脾失健运,以食欲不振,腹胀便结,体瘦倦怠,涎少唇干,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8——脾虚营亏证:

脾失健运,营气亏虚,以食少腹胀,大便稀清,形体消瘦,疲倦乏力,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9——脾虚血亏证:

脾气虚弱,生血不足,以食少,腹胀,便溏,头晕,疲乏,妇女闭经、月经后期、量少,面白,舌淡,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10——脾虚血燥证:

脾气虚弱,血亏失儒,以食少,腹胀,大便干结,头晕,面白,舌淡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1l脾[气]虚动风证:

脾气虚衰,虚风内动,以食少,腹胀,便溏,疲倦乏力,手足蠕动、瘛疭或抽搐,面白、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12——脾阳虚动风证:

脾阳虚衰,虚风内动,以食少,腹胀,便溏,畏冷肢凉,手足蠕动、瘛疭或抽搐,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13——脾虚气滞证:

脾气虚弱,气机阻滞,以食少,腹胀痛,便溏不爽,肠鸣矢气,神疲乏力,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14——脾[气]虚水泛[停][湿]证:

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液内停,以食少,腹胀,便溏,面浮肢肿,或有腹水,神疲乏力,面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濡或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15——脾阳虚水泛「停〕证:

脾阳虚衰,温运失职,水液内停,以食少,腹胀,便溏,畏冷肢凉,面浮肢肿,或有腹水,面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濡或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16——脾虚湿困[蕴][盛][泛]证:

脾气虚弱,湿浊内停,以食少,腹胀,便猜,身体困重,或有微肿,舌淡胖,苔白润或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脾虚夹湿证。

8.17——脾虚湿热证:

脾气虚弱,湿热内蕴,以食少,腹胀,便清不爽,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胖,苔黄滑,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18——脾虚痰湿证:

脾气虚弱,痰湿内蕴,以食少,腹胀,便演,体胖困重,疲乏嗜睡,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19——脾虚食积[夹食]证:

脾失健运,食积胃肠,以平素食少腹胀,经常腹泻,饮食稍有不慎则脘腹胀痛,暖腐吐酸,腹泻不爽,大便腐臭,舌淡苔腻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20——脾虚虫积证:

脾气虚弱,虫积肠道,以食少、腹胀,便溏,体瘦疲乏,腹部胀大,按之有条索状包块,或腹痛,大便排虫,舌淡苔白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21——湿热蕴[困]脾证:

湿热内蕴,脾失健运,以腹胀,呕恶纳呆,肢体困重,便溏不爽,或面目发黄,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渴不多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脾经湿热证。

8.22——痰热蕴脾证:

痰热互结,蕴结于脾,以腹胀纳呆,便溏不爽,身体困重,发热,口腻,头重头晕,吐黄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23——脾经风热证:

风热之邪侵袭脾经,以发热微恶风寒,口腔或口唇赤烂疼痛,或便泻夹有泡沫,口微渴,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24——脾经热毒证:

火热毒邪蕴结脾经,以发热口渴,口腔或口唇赤烂疼痛,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25——寒湿困[蕴]脾证:

寒湿内盛,困阻脾阳,以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身自发黄而晦暗,或白带量多,体胖,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湿困脾阳证;太阴寒湿证;寒湿中阻证。

8.26——思伤脾气证:

思虑太过,脾气郁滞,以神情呆滞,不思饮食,胸胁脘腹作胀,喜叹息,大便不爽,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思虑伤脾证。

8.27——胃气(亏)虚证:

胃气虚弱,纳运失司,以胃脘痞闷、隐痛、喜按,食欲不振,或得食痛缓,疲乏,舌淡嫩,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28——胃气阴两虚(亏)证:

胃气虚弱.,胃阴亏虚,以胃脘痞闷、嘈杂、隐痛、喜按,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口微渴,便结,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29——胃气虚血瘀证:

胃气虚弱,瘀血阻滞于胃,以胃脘痞闷、刺痛、拒按,食欲不振,疲乏,舌淡或有斑点,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30——胃气上逆证:

因寒热等刺激,使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以呕吐或呕逆、嗳气等为主症的证候。

8.30.1——胃热[火]气逆证:

因火热之邪或辛辣之品等刺激,使胃失和降而上逆,以呕吐或顺逆、暖气,胃脘灼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证的证候。

8.30.2——胃寒气逆证:

因寒冷等刺激,使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以呕吐或呕逆、嗳气,胃脘冷痛,苔白,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30.3——胃滞气逆证:

因情志等刺激,使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以呕吐或呃逆、嗳气,情绪抑郁,喜叹息,脘腹痞胀,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3l胃阳(亏)虚证:

阳气虚衰,胃失温煦,以胃痛绵绵、喜湿喜按,食少脘痞,畏冷肢凉,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胃虚寒证。

8.3l.1——胃阳虚气滞证:

阳气虚衰,气机阻滞,胃失湿煦和降,以胃脘痞胀,冷痛喜温,呕逆暖气,食少,便溏不爽,畏冷肢凉,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3l.2——胃阳虚血瘀证:

阳气虚衰,瘀血阻滞于胃,以胃脘刺痛、拒按,食少脘痞,畏冷肢凉,舌淡紫或有斑点,苔白,脉沉迟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32——胃气滞血瘀证:

气机不畅,瘀血阻滞于胃,以胃脘胀痛,刺痛拒按,呕恶顺逆,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脉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33——胃阴(亏)虚证:

阴液亏虚,胃失濡润、和降,以口燥咽干,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痞胀,或胃脘隐隐灼痛,或干呕呃逆,便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胃虚热证。

8.34——胃阴虚气滞证:

胃阴亏虚,气机阻滞,以口燥咽干,饥不欲食,胃脘嘈杂、痞闷、胀痛,或干呕顺逆,便结,舌红少津,脉弦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35——胃阴虚血瘀证:

胃阴亏虚,瘀血阻滞于胃,以口燥咽干,饥不欲食,胃脘嘈杂、刺痛,便结,舌暗红或有斑点,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36——胃火[热](炽盛)证:

火热炽盛,壅滞于胃,以胃脘灼痛、喜冷,发热口渴,或口臭、牙龈肿痛、齿咽,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胃实热证。

8.37——胃热气滞证:

胃热炽盛,气机阻滞,以胃脘痞满、胀痛或灼痛、拒按,嗳气,口臭,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38——胃热津伤(亏)证:

胃热炽盛,津液亏损,以胃脘灼痛,口渴欲饮,或消谷善饥,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39——胃热阴虚证:

胃热炽盛,阴液亏损,以胃脘灼痛,口渴,五心烦热,便结,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40——胃燥津伤(亏)证:

津液耗损,胃失濡润,以胃脘嘈杂、痞闷,饥不欲食,口渴,便结,舌干少津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4l寒邪犯胃证:

寒邪侵袭胃院,胃失和降,以胃脘冷痛、痛势急剧、喜温,呕吐清水,恶寒肢冷,苔白,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寒滞胃腔证;胃实寒证;胃寒证。

8.42——寒饮停胃证:

寒性水饮停积于胃,以胃脘痞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稀涎,苔白滑,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胃寒饮停证;痰饮停胃证。

8.43——瘀阻胃络证:

瘀血阻滞胃络,以胃脘部刺痛、拒按,或胃脘部触及包块,或呕血色暗成块,舌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胃脘瘀血证。

8.44——寒滞肠道证:

寒邪侵袭肠道,传化失常,以腹部冷痛、痛势急剧、喜温,腹泻清稀,恶寒肢冷,苔白,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45——肠道[大肠]湿热证:

湿热内蕴,阻滞肠道,以腹胀腹痛,暴注下泻,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腹泻不爽、粪质粘稠腥臭,肛门灼热,身热口渴,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46——肠道实热证:

肠道热盛,腑气不通,以发热口渴,大便秘结,腹胀硬满作痛,舌红苔黄少津,脉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46.1——小肠实热证:

心火炽盛,下移膀眯,以发热口渴,心烦失眠,小便短黄、灼热、涩痛,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心移热膀胱证。

8.46.2——肠热阴虚证:

热侵肠道,阴津亏虚,传化失常,以烦热口渴,面赤潮红,大便干结难下,唇舌、皮肤干燥,小便短黄,苔少而干,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46.3——肠热气滞证:

热侵肠道,气机阻滞,传导失常,以发热口渴,腹胀便结,或腹泻不爽,矢气频作,肛门坠胀,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47——大肠[肠道]热结[实热]证:

里热炽盛,腑气不通,以发热口渴,大便秘结,腹胀硬满、疼痛拒按,舌红苔黄少津,脉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肠热腑实证;热结肠燥证。

8.48——热毒蕴肠证:

毒邪蕴结肠道,以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或便脓血腥臭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49——肠道[燥]津亏证:

津液亏损,肠失濡润,以大便干燥如羊屎,多日不便,腹胀作痛,少腹触及包块,口渴,舌干少津,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大肠津(液)亏证。

8.50——血虚肠燥[结]证:

血液亏虚,肠失濡润,以大便干结、艰涩难下,多日一便,或有便血,面白,舌淡,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51——阴虚肠燥证:

阴液亏虚,肠失濡润,以大便干结、艰涩难下,多日一便,状如羊屎,日鼻、咽喉、皮肤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肠燥阴虚证。

8.52——血热肠燥证:

血分热盛,耗伤阴液,肠道失濡,以发热口渴,大便干燥、秘结,甚或便血,舌红绛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53——湿阻[滞][蕴]肠道证:

湿邪蕴阻肠道,传化失常,以腹胀隐痛,大便濡泻,便质粘垢而腥臭,苔白滑,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54——肠道寒湿证:

寒湿之邪蕴阻肠道,以腹胀冷痛、喜温,腹泻便质清稀,畏冷肢凉,苔白滑,脉弦紧或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55——肠道[小肠]气滞证:

肠道气机阻滞,以腹部胀痛或窜痛,腹胀,肠鸣矢气、得之觉舒,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56——虫积肠道[小肠]证:

蛔虫等寄生肠道,耗吸营养,阻滞气机,以腹部阵痛,痛时有块,贪食而瘦,或大便排虫,或鼻痒、睡

虫骱齿,或唇内有粟粒样小白点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57——蛔结肠闭证:

蛔虫搏结,阻闭肠道,以腹痛阵发,腹部触及条索状包块,腹胀,大便秘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虫积(阻)肠闭证。

8.58——虫扰魄门证:

饶虫侵扰肛门,以肛门瘙痒,发现米粒样虫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59——风伤肠络证:

风邪伤及肠道络脉,以大便下血,大便中夹泡沫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肠风络伤证。

8.60——肛门热毒证:

热毒蕴聚肛门,以肛门红肿灼热疼痛,甚至化脓、溃烂、流脓血,或直肠翻出、紫暗糜烂,舌暗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61——肛门湿热证:

湿热之邪蕴结肛门,以肛门起丘疹、瘙痒、湿烂,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为常见证的证候。

8.62——气血瘀滞肛门证:

肛门处气血瘀滞,以肛门发生痔核、肿块,或肿胀、紫暗,疼痛,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63——脾胃气虚证:

脾胃气虚,中焦失运,以食欲不振,脘腹痞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神疲,肢体倦怠,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64——脾胃[中焦]阴虚[虚热]证:

阴液亏虚,脾胃失润,以口燥咽干,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或腹胀隐痛,或干呕呃逆,体瘦,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65——脾胃[中焦]阳虚[虚寒]证:

脾胃阳气虚衰,失于温运,以腹胀食少,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66——脾胃[中焦]阳虚[虚寒]气滞证:

脾胃阳气虚衰,气机阻滞,以食少,脘腹痞胀冷痛、喜温,嗳气肠鸣,畏冷肢凉,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脉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67——脾胃气阴两(亏)虚证:

脾胃气虚,阴液亏损,以胃脘及腹部痞闷、隐痛,饥不欲食,或干呕腑逆,口微渴,便结,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68——脾胃[中焦]实热[积热][热盛]证:

火热炽盛,塞滞脾胃,以胃脘灼痛、喜冷,发热口渴,腹胀作痛,便秘,或口臭、口腔赤烂疼痛、牙龈肿痛、齿衄,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69——脾胃[中焦]湿热证:

湿热内蕴,脾胃失运,以脘腹痞胀,呕恶纳呆,肢体困重,便溏不爽,或面目发黄,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渴不多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湿热中阻证。

8.70——湿困脾胃证:

湿浊内盛,困阻中焦,以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身目发黄而晦暗,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71——胃热脾虚证:

胃有郁热,脾气虚弱,以烦热口渴,食欲不振,胃脘嘈杂、灼痛,腹胀,便溏或结,消瘦疲乏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72——脾胃[中焦]不和[气滞]证:

气机阻滞,脾胃失健,以脘腹痞胀,胃脘嘈杂,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便溏不爽,嗳气肠鸣,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73——胃肠湿热证:

湿热内蕴,阻滞胃肠,以脘腹痞胀,呕恶纳呆,便溏不爽,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呕吐、腹泻如注,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74——胃肠实[积]热证:

火热炽盛,壅滞胃肠,以胃脘灼痛、喜冷,发热,口渴,口臭,腹胀作痛,大便秘结、腐臭,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75——食滞[积]胃肠证:

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痞胀疼痛,厌食,嗳腐吞酸,或呕吐馊食,肠鸣矢气,泻下不爽,便臭如败卵,苔厚腻,脉滑或沉实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76——食滞胃热证:

食滞胃肠,胃热壅盛,以胃脘痞胀、灼痛,嗳腐吞酸,或呕酸馊苦水,腹泻不爽,便质腐臭如败卵,舌红苔厚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77——胃肠气滞证:

胃肠气机阻滞,以胃脘或腹部痞胀、胀痛或窜痛,得嗳气、肠鸣、矢气而觉舒,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气滞胃肠证。

8.78——瘀滞胃肠证:

瘀血阻滞胃肠,以胃脘、腹部刺痛、拒按,或触及包块,或呕血、便血色暗成块,舌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肠胃瘀滞(血瘀)证。

8.79——寒滞胃肠证:

寒邪侵袭胃肠,阻滞气机,以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急剧、喜温,呕吐,腹泻清稀,恶寒肢冷,苔白,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80——痰湿[浊][饮]中阻证:

痰湿内蕴,阻滞胃肠,以口腻纳呆,恶心欲呕,脘腹痞胀,胃肠水声漉漉,大便清稀,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8.81——肠道瘀滞证:

肠道瘀血内阻,气机郁滞,以腹部刺痛,胀满肠鸣,大便不爽,便血或色黑,脉涩或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肝系证类:

9.1——肝阴(亏)虚证:

阴液亏虚,肝失濡润,以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颧红,或胁肋灼痛,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肝虚热证。

9.2——肝血(亏)虚证:

血液亏虚,肝失濡养,以头晕眼花,视力减退,或夜盲,或肢体麻木,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经闭,面、脸、爪甲、舌色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3——肝气(亏)虚证:

气虚肝失疏泄,以两胁胀闷,情绪低沉,疲乏气短,头晕眼花,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4——肝阳(亏)虚证:

阳气虚弱,肝失条达,以两胁胀闷,畏冷肢凉,头晕眼花,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肝虚寒证。

9.5——肝阳上亢[上扰][亢盛]证:

肝阳亢扰于上,以眩晕耳呜,头目胀痛,头重脚轻,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苦,舌红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6——肝[风]阳暴亢证:

肝阳亢盛,迫扰于上,以阵发头胀剧痛,面红目赤,急躁暴怒,眩晕欲仆,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血压骤高,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7——肝阴虚阳亢证:

阴液亏虚,肝阳偏亢,以头晕眼花,耳鸣腰痛,肢体麻木,五心烦热,颧红,性急易怒,口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阴虚肝旺证。

9.8——肝郁(气滞)证:

肝失疏滞,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喜叹息,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妇女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肝气郁结(滞)证。

9.9——肝郁血虚证:

血液亏虚,肝气郁滞,以头晕眼花,两胁作胀,情志抑郁,多梦健忘,面白,舌淡紫,脉弦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血虚肝郁证。

9.10——肝郁血瘀证:

肝气郁结,血瘀于肝,以两胁胀痛或刺痛,或胁下、少腹有肿块,情志抑郁,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肝血瘀滞证;肝瘀气滞证。

9.11——肝郁阴虚证:

肝气郁结,肝阴亏虚,以两胁胀痛或灼痛,五心烦热,头晕眼花,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舌暗红少苔,脉弦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阴虚肝郁证。

9.12——肝瘀化热证:

肝经血瘀,淤久化热,以两胁灼热、刺痛,或胁下有痞块、拒按,口干口苦,舌紫暗或有斑点,苔黄,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13——肝(血)瘀(阻)证:

瘀血阻滞肝络,以胁肋固定刺痛、拒按,或胁下包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肝经血瘀证;瘀滞肝络证。

9.14——肝虚血瘀证:

血行瘀滞,肝血亏虚,以两胁隐痛,偶有刺痛,头晕眼花,妇女经闭,面白,舌淡紫,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血虚肝瘀证;肝瘀血虚证。

9.15——肝阴虚血瘀证:

阴液亏虚,肝经血瘀,以五心烦热,两颧暗红,胁肋灼热、刺痛,口于,便结,舌紫暗或有斑点,苔少,脉细数涩等为常见症的证侯。

9.16——肝气虚血瘀证:

肝气虚弱,血行瘀滞,以两胁作胀,偶有刺痛,或胁下有痞块,胸闷喜叹息,舌淡紫,脉弱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17——肝[气]郁化火证:

肝气郁滞,郁热内蕴,以两胁胀痛、灼热,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肝经郁热证。

9.18——肝郁血热证:

肝气郁滞,血热内扰,以两胁胀痛、灼热,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口于,舌绛少苔,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19——肝郁痰火[热]证:

肝气郁滞,痰热内蕴,以两胁胀痛、灼热,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眩晕头痛,吐黄痰,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痰热郁肝证。

9.20——肝瘀痰结[阻]证:

瘀痰蕴结于肝,以胁下痞块,胀痛或刺痛、拒按,舌紫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21——肝火炽「旺兀亢」盛证:

火热炽盛,内扰于肝,以胁肋的痛,口苦口干,或呕吐苦水,急躁易怒,失眠多梦,面红目赤,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22——肝火上炎证:

肝火炽盛而上炎,以发热口渴,烦躁失眠,头痛,或目赤肿痛,或耳暴鸣暴聋,或吐血、衄血,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23——肝经火旺[盛]证:

火热炽盛,壅滞肝经,以胁肋灼热,或头面烘热,或目赤灼痛,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24——肝经风热证:

风热侵袭肝经,以发热微恶风寒,巅顶头痛,或目赤肿痛,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25——肝经湿热证:

湿热蕴聚肝经,以胁肋胀痛,或阴部潮湿、瘙痒,阴器肿胀疼痛,或耳胀痛流脓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26——肝郁[滞]湿热证:

湿热内蕴,肝气郁滞,以两胁胀痛,胁下痞块,或身目发黄,口渴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27——热毒淤[瘀]肝证:

火热毒邪,淤滞于肝,以胁胀的痛,或胁下有肿块,壮热,口渴,身目深黄,甚或神昏,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28——肝热气滞证:

邪热内蕴,肝气郁滞,以两胁胀痛、灼热,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29——肝热血瘀证:

邪热内蕴,肝血瘀滞,以两胁刺痛、灼热,口苦口千,舌睹红苔黄,脉涩而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30——肝热阴虚证:

邪热内蕴,肝阴亏虚,以两胁隐痛、灼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31——寒滞肝脉[经]证:

寒邪侵袭,凝滞肝经,以少腹冷痛,或阴器收引疼痛,或巅顶疼痛,遇寒痛增,得温痛缓,恶寒肢冷,呕吐清涎,苔白,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肝经实寒证;肝寒证。

9.32——肝风内动证:

泛指因风阳、火热、阴血亏虚等所致,以四肢抽搐、眩晕、震颤等为主症的证候。

9.32.1——肝阳化风证:

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以眩晕欲仆,头胀头痛,肢体麻木,耳鸣,急躁易怒,面赤,舌红,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32.2——肝热动风证:

邪热炽盛,热极动风,以高热口渴,神昏谓语,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热动肝风证。

9.32.3——肝阴虚动风证:

肝阴亏损,虚风内动,以肢体抽搐或震颤,手足蠕动,潮热颧红,五心烦热,体瘦,口干,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32.4——肝血虚动风证:

肝血亏虚,虚风内动,以肢体震颤、麻木、瘙痒、拘急,头晕眼花,面白,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33——胆气(亏)虚证:

胆气亏虚,心神不宁,以胆怯易惊,恐惧,神志不宁,闷闷不乐,悲伤欲哭,失眠多梦,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胆虚气怯证。

9.34——胆郁痰扰证。

痰浊内扰,胆郁失宣,以烦躁不宁,胆怯易惊,失眠多梦,胸胁胀闷,善太息,眩晕,恶心欲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35——胆热痰扰证:

痰热内扰,胆失疏泄,以烦躁不宁,胆怯易惊,失眠多梦,胸胁胀闷,眩晕,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胆经痰火证。

9.36——虫扰胆膈[腑]证:

蛔虫内扰,上窜胆膈,以阵发性上腹部钻顶样剧痛,痛发时面白肢厥,呕吐苦水或吐蛔,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37——肝胆湿热证:

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常,以身目发黄,发热,口苦,胁肋胀痛,或胁下有痞块,纳呆呕恶,厌油腻,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38——肝胆火旺[郁热][实热][火热]证:

火热炽盛,内扰肝胆,以胁肋灼热、胀痛,急躁多怒,口干口苦,头目胀痛,失眠多梦,耳暴鸣暴聋,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39——胆经郁热证:

火热内扰,胆气不宁,以烦躁易怒,胁胀口苦,或耳胀、耳痛、耳鸣,或半边头痛,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胆火(热)证。

9.40——肝胆湿热气滞证:

湿热内蕴,肝胆气滞,以胁肋胀痛,或胁下有痞块,身目发黄,发热,口苦,纳呆呕恶,庆油腻,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41——肝胆湿热瘀滞证:

湿热内蕴,肝胆气滞血瘀,以胁肋胀痛或刺痛,或胁下有痞块、拒按,身目发黄,发热,口苦,纳呆呕恶,厌油腻,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涩而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42——肝胆瘀滞证:

肝胆气滞血瘀,以胁肋胀掩或刺痛、固定不移,或胁下有肿块、拒按,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9.43——肝胆气滞证:

肝胆气机郁滞,以胁肋、乳房、少腹胀痛,善太息,情绪抑郁,口苦,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肾系证类:

10.1——肾气(亏)虚证:

肾气虚弱,以耳鸣,腰酸,性欲衰减,头晕健忘,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2——肾气[虚]不固证:

肾气亏虚,固摄无权,以小便频数而清,余溺不尽,遗尿,小便失禁,或大便失禁,男子遗精,早泄,女子月经淋漓,或胎动易滑,耳鸣,腰膝酸软,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3——肾虚水泛[停]证:

肾之精气或阳气亏虚,气化无权,水液泛溢,以水肿下肢为甚,尿少,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白滑,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3.1——肾气虚水泛[停]证:

肾气亏虚,气化无权,水液泛溢,以水肿下肢为甚,尿少,腰膝酸软,舌淡胖,苔白滑,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3.2——肾阳虚水泛[停]证:

肾阳虚衰,气化无权,水液泛滥,以畏冷肢凉,水肿腰以下为甚,腹胀,腰酸冷,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4——肾阳虚证:

肾阳亏虚,机体失却湿煦,以畏寒肢冷,腰膝以下尤甚,面色㿠白或黧黑,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元阳亏虚(虚衰)证;命门火衰证。

10.5——肾阴虚(热)证:

肾阴亏损,虚热内扰,以腰膝酸软而痛,男子遗精,女子经少或经闭,齿松发脱,眩晕耳鸣,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真(元)阴亏虚证;肾水亏虚证。

10.6——肾阴虚火旺[内热]证:

肾阴亏虚,虚热内扰,以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梦遗,性欲旺盛,腰痛,耳鸣,尿黄,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相火偏旺证。

10.7——肾精[气]亏虚证:

肾精亏损,以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殖机能减退,早衰,耳鸣,发脱,牙齿松动,健忘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8——肾虚髓亏证:

肾精亏虚,精髓不足,以生长发育迟缓,或骨折久不愈合,或腰酸骨痿,头晕耳鸣,健忘痴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9——肾阴阳两虚证:

肾的阴阳俱虚,以畏冷肢凉,五心烦热,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遗精早泄,尺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10——肾虚[经]寒湿证:

肾经阳气亏虚,寒湿浸著,以腰膝沉重冷痛,活动受限,畏冷肢凉,苔白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10.1——肾虚寒凝证:

肾阳亏虚,寒邪凝滞,以畏冷肢凉,下肢尤甚,腰膝冷痛,小便清长,夜尿多,苔白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阳虚肾寒证。

10.10.2——肾虚寒痰证:

肾阳亏虚,寒痰凝滞,以畏冷肢凉,腰膝冷痛,或于深处触及柔韧肿块、不红不痛,或溃后流脓气腥,苔白腻,脉沉迟或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10.3——肾虚血瘀证:

肾虚而瘀血阻滞于肾,以腰膝酸软,腰脊刺痛、拒按,耳鸣,舌淡紫,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11——湿热蕴肾证:

湿热之邪壅滞于肾,以腰部灼热胀痛,小便涩痛,血尿,或排脓尿,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肾经湿热证。

10.12——脓毒蕴肾证:

脓毒蕴积于肾,以腰部胀痛,排脓尿,小便涩痛,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肾经脓毒证。

10.13——膀胱湿热证:

湿热侵袭,蕴结膀胱,以小便频数、急迫、灼热、涩痛,或混浊,或有脓血、砂石,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13.1——膀胱湿热气滞证:

湿热蕴结膀胱,气机阻滞,以小便频急、灼涩、疼痛,小腹胀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13.2——膀胱湿热血瘀证:

湿热蕴结膀胱,瘀血阻滞,以小便频急、灼涩、疼痛,血尿,小腹刺痛,舌红有斑点,苔黄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14——膀胱蕴[实][积][蓄]热证:

邪热蕴积膀胱,以小腹胀,小便灼热疼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热积膀胱证。

10.15——膀胱蓄水证:

膀胱气化失司,水蓄膀胱,以小腹膨大、胀急作痛,小便不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16——膀胱蓄血证:

小腹受损,或邪热内侵,血蓄膀胱,以小腹作胀、刺痛,小便不畅、疼痛,舌紫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17——膀胱虚寒证:

肾阳亏虚,膀胱气化失司,以畏冷肢凉,小腹冷痛,小便失禁或不利,或夜尿多、尿清长,苔白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18——寒凝[滞]胞宫证:

寒邪凝滞胞宫,以小腹冷痛,或痛经,喜温,或月经后期、色紫暗,或带下清稀色白,苔白,脉沉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胞宫寒滞证。

10.19——痰凝[阻]胞宫证:

痰湿阻滞胞宫,以带下色白量多,或闭经,或不孕,肥胖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滑或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痰湿凝结胞宫证。

10.20——瘀阻胞宫证:

瘀血阻滞胞宫,以小腹固定刺痛、拒按,或有肿块,或月经后期、量少,色紫暗、夹块,或闭经、崩漏,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瘀滞胞脉证。

10.21——胞宫虚寒[阳虚]证:

阳气亏虚,胞宫失却温煦,以畏冷肢凉,小腹隐痛、喜温喜按,月经色淡、质稀,或带下清稀,或不孕,或流产,面色白,舌淡苔白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22——胞宫湿热证:

湿热侵袭,蕴结胞宫,以带下量多、色黄、粘稠秽臭,阴部瘙痒、糜烂,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湿热蕴胞证。

10.23——胞宫血[积]热证:

热邪蕴积胞宫,以小腹灼热、疼痛,月经提前、量多、色鲜红,或带下黄稠气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24——冲任失[不]调证:

泛指冲任二脉功能失调,以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25——冲任不固证:

冲任二脉不能固摄,以月经淋漓不尽,甚或崩漏,或滑胎小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26——冲任瘀阻证:

瘀血阻滞冲任二脉,以少腹刺痛或胀痛、拒按,月经夹块或闭经,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瘀阻(滞)冲任证。

10.27——热入血室证:

邪热侵及血室,以少腹灼热疼痛、拒按,月经量多或经闭,发热口渴,烦躁如狂,舌红绛,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28——湿热阻滞精室证:

湿热侵袭,蕴结于精室,以会阴部灼热胀痛,遗精,或精中夹脓液,阴部瘙痒、糜烂,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0.29——痰湿阻滞[凝结]精室证:

痰湿之邪阻滞精室,以精稀,阳痿,性欲低下,肥胖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滑或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痰阻精室证。

10.30——瘀(血)阻(滞)精室证:

瘀血阻滞精室,以会阴部固定刺痛、拒按,或有肿块,或精少,或阳痿,或射精刺痛,或为血精,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精室瘀阻证。

10.3l瘀浊阻滞精室证:

瘀血痰浊等邪阻滞精室,以会阴部肿胀、刺痛、拒按,小便不畅甚至尿闭,或便后有脓血、白浊脂液经前阴流出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精室瘀浊证。

10.32——惊恐伤肾证:

大惊大恐损伤肾气,以惊慌不定,阳痿,滑精,或二便失禁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恐伤肾气证。

11、脏腑兼证类:

11.1——心肾阴虚[虚热]证:

心与肾的阴液亏虚,以心悸心烦,失眠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2——心肾不交证:

心与肾的阴液亏损,阳气偏亢,以心悸,心烦失眠,耳鸣,头晕,腰膝酸软,梦遗,便结尿黄,古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心肾阴虚阳亢(火旺)证。

11.3——心肾阳虚[虚寒]证:

心与肾的阳气亏虚,失却温运,以畏冷肢凉,心悸怔忡,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腰膝酸冷,舌淡紫,苔白滑,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4——水气凌心证:

心与肾的阳气亏虚,水液泛滥,以畏冷肢凉,肢体浮肿,下肢尤甚,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咳嗽吐稀白痰,舌淡胖,苔白滑,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肾水凌心证;心肾阳虚水泛证。

11.5——心肾气虚证:

心肾两脏气虚,以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夜尿多,小便不尽,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6——心肾气阴两虚证:

心与肾的气阴亏虚,以心悸,心烦失眠,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头晕健忘,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7——心肾阴阳两虚[亏虚]证:

心与肾的阴液、阳气均虚,以畏冷肢凉,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腰酸,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8——心肺气虚证:

心肺两脏气虚,以心悸咳嗽,气短而喘,胸闷,神疲乏力,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9——心肺阴虚证:

心与肺的阴液亏虚,以心悸咳嗽,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10——心肺气阴两虚证:

心与肺的气阴亏虚,以心悸咳嗽,气短而喘,五心烦热,自汗或盗汗,神疲乏力,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11——心肺阴虚血瘀证:

心与肺的阴液亏虚,瘀血内阻,以心悸咳嗽,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胸部刺痛,或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数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12——心肺阳虚证:

心与肺的阳气亏虚,以心悸咳嗽,畏冷肢凉,胸闷,吐稀白痰,舌淡紫,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13——心肺热盛[实热][火旺]证:

火热炽盛,内扰心肺,以咳嗽气喘,吐痰黄稠,心烦失眠,甚则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热炽心肺证。

11.14——心肾火热证:

火热炽盛,内扰心肾,以发热口渴,心烦失眠,甚或神昏谵语,尿黄灼热,腰痛,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15——心脾两虚证:

泛指心脾阳气、阴血亏虚,以心悸,神疲,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16——心脾气虚证:

心脾两脏气虚,以心悸,神疲,头晕,健忘,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17——心脾阳虚[虚寒]证:

心脾阳气亏虚,失却温运,以畏冷肢凉,心悸,神疲,食少,腹胀,便溏,舌淡紫,苔白滑,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18——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血与脾气亏虚,以心悸,神疲,头晕,健忘,食少,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l.19——心脾积(实)热证:

邪热壅滞心脾,以发热口渴,口舌生疮、溃烂、疼痛,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20——心肝火旺[实热][热盛]证:

邪热炽盛,心肝火旺,以发热口渴,烦躁易怒,面红目赤,胁痛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21——心肝血瘀证:

瘀血阻滞心肝,以胸胁或头部刺痛,心悸,或闭经,舌紫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22——心肝血虚证:

血液亏虚,心肝失养,以心悸心慌,多梦健忘,头晕眼花,两胁隐痛,妇女月经量少,面、舌、爪甲色淡白,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23——心肝阴虚证:

心肝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心悸失眠,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头晕眼花,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24——心肝血虚挟瘀证:

血虚挟瘀,心肝失养,以心悸心慌,多梦健忘,头晕眼花,两胁隐痛,或胸胁刺痛,妇女经少或经闭,舌淡或有斑点,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25——心肝气血两虚[亏虚]证:

气血亏虚,心肝失养,以心悸心慌,多梦健忘,头晕眼花,视物模糊,两胁隐痛,妇女月经量少,面、舌、爪甲色淡白,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26——心肝气虚血瘀证:

心肝两脏气虚,瘀血内阻,以心悸神疲,多梦健忘,头晕眼花,胸胁或头部刺痛,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27——心胆气虚(不宁)证:

心气亏虚,胆气不宁,以心悸失眠,胆怯易惊,头晕胸闷,舌淡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心虚胆怯证。

11.28——肝肾(精血)亏虚[损]证:

泛指肝肾精血阴液亏虚,以头晕眼花,耳鸣,两胁隐痛,腰膝酸软,月经量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29——肝肾阴虚[虚火]证:

肝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眩晕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胁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30——肝肾阴虚阳亢[虚阳偏亢]证:

肝肾阴液亏虚,虚阳偏亢,以眩晕耳鸣,急躁易怒,头重脚轻,腰膝酸痛,多梦遗精,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水不涵木证;肾虚肝旺(亢)证。

11.3l肝脾两虚证:

泛指肝脾两脏虚证,以胁胀隐痛,头晕眼花,食少,腹胀,便溏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32——肝脾气血两虚证:

肝脾气血均亏虚,以头晕眼花,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月经量少,食少,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33——肝脾气阴两虚证:

肝脾两脏气阴亏虚,以头晕眼花,胁胀隐痛,气短乏力,食少腹胀,五心烦热,自汗或盗汗,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34——肝郁[滞]脾虚证: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胁胀作痛,腹胀食少,情绪抑郁,便溏不爽,或腹痛欲便、泻后痛减,脉弦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肝脾不调证。

11.35——肝旺脾虚证:

肝郁横逆,脾虚失运,以胁胀胁痛,情绪抑郁,纳呆食少,腹胀欲泻,大便稀溏,脉弦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肝木侮土证;脾虚肝旺证。

11.36——肝脾[中焦]湿热证:

湿热中阻,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胁胀,腹胀,恶心厌油,或见黄疸,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ll.37——肝脾气滞证:

肝脾气机阻滞,以胁胀胁痛,腹胀肠鸣,便泻不爽,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38——肝脾血瘀[瘀滞]证:

瘀血阻滞肝脾,以胁下肿块,或刺痛拒按,舌暗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39——肝热脾虚证:

肝经热盛,脾气亏虚,以胁肋灼热胀痛,头晕急躁,口苦口干,腹胀,食少,便溏,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40——肝胃不和[调]证:

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以胃脘、胁肋胀满疼痛,嗳气、呃逆、吞酸,情绪抑郁,不欲食,苔薄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肝气犯胃证。

11.41——肝胃热盛[积热]证:

邪热炽盛,肝胃火旺,以发热口渴,急躁易怒,胁痛口苦,胃脘灼痛,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42——肝火犯胃证:

肝火炽盛,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以胁肋、胃脘灼热作痛,口苦口干,呕吐苦水,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43——肝胃气滞证:

肝胃气机阻滞,以胁肋、胃脘胀痛或窜痛,嗳气呃逆,吞酸吐苦,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44——肝胃气滞血瘀证:

瘀血内阻,肝胃气滞,以胁肋、脘腹刺痛及胀痛,或干上腹或胁下触及肿块、拒按,嗳气,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肝胃瘀滞证。

11.45——肝胃气虚血瘀证:

肝胃气虚,瘀血阻滞,以神疲乏力,食少,胁肋、脘腹刺痛,或触及肿块,舌淡紫或有斑点,脉涩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46——肝胃气滞阴虚[阴虚气滞]证:

肝胃阴液亏虚,气机阻滞,以胁肋、脘腹胀痛或窜痛,口苦口干,潮热,便结尿黄,脉弦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47——肝胃阴虚证:

阴液亏虚,肝胃失和,以口苦口干,胁肋、脘腹隐隐的痛,便结尿黄,舌红少津,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48——肝胃阴虚血瘀证:

肝胃阴液亏虚,瘀血阻滞,以胁肋、脘腹刺痛,或触及肿块,口干,便结,尿黄,舌红少苔、或有斑点,脉弦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49——肝胃虚寒证:

阳气亏虚,肝胃不和,以胁胀脘痞,脘腹冷痛、喜按,食少,舌淡,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50——肝火犯肺证:

肝火炽盛,上逆犯肺,肺失肃降,以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口苦口干,咳嗽阵作,甚至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木火刑金证。

11.5l肝肺风热证:

风热之邪,侵袭肝肺,以发热口渴,咳嗽,目赤肿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52——肝肺热盛[实热][实火]证:

邪热炽盛,肝肺火旺,以发热口渴,咳嗽气喘,胁胀灼痛,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53——肝肾气逆证:

肝肾气机阻滞、逆乱,以两胁连及少腹胀痛,阵发气从少腹上冲胸咽,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54——肝郁肾虚证:

肝气郁滞,肾气亏虚,以胁胀作痛,情绪抑郁,耳鸣,腰膝酸软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55——脾肺两虚[气虚]证:

脾肺两脏气虚,以咳嗽声低,气短而喘,吐痰清稀,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滑,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土不生金证。

11.56——脾肺气阴两虚证:

肺与脾的气阴亏虚,以咳嗽气短,乏力,食少,腹胀,口干,五心烦热,自汗或盗汗,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57——脾肾阳虚[虚寒]证:

脾肾阳气亏虚,虚寒内生,以畏冷肢凉,面色㿠白,腰酸,腹部冷痛,久泄久痢,或完谷不化,或浮肿少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58——脾肾气虚证:

脾肾两脏气虚,以神疲气短,食少,腹胀,便溏或久泄,腰酸,腰痛,耳呜,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59——脾肾两虚[亏虚]证:

泛指脾肾两脏亏虚,以食少,腹胀,便溏,腰酸,腰痛,耳鸣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59.1——脾肾气虚水停证:

脾肾两脏气虚,水液内停,以神疲气短,食少腹胀,腰膝酸软,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59.2——脾肾阳虚水停证:

脾肾阳气亏虚,水液气化失常,以形寒肢冷,腰膝腹部冷涌,小便不利,肢体浮肿,下肢尤甚,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60——脾肾(气虚)不固证:

脾肾气虚,清气下陷,下元不固,以小便混浊,或大便失禁,气短气坠,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脾肾气(虚下)陷证。

11.61——肺肾阴虚证:

肺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咽干或声嘶,腰膝酸软,体瘦,骨蒸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62——肺肾气虚证:

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以呼多吸少,咳嗽无力,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声低自汗,或尿随咳出,舌淡紫,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肾不纳气证;肾失摄纳证。

11.63——肺肾阳虚证:

肾阳虚衰,水液泛溢,上射于肺,以畏冷肢凉,咳嗽气喘,吐多量清稀痰,下肢水肿,尿少,古淡胖,苔白滑,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水寒射肺证。

11.64——暑伤肺胃证:

暑热之邪,耗伤肺胃津气,以发热,口渴,神疲乏力,气短,自汗,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暑耗肺胃津气(气阴)证。

11.66——肺胃风热证:

风热之邪,侵袭肺胃,以发热,口渴,咳嗽,出疹,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66——肺胃火热[热盛]证:

邪热炽盛,侵及肺胃,以发热,口渴,汗多,咳嗽气喘,脘腹灼痛,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67——肺胃阴虚[津亏]证:

肺胃阴液亏虚,以口渴喜饮,干咳少痰,胃脘嘈杂,或善食易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68——毒陷心肝证:

邪毒内陷心肝,以发热,神昏谵语,肢体抽搐,面色紫暗,舌暗红,脉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69——肺虚肠脱证:

肺气亏虚,后阴不固,以咳嗽,气短而喘,大便失禁,或久泄不止,或粪随咳出,或脱肛,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70——脾虚肠脱证:

脾气亏虚,中气下陷,后阴不固,以食少腹胀,气短而喘,大便失禁,或久泄不止,或脱肛,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71——肾虚肠脱证:

肾气亏虚,后阴不固,以腰膝酸痛,气短而喘,大便失禁,或久泄不止,或粪随矢气出,或脱肛,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1.72——肝肠气滞证:

肝气不舒,肠道气滞,以胁助、腹部胀痛,肠鸣矢气,腹痛作泻,肛门气坠,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2、卫表肌肤证类:

12.1——邪袭卫表证:

泛指风热等邪侵袭卫表,以新起发热恶风寒,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卫表证。

12.2——风袭表疏证:

风邪侵袭肤表,腠理不固,以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或鼻鸣干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风邪袭表证;表虚证。

12.3——风寒[寒邪]束表证:

风寒之邪侵袭肤表,膜理闭塞,以恶寒甚,或有发热,无汗,头身疼痛,或鼻塞流清涕,气喘,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表实寒证;风寒表证。

12.4——风热犯表[卫]证:

风热之邪侵袭肤表,以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全身不适,头痛,口微渴,或有咽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风热表证;卫分证。

12.5——风湿袭表证:

风湿之邪侵袭肤表,阻遏卫气,以全身酸胀困重,头晕且重,恶寒发热,有汗而热不解,胸闷,口不渴,苔白滑,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湿郁卫分(表)证;表湿证。

12.6——暑湿袭表证:

暑季因暑湿之邪侵袭肤表,卫气失调,以发热,微恶风寒,身重困倦,无汗或有汗,口渴,舌红苔黄,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2.7——外[风]燥袭表证:

风燥外邪侵袭肤表,卫气失调,以微有发热,恶风寒,头痛,无汗,咽干鼻燥,口渴,脉浮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2.8——风毒犯表证:

风毒之邪侵袭肤表,以突起皮肤瘙痒,起丘疹或风团肿块,脉浮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2.9——温毒袭表证:

火热毒邪侵袭卫表,以发热微恶寒,身痛如杖,头痛如劈,舌红苔黄白,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热(火)毒袭表证。

12.10——风湿蕴肤证:

风湿邪毒蕴结皮肤,以皮肤瘙痒、溃烂、出疹或流水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2.11——风毒蕴肤证:

风毒侵袭皮肤,以皮肤焮红、瘙痒、疼痛,出疹或为肿块,甚或赤烂脱皮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2.12——湿毒蕴结肌肤证:

湿浊毒邪蕴结肌肤,以皮肉生疮,或湿疹、瘙痒、糜烂、流水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肌肤湿毒证。

12.13——热[火]毒蕴绪肌肤证:

火热毒邪蕴结皮肤肌肉,以皮肉生疮疖痈疡,红肿的痛,溃烂流脓,或皮肤焮红、灼热、糜烂,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肌肤热毒证。

12.14——虫毒蕴[袭]肤证:

虫毒蕴结皮肤,以皮肤出疹、瘙痒、糜烂、疼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2.15——寒湿蕴肤证:

寒湿之邪蕴结皮肤,以皮肤麻木、僵硬、肿胀、感觉不灵,触之冷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2.16——湿热蕴结肌肤证:

湿热之邪蕴结肌肤,以皮肤起水泡,或皮肤潮红,肌肤肿胀、糜烂、流水、结痂、浸淫成片,瘙痒,苔黄腻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肌肤湿热证。

12.17——湿痰蕴结肌肤证:

痰湿之邪蕴结肌肤,以皮肉间起柔韧肿块、圆滑、无压痛,或肌肤肿硬,感觉不灵,或身体肥胖、沉重,或肌肤漫肿疼痛、溃后流稀水,舌淡胖、苔白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肌肤痰湿证。

12.18——风热郁滞肌肤证:

风热之邪外袭而蕴结肌肤,以突起风团、丘疹、瘙痒、灼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风热蕴肤证;肌肤风热证。

12.19——虫毒侵袭肌肤证:

虫毒侵袭,蕴结肌肤,以皮肤出疹、瘙痒、肌肤溃烂、疼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肌肤虫毒证。

12.20——虫毒风热结肤证:

风热之邪与虫毒侵袭,蕴结皮肤,以皮肤焮红灼热、出疹、瘙痒,或生疮疖溃烂、疼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2.21——虫毒湿热结肤证:

虫毒与湿热之邪侵袭,蕴结皮肤,以皮肤出疹或焮红漫肿、瘙痒、赤烂、流水、结痂、疼痛等为常见症证候。

12.22——风水(相博)证:

外感风邪,肺卫失宣,水湿浸淫肌肤,以突起眼睑、头面、四肢水肿,或起风团肿块,微恶风寒,小便短少,脉浮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风袭水泛(停)证。

12.23——表闭水停证:

外邪束表,肤表闭塞,水道不利,水湿内停,以恶风寒,头身酸痛,无汗,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头面尤甚,脉浮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2.24——瘀滞肌肤证:

瘀血阻滞肌肤,以皮肤干燥、粗糙,或为血丝红缕,或为紫暗斑块,痒痛不适,或见肌肤甲错,或肌肤顽麻不仁,脉浮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肌肤瘀滞证。

12.25——寒凝血涩肌肤证:

寒邪凝滞,气血瘀结于肌肤,以肢端厥冷,甚至冷痛,肤色紫暗,或为皲裂、冻疮,舌淡紫,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2.26——肌肤失养证:

因血液及阴精亏少,肌肤失养,以皮肤干燥粗糙、瘙痒或麻木、脱屑、开裂,甚至肌肤甲错,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头面官窍证类:

13.1——实邪犯头证:

泛指风寒、湿热、疫毒、痰浊、瘀血等侵犯头部的证候。其症除头痛头晕等之外,因不同的实邪而各具特征。

13.1.1——风寒犯头证:

风寒之邪侵犯头部,以头痛连及项背,恶寒遇风则痛增,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2——风热犯头证:

风热之邪侵犯头部,以头痛而胀,发热或恶风,口渴,面红,舌尖边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3——风热痰毒犯头证:

外感风热之邪,又有痰浊毒气为犯,以头痛如裂,或昏重闷痛,面赤焮肿,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4——风湿犯头证:

风湿之邪侵犯头部,以头痛如蒙,微恶风寒,肢体困重,胸闷纳呆,苔白滑,脉濡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5——风痰上扰[攻]证:

肝风挟痰上扰于头,以头部胀痛,或阵发剧痛,头晕目眩,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6——痰浊[湿]犯头证:

痰浊上蒙清窍,以头痛昏蒙,耳鸣失聪,视物模糊,胸脘痞闷,呕痰涎,苔白腻,脉滑或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7——风[肝]阳上扰证:

肝阳有余,上扰头面清窍,以头目胀痛,头晕耳`鸣,急躁多怒,面红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8——瘀血犯头证:

因外伤等,瘀血阻于头部脉络,以头痛经久不愈、固定不移、痛如锥刺,头晕健忘,面色暗,舌紫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9——瘀热犯头[上蒙]证:

热邪与瘀血上犯头部,以发热,头痛如刺,甚或神昏谵语,面色暗红,舌绛紫,脉数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10——热毒壅聚头面证:

火热疫毒壅结头面部及其官窍,以头面红肿灼热,或颜面生疔疖,烦热口渴,便结尿黄,舌红脉数,甚则壮热、谵语、神昏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11——肝火犯头证:

肝火上炎,侵扰头部,以头部剧痛,面红目赤,急躁口苦,舌红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2——实邪犯目证:

泛指风热、痰湿、瘀血等侵犯于目的证候,除有目痛等症之外,并因不同的实邪而各具特征。

13.2.1——风热[火]犯[攻]目证:

风热之邪上犯于目,以发热恶风,两目红赤疼痛、眵多、流泪,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2.2——风湿凌目证:

风湿之邪上犯于目,以胞睑肿胀、色赤、瘙痒,流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3.2.3——外伤目络证:

因外力损伤目络,有胞睑肿痛色紫暗,或白睛色赤或紫暗,或眼底出血,目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3.2.4——虫积化疳证:

因蛔虫耗损营气,气血亏虚,目失所养,以视力下降,眼球干涩无光泽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3.3——气轮证:

泛指风热、湿热、瘀血、热毒等侵犯气轮,或正虚气轮失养所见证候。

13.3.1——气轮风热证:

风热之邪外袭白睛,以白睛红赤、灼热、多眵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同义词:风热外袭白睛证。

13.3.2——气轮湿热证:

湿热之邪侵及白睛,以白睛红赤、微肿、眵白粘稠或白睛发黄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同义词:湿热郁结白睛证。

13.3.3——气轮[白睛]血瘀证:

因郁热、外伤,瘀血阻滞气轮脉络,以白睛赤脉紫胀、结节隆起,疼痛拒按,白睛积血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3.3.4——气轮热毒证:

火热疫毒炽盛,损伤气轮脉络,以白睛焮红、肿胀,或出血,畏光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3.3.5——气轮阴虚证:

燥热伤阴,或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上布,以白睛干燥失泽、干涩,目焮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3.4——血轮证:

泛指实热、虚火等侵犯血轮所见证候。

13,4.1——血轮实热证:

心火上炎,以内眦部红肿疼痛、赤脉粗大,头痛,心烦,口干,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4.2——血轮虚热证:

心阴不足,虚火上炎,以两眦部赤脉微红、痒痛,或小眦赤脉显露,心烦失眠,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5——肉轮证:

泛指风热、湿热、瘀血、热毒、痰湿等侵犯肉轮,或正虚肉轮失养所见证候。

13.5.1——肉轮血瘀证:

外伤胞脸,或邪热阻络,胞睑气血瘀滞,以胞睑肿胀青紫,睑硬疼痛,或胞睑内面赤脉紫胀,椒粒

增生,或生红肉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5.2——肉轮风热证:

风热之邪侵袭胞睑,以胞睑肿胀、红晕、丘疹、刺痒疼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胞睑风热外袭证。

13.5.3——肉轮热毒证:

火热毒邪蕴结于胞睑脉络,以胞睑红赤如涂丹,灼热疼痛,肉腐化脓等常见症的证候。

13.5.4——肉轮湿热证:

湿热蕴结胞睑,以胞睑红肿、掀热疼痛、赤烂浸淫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胞睑湿热侵淫证。

13.5.5——肉轮痰湿证:

痰湿阻于胞睑脉络,以胞睑有肿块,或觉重垂不适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5.6——肉轮气虚证:

脾虚气弱,运化失司,水湿上泛,以上睑下垂,或胞睑虚肿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5.7——肉轮血虚证:

血虚胞睑失养,风胜化燥,以胞睑皮肤干燥秩裂、脱屑、瘙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6——风轮证:

泛指风热、热毒、湿热等侵犯风轮,或正虚风轮失养所见证候。

13.6.1——风轮风热证:

风热外邪侵袭风轮,以黑睛起星翳,目赤疼痛,畏光流泪,鼻塞头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6.2——风轮湿热证:

湿热侵目,或肝胆湿热上攻,以抱轮红赤,黑睛混浊、色红或白,或凝脂色白、表面粗糙,缠绵不愈,口苦咽干,苔黄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6.3——风轮热毒证:

热毒结聚,的伤风轮,以黑睛生翳陷下,黄液上冲,目赤痛,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6.4——风轮阴虚证:

邪热伤阴,或肝肾阴亏,风轮失于滋养,以黑睛失却光泽,起细小星翳,干涩不爽,畏光眨目,舌红苔少,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7——水轮证:

泛指实热、痰火、痰湿、瘀血、热毒等侵犯水轮,或正虚水轮失养所见证候。

13.7.1——水轮实热证:

火热上炎水轮,以眼前有似云雾飘动,日渐加重,影响视力,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7.2——水轮痰火证:

痰火与风邪相搏于目,以头目胀痛,瞳孔散大,眼压升高,抱轮红赤,甚则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7.3——水轮痰湿证:

痰湿上凌目窍,内阻水轮,以眼前有黑影遮挡,视物变形,舌淡苔腻,脉懦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7.4——水轮阴亏证:

阴液亏损,不能上荣水轮,以两目干涩昏花,视力下降,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7.5——水轮气虚证:

气虚不升,不能上荣目窍,以视瞻昏渺,视物易色,视物不能持久,舌淡苔薄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7.6——水轮气虚血亏证:

气血亏虚,不能濡养水轮,以视力下降,视觉异常,视物若有振动之感,或视物颠倒错乱,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7.7——水轮气虚血瘀证:

气虚推运无力,瘀血阻滞水轮,以视物模糊,视物变形,或突然目盲不见,舌紫暗,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7.8——水轮气滞血瘀证:

因气滞而血行不畅,瘀阻水轮,以视力下降,甚则暴盲,舌暗红,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7.9——水轮水湿停聚证:

阳气亏虚,水液上泛,内停水轮,以视物变形,视大为小,或眼前有小片暗影遮挡,舌淡胖,苔白沿,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7.10——水轮痰瘀互结证:

湿痰与瘀血蕴结于水轮,以视力减退,视物变形,反复发作,舌暗红,苔腻,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7.11——水轮火邪伤络证:

火热上炎,的伤脉络,迫血溢于水轮,以云雾移睛,视力下降,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7.12——水轮血脉痹阻证:

水轮血脉阻塞不通,以视力下降,或视野缩小,或视物变形,或暴盲,舌暗红,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7.13——水轮络痹精亏证:

水轮脉络痹阻,精血亏虚,不能升运于目,以视力下降,视野缩小,眼底色晦暗、脉络细窄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8——耳窍证:

泛指肝火、风热、湿热、瘀血、热毒等侵犯耳窍,或正虚耳窍失养所见证候。

13.8.1——肝火燔耳证:

肝火内炽,上播耳窍,以耳窍疼痛,耳内胀闷,耳鸣,头晕口苦,面红目赤,心烦易怒,鼓膜充血或穿孔,或耳道流脓、流血,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8.2——毒火犯耳证:

邪毒外袭,火毒上攻耳窍,以耳部剧痛,鼓膜充血或穿孔流脓,或外耳道生疮疖,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为主症的证候。

同义词:热毒犯耳证。

13.8.3——风热犯耳证:

风热之邪外犯,壅滞耳窍,以耳内胀闷、堵塞不适,耳鸣,自听力增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鼓膜充血或内陷,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8.4——湿热犯耳证:

湿热之邪侵袭耳窍,以耳道或耳廓红肿疼痛、糜烂、渗液、结痂,或耳内流脓黄稠,或耳胀耳鸣,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8.5——痰湿泛耳证:

痰湿内停,上泛耳窍,以耳内胀闷,或眩晕耳鸣,头重恶心,或耳内流脓量多,听力减退,透过鼓膜见有液平面,或耳廓局部肿胀、皮色不变,苔滑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8.6——邪恋耳窍证:

正气不足,邪毒留恋于耳,以耳内微痛或胀闷不适,或有耳鸣、听力减退,鼓膜混浊内陷或空孔,耳道流脓,经久不愈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3.8.7——气滞耳窍证:

肝气郁结,气机不利,气滞耳窍,以卒然耳窍失聪,或耳内堵塞、耳鸣,眩晕,胸胁胀闷,情绪抑郁,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8.8——血瘀耳窍证:

血行受阻,瘀滞耳窍,以听力渐减,或突然失聪、耳鸣,或耳内生赘生物,舌紫暗或有斑点,脉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8.9——阴虚耳窍失濡证:

阴液亏虚,耳窍失濡,以听力逐渐减退,耳鸣,头晕目眩,或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口燥咽干,潮热颧红,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8.10——阳虚耳窍失煦证:

阳气亏虚,耳窍失于温煦,以头晕耳鸣,听力障碍,或中耳积液,或鼓膜穿孔、流脓清稀,畏冷肢凉,面白舌淡,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8.11——气虚耳窍失充证:

正气亏虚,耳窍失于充养,以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耳鸣如蝉,听力减退,或鼓膜穿孔,脓液清稀,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8.12——血虚耳窍失养证:

血液亏少,耳窍失养,以听力渐减,听音不真,心悸耳鸣,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面白,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8.13——血虚耳燥证:

血虚风燥,耳廓肌肤失养,以耳道、耳廓及其周围皮肤增厚、粗糙、皲裂、脱屑,面色萎黄,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9——鼻窍证:

泛指风寒、风热、痰湿、湿热、燥火、瘀血、热毒等侵犯鼻窍,或正虚鼻窍失养所见证候。

13.9.1——风寒袭鼻证:

风寒之邪侵袭鼻窍,以鼻塞、流清涕,或鼻痒、喷嚏,鼻甲肿大、粘膜色淡,分泌物清稀,恶风寒,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9.2——风热犯鼻证:

风热之邪侵袭鼻窍,以鼻塞,流涕,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鼻甲肿大,粘膜充血,分泌物粘稠,嗅觉减退,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9.3——湿壅鼻窍证:

湿浊壅塞鼻窍,以鼻塞,鼻涕量多,头晕头重,鼻甲肿胀,不嗅香臭,苔白腻,脉濡或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9.4——痰聚鼻窍证:

痰浊停聚,凝滞鼻窍,以鼻塞,浊涕量多,不嗅香臭,头额晕痛,或鼻窍生息肉,鼻甲肿胀,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9.5——痰热犯鼻证:

火热与痰浊搏结,阻遏鼻窦,以鼻流腥臭浊涕、量多色黄,鼻塞,不嗅香臭,鼻粘膜红肿,头晕头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9.6——湿热蒸鼻证:

湿热内蕴,熏蒸鼻窍,以外鼻、鼻前庭及鼻窍肌肤潮红、糜烂,或黄水浸淫、渗液,或鼻甲充血肿大,鼻涕浓稠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9.7——燥伤鼻窍证:

气候干燥,耗伤津液,鼻失濡润,鼻窍不利,以鼻孔干痛,鼻内粘膜干燥少津,或鼻涕胶结而成痂皮,或鼻窍皮肤鞍裂、咽血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9.8——火毒犯鼻证:

火热毒邪侵袭鼻窍,以外鼻及鼻前庭红肿疼痛,或生疔疖、溃烂,或鼻衄量多势剧,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9.9——肺热熏鼻证:

肺热炽盛,上的鼻窍,以鼻前孔红肿灼痛,鼻干涕稠,鼻粘膜充血肿大,或李氏区充血糜烂,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9.10——气血瘀滞鼻窍证:

气血瘀滞,阻痹鼻络,以鼻塞难通,鼻甲肥大、色暗红、表面凹凸不平呈桑椹状,或生赘生物,嗅觉减退,舌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9.11——气虚鼻窍失充证:

正气亏虚,鼻窍失于充养,以头晕乏力,气短懒言,鼻塞,清涕自流,喷嚏时作,自汗恶风,嗅觉减退,鼻甲肿胀、色淡白,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9.12——血虚一窍失养证:

血虚不能上荣于鼻,鼻窍失养,以鼻干,嗅觉减退,鼻内粘膜萎缩、鼻甲缩小、鼻腔宽大,面色无华,头晕目眩,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9.13——阴虚鼻窍失濡证:

阴液亏虚,鼻窍失濡,以鼻腔宽大、灼热不适,鼻粘膜干燥,鼻甲萎缩,涕少结痂或带血,或时有鼻衄,口燥咽干,潮热颧红,舌干苔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9.14——阳虚鼻窍失煦证:

阳气亏虚,鼻窍失于湿煦,以鼻塞难通,遇冷尤甚,流清涕,喷嚏时作,鼻粘膜肿胀、色淡,畏冷肢凉,面白,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0——咽喉证:

泛指风寒、风热、痰湿、湿热、火毒、瘀血等侵犯咽喉,或正虚咽喉失养所见证候。

13.10.1——风寒袭咽[喉]证:

风寒之邪侵袭咽喉,以咽喉疼痛不适,恶寒微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0.2——风热侵咽[喉]证:

风热之邪侵袭咽喉,以咽喉红肿疼痛,或喉核充血肿大,或声音不利、声嘶,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0.3——痰湿凝阻咽喉证:

痰浊湿邪内蕴,凝滞咽喉,以咽部肿胀,异物感,声音不扬或声嘶,或声带肿胀、生息肉,呼吸不利,痰涎增多,苔腻脉濡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0.4——气滞痰凝咽喉证:

气机阻滞,痰浊凝聚。咽喉,以情志抑郁,咽部不适、异物感,咽部粘膜肿胀,苔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0.5——痰毒壅喉证:

痰火邪毒壅塞咽喉,以喉部痰涎壅盛,痰鸣如拽锯,呼吸不利,或局部充血肿胀,舌红苔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0.6——湿热蒸喉证:

湿热蕴结,熏蒸咽喉,以咽喉红肿疼痛,声音不扬或嘶哑,咽喉充血肿胀,痰黄不易咯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0.7——热[火]毒攻喉证:

热毒上攻咽喉,以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困难,甚至溃烂、化脓,口气臭秽,壮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胃火燔咽证。

13.10.8——气滞声带证:

气机郁滞,声带不利,以声音不扬、声嘶或低微,说话费力,声带振动乏力,喉部不适,胸闷胁胀,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0.9——瘀(血痹)阻声带证:

瘀血阻滞声带,以声音嘶哑,说话困难,声带暗红、边缘增厚,或有小结、息肉,舌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0.10——瘀(血痹)阻咽喉证:

瘀血阻滞咽喉,以咽喉部刺痛、异物感,吞咽不利,咽喉粘膜暗红,或有赘生物,舌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0.11——气虚咽喉失充证:

正气亏虚,咽喉失于充养,以气短乏力,声音低微,咽喉不适,或有异物感,咽喉粘膜色淡,声带振动乏力、闭合欠佳,自汗恶风,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0.12——阴虚咽喉失濡证:

阴液亏虚,咽喉失养,以咽喉灼热微痛、于痒不适,声音嘶哑,或有异物感,咽干,咽喉微红或潮红,或局部糜烂,舌红少律,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1——齿龈证:

泛指风火、湿热、瘀血等侵犯齿龈,或正虚齿龈失养所见证候。

13.11.1——风火[热]犯齿证:

风火热毒侵犯牙齿,以患牙剧痛,齿龈红肿,张口不便,咀嚼痛甚,饮冷痛减,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1.2——胃火燔龈证:

胃火内炽,上灼牙龈,以龈肉红肿疼痛,齿缝间渗血渗脓,口渴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1.3——胃火燔齿证:

胃火内炽,上灼牙体,以牙痛甚剧,齿缝间渗血渗脓,口渴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1.4——湿热蒸齿证:

湿热内蕴,上蒸牙齿,以牙痛,或牙齿被蛀蚀成洞,每遇热、甜、酸则痛甚,或齿龈红肿,口气臭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1.5——火毒犯齿证:

火毒炽盛,燔灼牙齿,以患牙跳痛,咀嚼、遇热痛甚,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ll.6——火毒犯龈证:

火毒炽盛,燔灼齿龈,以龈肉红肿疼痛,遇热痛甚,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1.7——血瘀齿龈证:

瘀血内阻,齿龈瘀滞,以齿龈刺痛,龈肉紫暗或有赘生物,或龈肉腐溃流出污黑血水,舌暗,脉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1.8——阴虚齿燥证:

阴液亏虚,牙齿失于濡养,以牙齿干燥枯槁,隐痛时作,牙齿疏豁松动,咀嚼无力,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1.9——虚火灼龈证:

阴液亏虚,龈肉失濡,虚火灼龈,以龈肉干燥萎缩、潮红,齿根宣露,齿牙枯槁、疏豁松动、隐痛,五心烦热,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1.10——血虚龈肉失养证:

血液亏虚,龈肉失于濡养,以龈肉淡白或萎缩,齿根宣露,齿牙松动,咀嚼无力,面色萎黄,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1.11——血虚齿槽失养证:

血液亏虚,齿槽失于濡养,以齿槽骨腐溃,齿牙松动,咀嚼无力,面色萎黄,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1.12——气虚齿动证:

正气亏虚,齿龈失充,以牙齿浮动,咀嚼乏力,气短懒言,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2——口唇证:

泛指风热,火毒、湿热等侵犯口唇,或正虚口唇失养所见证候。

13.12.1——风邪犯唇[口]证:

风邪侵袭口唇或口腔,以口唇潮红肿起、麻痒,或口腔微红痒痛,恶风发热,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2.2——毒火攻唇[口]证:

火毒炽盛,潘的口唇,以口唇红肿剧痛,或局部溃烂、臭秽流脓,壮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2.3——湿热蒸口[唇]证:

湿热内蕴,上蒸口唇,以口腔粘膜红肿疼痛,或肌膜腐溃、溢脓臭秽,或口唇红肿糜烂、黄水浸淫,口角红赤皲裂,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2.4——虚火的口[唇]证:

虚火上炎,熏的口腔或口唇,以口腔干燥,粘膜潮红少津,或局部腐溃久不愈合,或口唇潮红干燥,皲裂、脱屑,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2.5——血虚唇[口]燥证:

血液亏虚,口唇失养,以口唇肌膜干燥少津、皲裂、瘙痒、脱屑,或口唇粘膜有黄白色小溃疡,反复发作,唇舌淡白,面色萎黄,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2.6——湿热蒸舌证:

湿热内蕴,熏蒸舌体,以舌体红肿疼痛,或局部溃烂流脓,苔黄腻,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2.7——热[火]毒攻舌证:

火热邪毒炽盛,攻犯舌体,以舌体红肿疼痛,或舌体局部红肿高突、疼痛,舌体活动不灵,发热口渴,脉数有力等为常见证的证候。

13.12.8——血瘀舌下证:

瘀血阻于舌下,以舌下赘生紫暗色肿物,舌体颜色紫暗或有斑点、运动不灵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3——邪犯清窍证:

泛指燥热、痰湿、瘀血等侵犯清窍所见的证候。

13.13.1——燥干清窍证:

气候干燥,津液耗损,清窍失濡,以口鼻干燥,两眼干涩、少泪、少涕,少津,甚至彻血,舌燥少津等为常见症的证侯。

13.13.2——瘀阻清窍证:

泛指瘀血阻滞头面清窍,以头痛,或五官痛,或五官溢血,舌暗红,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3.13.3——湿蒙清窍证:

湿邪上蒙头面清窍,以头重、昏蒙、疼痛、视物不清,听音不真,鼻塞不闻香臭,苔白滑,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湿浊蒙窍证。

13.13.4——痰蒙清窍证:

痰浊蒙遮清窍,以头胀昏痛、头重如蒙,五官感觉不灵,嗜睡困乏,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痰浊上蒙(扰)证;痰湿蒙窍证。

14、经脉筋骨证类:

14.1——风中经络证:

风邪侵袭经络筋脉,以肌肤麻木、瘙痒,或突起口眼喎斜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风邪袭络证。

14.1.1——风痰入[阻]络证:

肝风挟痰阻闭经络,以肢体麻木不仁,甚或瘫痪不遂,或肌肤麻木瘙痒,眩晕,口角流涎,苔腻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4.1.2——风热中[阻]络证:

风热之邪中于经络,以患处麻木、灼热、瘙痒、色赤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4.1.3——寒滞经脉证:

寒邪凝滞经脉,血行不畅,以恶寒,肢体冷痛、拘急或麻木,肤色紫暗或苍白,苔白,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风寒袭(阻)络证。

14.1.4——风毒入络[脉]证:

风热邪毒窜入脉络,以肢体迅速出现线条状麻木、疼痛、斑点,或见出血症状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4.1.5——火[热]毒窜[入]络证:

风热火毒窜入经络,以发热口渴,肢体患处麻木,灼热、疼痛,或色赤瘙痒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4.1.6——湿热阻络证:

湿热之邪阻滞经脉,以发热口不甚渴,肢体重痛、麻木,患处糜烂、瘙痒,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4.1.7——寒湿阻[入]络证:

寒湿之邪阻滞经络,以肢体或患处沉重冷痛、顽麻,或肿胀,畏冷肢凉,苔白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4.1.8——痰湿阻络[痹]证:

痰浊湿邪阻痹经络,以肢体或关节等处顽麻、肿胀,或皮肤肿硬、麻木、瘙痒,苔白腻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4.1.9——瘀热入络证:

邪热与瘀血阻结于脉络,以低热,患处灼热疼痛、色赤,舌绛或紫,脉细涩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血热伤络证;热蕴络瘀证。

14.1.10——瘀血阻络证:

瘀血阻于经络,以患处固定刺痛,或见紫斑、肿块,或见出血色暗,舌紫或有斑点,脉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瘀阻脉络证。

14.1.11——虫湿壅络证:

虫毒湿邪蕴结经络,以患处肢体或肌肤肿胀、瘙痒或疼痛,起丘疹或流水,或有柔韧结节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4.2——经气不利证:

泛指风寒湿热、瘀血等邪阻滞,使经气不利,或正虚经络失养而经气不利,以肢体麻木,活动不利,感觉异常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4.2.1——风胜行痹证:

风寒湿邪阻滞筋骨关节而以风邪为主者,以肢体关节游走疼痛为主症的证候。

14.2.2——寒胜痛痹证:

风寒湿邪阻滞筋骨关节而以寒邪为主者,以肢体关节固定冷痛为主症的证候。

14.2.3——湿胜着痹证:

风寒湿邪阻滞筋骨关节而以湿邪为主者,以肢体关节沉重酸痛、肿胀等为主症的证候。

14.2.4——热邪阻痹证:

风湿热邪阻滞筋骨关节而以热邪为主者,以肢体关节等处肿胀、灼热、疼痛等为主症的证候。

14.2.5——湿热阻痹症:

湿热蕴阻于筋骨关节,以身热,肢体关节肿胀沉重,灼热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4.2.6——风寒湿凝滞筋骨证:

风寒湿邪阻滞筋骨关节,以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或沉重疼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风寒湿阻证。

14.2.7——寒湿犯腰证:

寒湿之邪侵及腰部,以腰脊冷痛、酸胀,遇寒痛甚为主症的证候。

14.2.8——痰湿犯腰证:

痰浊湿邪侵及腰部,以腰脊顽麻、疼痛、酸胀、转侧不利,苔白腻等为主症的证候。

14.2.9——湿热犯腰证:

湿热之邪侵及腰部,以腰脊酸胀、沉重、疼痛,发热口渴,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证的证候。

14.2.10——瘀血犯腰证:

瘀血阻滞于腰部,以腰脊固定刺痛、拒按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4.2.11——伤损筋骨证:

因外伤导致筋骨损伤,以患处肿胀、疼痛、活动障碍等为主症的证候。

同义词:筋伤骨断证。

14.2.12——瘀滞筋骨证:

因外伤或病久,瘀血阻滞筋骨,以筋骨固定刺痛、拒按,活动障碍,或关节局部肿硬变形、皮色紫暗等为主症的证候。

14.2.13——络伤出血证:

因外伤而损伤脉络,以患处出血,或局部紫暗斑块、疼痛等为主症的证候。

同义词:外伤络损证。

14.2.14——外伤瘀滞证:

因外伤导致气血瘀滞,以患处出现紫暗斑块、疼痛拒按等为主症的证候。

14.2.15——痰湿流注(经脉筋骨)证:

痰浊湿邪流窜于经脉、筋骨等处,以肢体深处触及柔韧肿块、隐痛,或抽及脓液,苔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其他证类:

15.1——邪扰胸膈证:

泛指邪气阻扰胸膈,以胸膈胀闷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1.1——热扰胸膈证:

邪热扰于胸隔,以胸中烦热、懊憹,躁扰不宁,口渴,咳嗽吐黄痰,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1.2——热实结胸证:

热邪阻结胸膈,以胸中烦热、懊憹,发热口渴,咳嗽气喘,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1.3——寒实结胸证:

寒邪阻结胸膈,以恶寒,咳嗽,胸膈痞闷,吐稀白痰,苔白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1.4——痰热结胸证:

痰浊热邪结于胸膈,以胸中烦热、痞闷胀痛,咳嗽吐黄痰,或心胸闷痛,或脘部硬满、按之则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1.5——痰气阻隔证:

痰浊阻于胸隔,气机郁滞,以胸膈满闷,进食梗塞,顺逆,呕吐痰涎,嗳气觉舒,苔腻或滑,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1.6——痰瘀阻隔证:

瘀血与痰浊阻于胸膈,以胸膈痞闷刺痛,进食梗塞,呕吐痰涎,舌紫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1.7——饮停胸胁证:

水饮停积胸腔,以胸廓饱满,胸部胀闷或痛,咳嗽气喘,苔白滑,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1.8——瘀阻[滞]胸胁证:

瘀血阻于胸胁部脉络,以胸胁部固定疼痛、拒按,或胸闷心痛,唇紫,舌暗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胸络不和证。

15.1.9——瘀血阻膈证:

瘀血阻于胸膈,以胸膈或上脘部固定刺痛,或进食梗塞,舌紫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膈下瘀阻证。

15.2——湿热弥漫三焦证:

湿热弥漫全身,累及“上、中、下”三焦,以身热不扬,渴不多饮,咳嗽胸闷,腹胀呕恶,便溏不爽,小便短涩,舌红苔黄腻,脉溺数或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三焦湿热证。

15.3——上焦湿热证:

湿热侵袭的开始阶段,上焦证候明显,以发热恶寒,头身困重,咳嗽胸闷,无汗,苔黄白,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4——中焦湿热证:

湿热传入中焦脾胃,多见于湿热为患的中期阶段,以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脘腹痞胀,呕恶不食,渴不多饮,尿黄便溏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4.1——中焦实热证:

中焦邪热炽盛,燥实内结,以发热口渴,脘腹胀痛,大便秘结,尿短黄,舌红苔黄燥,脉数有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4.2——中寒虫扰证:

中焦虚寒,蛔虫不得安宁,而向上窜扰,以腹部冷痛,大便稀清,脘部阵发疼痛,烦热口渴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5——下焦湿热证:

湿热侵及下焦大肠或膀胱等处,以小便淋漓的痛或候闭,大便腥臭稀溏或秘结,小腹胀痛,或带下黄白而腥臭,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5.1——湿热下注证:

湿热之邪,向下侵及“肠道、膀胱、子宫、阴部、下肢”等处,以小便频急淋漓涩痛,或大便腥臭溏烂,或带下黄臭,或阴部湿疹、瘙痒,或下肢生疮、溃烂流水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5.2——瘟毒下注证:

泛指温热毒邪向下流窜,如痄腮而见睾丸肿痛,或疔疽等走窜而见下部脓肿,或下肢溃烂灼痛等为常见表现的证候。

15.5.3——瘀阻下焦证:

泛指瘀血阻滞于肠道、膀胱、子宫等处,以小腹刺痛或胀痛、拒按,或可触及包块,或二便疼痛带血,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同义词:下焦瘀滞证。

15.6——邪犯少腹证:

泛指湿热、瘀血、热毒等邪侵及少腹,以少腹疼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6.1——少腹血瘀证:

瘀血阻滞于少腹,以少腹刺痛或胀痛、拒按,或可触及包块,或伴二便不调,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6.2——少腹气滞证:

邪阻少腹,气机不畅,以少腹胀痛,月经不调,或经闭不行,或有痞块聚散无常,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6.3——少腹热滞证:

热邪窒滞少腹,以少腹灼热胀痛,经期提前,经量多,经色鲜红,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6.4——少腹湿热阻滞证:

湿热蕴结,阻滞于少腹,以少腹灼热胀痛,带下色黄腥臭,大便臭秽不爽,月经不调,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6.5——少腹瘀滞证:

瘀血阻于少腹,气机不利,以少腹胀痛拒按,或触及质硬包块,月经不调或经闭、痛经,经色紫暗夹块,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6.6——少腹瘀热证:

瘀血与热邪互结于少腹,以发热口渴,少腹满硬刺痛、灼热拒按,或触及包块,月经不调或经闭,痛经,舌暗红,苔黄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7——邪入少阳证:

外邪侵袭,由表入里的过渡阶段,郁阻少阳胆腑,以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咽干,目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8——邪伏膜原证:

感受疫疡之邪,邪伏于半表半里膜原之处,以寒热定时发作,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胸胁胀闷,呕吐痰涎,苔白如积粉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9——胎毒蕴热证:

婴儿因在母体时染受邪热毒气所致,以皮肤赤烂、脱皮,或口疮、目赤烂,或大便腥臭夹脓血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10——营卫不和证:

卫弱营强,或卫强营弱,以身微热或微恶风寒,时有汗出,脉缓等为常见证的证候。

15.11——术后遗毒证:

手术之后,邪毒未尽,以低热不退,局部疼痛,创口久不收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12——表寒里热证:

寒邪外束,郁热于内,以恶寒,发热,身痛无汗,烦闷气喘,口渴,舌红苔黄白,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13——表热里寒证:

泛指内有阳气不足,而外感风热之邪,以发热微恶风寒,头身疼痛,口和尿清,大便稀溏,舌淡胖,苔薄黄,脉浮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14——表里俱[实]寒证:

泛指寒邪外侵,表里同时受邪,以恶寒肢冷,头身疼痛,无汗,或咳喘吐白痰,或脘腹冷痛、吐泻清稀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15——表里俱[实]热证:

风热、瘟毒等邪侵袭,表里俱热,以发热微恶风寒,头身疼痛,心烦气喘,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5.16——上盛下虚证:

泛指肝肾亏虚,气血痰热等上壅所致证候。

15.17——上热下寒证:

泛指上部有热,下部有寒的证候。

15.18——上寒下热证:

泛指上部有寒,下部有热的证候。

16、期、度、型等:

16.1——六经病证:

泛指《伤寒论》六经病变中的证候。

16.1.1——太阳病证:

风寒之邪侵犯体表,正邪相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

16.1.1.1——太阳经证:

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肤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以恶寒、脉浮、头项强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6.1.1.1.1——太阳中风证:

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卫强营弱,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6.1.1.1.2——太阳伤寒证:

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卫阳被遏,肌表闭伏,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6.1.1.2——太阳腑证:

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其腑所表现的证候。

16.1.1.2.1——太阳蓄水证:

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以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6.1.1.2.2——太阳蓄血证:

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以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脉沉涩或沉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6.1.2——阳明病证:

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16.1.2.1——阳明经证:

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尚无燥屎内结,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6.1.2.2——阳明腑证:

邪热内盛,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以日哺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大便秘结,脉沉实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6.1.3——少阳病证:

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6.1.4——太阴病证:

脾阳虚衰,寒湿内生,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脉沉缓或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6.1.5——少阴病证:

伤寒病发展的后期阶段,全身性阴阳衰惫所表现的证候。

16.1.5.1——少阴寒化证:

少阴阳气虚衰,病邪入内从阴化寒,阴寒独盛,以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肢厥,下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6.1.5.2——少阴热化证:

少阴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以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6.1.6——厥阴病证:

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16.2——分期:

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时相阶段的分类。

16.2.1——初[一]期:

泛指疾病开始阶段,一般病情较轻。

16.2.2——中[二]期:

泛指疾病中间阶段,一般病情较重。

16.2.3——后[三]期:

泛指疾病后期阶段,一般病情沉重。

16.2.4——晚期:

泛指疾病最后阶段,一般病情严重,常危及生命。

16.2.5——疹前期:

泛指出疹性疾病的开始阶段,一般病情较轻,疹点尚未显露,多有发热恶风,轻微咳嗽等症。

16.2.6——见形期:

泛指出疹性疾病疹点开始显露的阶段,一般有发热烦躁、口渴等症,病情处于盛情。

16.2.7——出疹期:

泛指出疹性疾病的出疹阶段,一般病情较重,疹点显露,有顺症与逆症的不同。

16.2.8——收没期:

泛指出疹性疾病的后期阶段,一般病情减轻,疹点已出齐,开始收没,或有脱屑。

同义词:疹回期。

16.2.9——成痈期。

泛指痈病类疾病的初起阶段,气血壅聚,邪正剧争,常见发热或恶寒,患处红肿、灼热、疼痛等症。

16.2.10——酿脓期:

泛指痈病类疾病的盛期酿脓阶段,邪正交争剧烈,一般有壮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洪数等症,患处红肿高突、剧痛。

16.2.11——成脓期:

泛指痈病类疾病脓液已成,一般见疮痈有黄白色脓头,中间按之柔软等症。

16.2.12——溃脓期:

泛指痈病类疾病脓成,疮口溃破,常见脓液流出而疼痛、发热等症减轻。

16.2.13——溃后期:

泛指痈病类疾病脓液已尽,有的疮面很快愈合,有的则久不收口,或形成瘘管。

16.2.14——未破损期:

泛指损伤类或疮疡类等疾病,无疮口或无变肉破损的阶段。

16.2.15——破损期:

泛指损伤类或疮疡类等疾病,疮口已溃破,或有皮肉破损、甚至脏器或骨端外露的阶段。

16.2.16——发作期:

指疟疾、哮病、痈病、胸痹心痛等病,正处于发作的阶段,此时一般宜控制疾病发作,可用祛邪为主的治法。

16.2.17——缓解期:

指疟疾、哮病、痫病、胸痹心痛等病,已控制发作,病情进入缓解的阶段,此时一般宜采用以扶正为主的治法。

16.3——分度:

根据疾病的轻重程度而进行的分类。

16.3.1——一度:

指阴挺、水火烫伤等病,病情较轻。

16.3.2——二度:

指阴挺、水火烫伤等病,病情较重。

16.3.3——三度:

指阴挺、水火烫伤等病,病情严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