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记江泽民主席功载潮汕史册

 皮卡520Kitty 2022-12-05 发布于广东

每每经过汕头海湾大桥,江泽民主席熠熠生辉的题词,总能让我联想起千淘万漉建国的铿锵时代,想起江爷爷您的不辞辛劳,让落后的潮汕大地焕然成金的红烛岁月,让我在此刻由衷地感恩:“江爷爷,潮汕人民不会忘记您。

图片

自己走出来的路是最可靠的路

20世纪70年代末,刚刚走出十年浩劫的中国百废待兴,其中也包括潮汕的汕头、揭阳、潮州,曾经一度农业经济单一落后,工业基础十分脆弱,长期存在经济发展迟缓、生活水平较低的问题。

  

邓小平总设计师认为,国家现今存在经济问题、政策问题,且明确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打破僵化、调整政策,就是要改革。紧接着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不久,中央决定在广东和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79年4月17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意见,同意以“特区”二字,放若干政策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和机动余地;允许在毗邻港澳的深圳和珠海以及属于重要侨乡的汕头举办出口加工区。为进一步具体谋划、推动和实施对外开放战略,1979年7月30日,“两委”成立,具体负责对外开放有关问题的实施,加强对外经济贸易的管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两委”主任谷牧负责组建领导班子,1980年1月24日,江泽民接到调令赴“两委”上班,任秘书长,2月10日,国务院任命江泽民为“两委”副主任,同时他还兼任秘书长。

谷牧后来回忆说:“我这几个助手,都挑得很得力。因为我在国务院工作很久,这些人我都熟。我经常召集八个部的联席会议,那以后就找一个主持日常工作的,就挑的江泽民。我觉得他脑子很新,他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到“两委”以前,江泽民是第一机械工业部外事局局长,他年轻、身体好、懂技术、懂外语、懂外事,给人们留下深刻、良好的印象。而新机构成立,正急需一批懂政策、懂业务,思想活跃、年富力强的干部充实“两委”的领导班子。

试办出口特区,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工作,备受各方高度关注,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循,加上改革开放初期僵化的思想观念、传统的体制机制等障碍,使得江泽民同志等在这一工作处于较多的争论和矛盾之中,每前进一步就必然要付出无比的艰辛,甚至还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和风险。江泽民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办经济特区没有先例,就去其他发展中国家吸收学习。1980年9月26日至11月1日,江泽民做出决定,率团对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墨西哥、爱尔兰等六国的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边境工业区)进行了考察。考察团回国后,风尘仆仆的江泽民主持起草了考察报告,报告归纳了五条国外举办经济性特区的经验:考察报告就如何借鉴外国的经验,搞好广东、福建两省经济特区建设等问题,提出了四条建议。第一,要搞好两省经济特区建设,最重要的是要统一认识。第二,要明确规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性质和具体方针政策。第三,特区的领导关系和经济体制,应进一步明确。第四,要抓紧经济立法。

为了能更好展开工作,江泽民同志多次到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地进行考察,研究和解决有关创建特区所面临的一道道难题,创建特区的工作也迅速向纵深发展。后来汕头等经济特区等建立起来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全面展开,“两委”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至此,江泽民同志在“两委”工作了两年零三个月,为创建汕头等经济特区做了大量繁重的工作,并经受了难得的考验和磨练,同时他开放的视野格局、坚定的改革信念,果断的处理风格,务实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同志们广泛的尊重和信任,也得到了汕头等经济特区人民的高度认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以江泽民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终始关心着经济特区发展。1990年11月26日,江泽民主席在出席经济特区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时指出:“经济特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创办经济特区的实践是成功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江泽民主席来到广东,用9天时间考察了汕头经济特区。他指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办好经济特区,搞好沿海对外开放,这是关系祖国未来、荫及子孙后代的一个大政策,我们决不动摇,决不改变。”

汕头东海岸发展前后面貌)

确实,实践的事实不负所望。1980年汕头成立特区那天起,汕头通讯与交通建设就开始进入了飞跃的时代。在通讯方面,八十年代以来,汕头的电话用户就从约二千户增加达到八十万户“打电话不如走路快”到现在“身有电话卡,电话随处打”发生了蜕变,汕头的电讯实现了里程碑的飞跃再后来,视聆通、因特网等数据通信增值业务发展快速。如今,汕头信息港已成为中国大陆一个重要的网络信息提供商,市区数据增值业务用户达九万多户。汕头通讯市场正从“电话普及时期”的“前电话时期”,向以信息通信为标志的“后电话时期”过渡。

(汕头海滨路发展前后)

铁路及高速方面,抗战期间四十二公里长的潮汕铁路(汕头至潮州)毁于战火从此汕头“脚无寸铁”。抗战胜利后,内战又使得重修铁路的计划“胎死腹中”而今新中国成立,在江泽民主席推动促成汕头特区的设立,铁路建设便开始付诸实施。一九九一年,长达四百八十公里的广梅汕铁路破土动工,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全线通车,国家主席江泽民亲临汕头出席通车剪彩仪式。几代汕头人长达五十六年的铁路之梦终于实现1996年12月,深汕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从汕头至深圳的车程由过去的8小时缩短为3小时。未来汕梅高速公路正加紧建设,汕揭高速、揭惠高速就要兴建即将形成的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将使汕头与珠三角和闽南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桥梁方面,汕头位于“省尾国角”,交通出行在地理上一直处于劣势。改革开放以前,汕头人都是“摆渡过海”的。滚滚波涛的南海,与韩江出海口融汇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南海湾,把汕头市区一分为二,龙湖区和濠江区成为南北两个城区,仿佛离家分别的兄弟姐妹一样,苦苦不得团圆,只能隔海相望。潮汕人南来北往只能靠轮渡,刮风下雨望海叹,交通出行非常不方便。潮汕民众多年梦寐以求的就是希望能够有一座巧夺天工的“彩虹桥”,连接南北两岸。在江泽民主席的领导下,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连接汕头南北区、长达二千五百米的汕头海湾大桥正式通车,终于实现了二千多万海内外潮汕人的夙愿。同时桥塔上的"汕头海湾大桥"六个字,是江泽民主席亲笔所题似在骄傲地彰显着汕头特区1990年代初期的辉煌。汕头海湾大桥大桥的建成改善了潮汕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对引进外资、促进粤东、闽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汕头市在国际及中国国内的知名度。再后来一九九九年二月,我国首座特大型钢结构混合梁斜拉桥,贯通南北长达三千米的大桥汕头石大桥建成通车。航空鸟瞰下,海湾大桥和石大桥气势如虹,犹如巨灵神的双臂,将汕头南北两岸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形成了汕头特区“一市两城”独特的环行交通格局。

(汕头坐渡轮前后)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原副主任方克森回忆说,在艰难环境和简陋条件下,听取百姓心声,特区“开荒牛”们肩挑背扛,迅速完成了通水、通电、通路和平整土地“三通一平”任务。1998年,汕头入选50个综合实力最强城市,名列全国第41位,居广东省第3位汕头这座城市,在江泽民主席领导下,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潮汕特区精神在这片热土上不断生根发芽。1996年1月江泽民主席在《江泽民在汕头经济特区考察时的谈话要点》中提及:今后特区发展……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全面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完善投资环境、增进经济效益、健全法制规范,使整体经济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可以看到,江泽民主席尊重群众,关心群众,从群众中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在群众反馈中解决问题,总是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安危冷暖,依据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来检验和推动改革工作,才能使得汕头特区更上一层楼。

(江泽民主席在汕头国际大酒店留影)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

40年来,汕头肩负改革“试验田”和开放“窗口”的使命担当,积极开展体制创新和改革探索,彰显了经济特区的生机与活力。众所周知,汕头特区的成功源自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外,还有就是另一个自发的源头——侨商。

海外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得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改革开放之初,中央确定办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总设计师认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6页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同样的,江泽民主席也同意:“汕头为什么定为特区,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有大批散居在海外的华侨。”(1994年江泽民同志在北京接见汕头市负责人的讲话)所以说说,没有众多的华侨,就没有汕头经济特区。侨商,是潮汕发展的又一个源头,同时“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也是江泽民主席对特区发展提出的改革方向。

汕头的发展“开放”“侨资侨力”紧密相连。据统计,仅1876至1897年,就有151万人从汕头出国,其中大部分流向了东南亚地区。潮人在海外能吃苦耐劳,敢闯敢拼,逐渐控制了诸多个行业,涌现了多位首富。富裕后的潮人,会定期给国内的家属汇款,形成一笔笔侨汇,反哺家乡发展。据相关资料统计,1889年至1949年,潮籍侨胞寄回批款(侨汇)在汕头投资兴办企业的资金,折合人民币5300多万元。可以说,侨汇经济缔造了汕头的繁荣局面,促进了潮汕初期经济的发展。例如1984年,泰国侨领谢国民先生回到家乡,投资兴办了汕头第一家外资企业,即今天的正大康地汕头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人胡春流告诉记者,谢国民先生来汕头投资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经过30多年发展,公司产值已从最初每月的1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8000万元。汕头成为特区后,发展势头十分迅猛1998年,时任总理“朱镕基”视察汕头说到,“汕头发展比我想象中的好”当时汕头人均收入比全国高出一半。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可惜的是,汕头特区未能“富而思进”!进入90年代,骗取出口退税的风潮在潮汕地区愈演愈烈。直到2001年,汕头发生了一起自新中国成立最大的税案,震惊全国,该案件虚开增值税额323亿元,骗税42亿元,涉税犯罪团伙约150个。汕头特区很快遭来了国家层面的打击。2001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严格加强广东省潮汕地区购进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的通知》,随后有18个地区相关部门向企业下发不与汕头做生意的通知。自此,汕头在全国的名声跌倒了谷底,外来投资者望而却步,本土企业不断外迁,招商引资工作困难重重,经济陷入长达二年的停滞期。同时其他问题显现:过于盲目开发,生态被严重破坏,产业要量不要质民间资本很强大,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定的地方保护城市定位迷茫,特区不特也加速了汕头的衰败

回想起,江泽民主席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及:“经济特区要带头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交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份答卷......要坚持进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把广大干部群众的力量凝聚到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经济特区要带头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可见汕头特区的倒退,需要的不仅仅是潮汕人民的迷途知返,更需要国家再次伸以援手。

图片

忆往昔,看今朝。40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汕头特区在新起点上实现重新起航与“二次创业”,还是得靠改革开放。

迷途知返离不开对自身定位的认知。汕头正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潜力,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密切与珠三角、港澳地区的合作,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迷途知返离不开对自身根源的回溯。“江泽民同志当年说汕头应该发挥侨商优势,但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将其发挥出来”。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而今迈步从头越”,2014年汕头成立了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后来,汕头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同意,成为全国唯一以“华侨”为主题、经济文化合作为纽带的国家级发展平台。作为因侨而立的经济特区,汕头敏锐捕捉到新时代华侨工作的契机,高标准建设华侨试验区,以“侨”为“桥”连接世界先进生产力,力求最大限度把侨的资金、技术、管理、人脉等优势和资源调动起来、发挥出来,为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增添新动能。

迷途知返离不开经济与环保的齐头并进。针对生态环境保护不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治理能力薄弱等问题,汕头特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力推进练江流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五清”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打击非法排污,以决战决胜之势坚决打赢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攻坚战。

迷途知返离不开乡村与区域的平衡发展。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汕头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的潜力和后劲所在。乡村兴则特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有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在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的进程中,江湾新区的规划建设无疑是点睛之笔。

迷途知返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援手相助。事业兴旺,关键在党。在新的起点上“二次创业”,汕头更需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气概提振精气神“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历史耐心,汕头才能在“二次创业”的路上跑出加速度,跑出新纪录。使命当前,重任在肩。

而今势更旺,能不忆当年?2022年11月30日江泽民主席与世长辞,举国悲痛,高山仰止,望着无垠的大洋,心底里涌出感恩的情怀:“江爷爷,您的功绩,正如您的名字,如这滚滚江海,将哺育万物的恩泽,泽被潮汕人民。”流云聚散,车水如龙,奋进在新时代的春风里,扬帆再出发的汕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终将如您所愿,你们看!汕头海湾大桥,一座无比宏伟的丰碑,在潮汕大地上,喜马拉雅山一样屹立着,记载着,铭刻着江主席不朽的功绩!

注释:

邓小平:路要靠自己走出来,自己走出来的路是最可靠的路

 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

③朱德《喜读主席词二首》(其一)

本篇仅为表达身为潮汕人对江泽民主席的哀悼,有部分的内容,因涉猎借鉴太多网络资料,无法一一注释,有冒犯之处,请联系本人删减,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