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贴牌”那点儿事

 王欣荣rhdvlfqi 2022-12-05 发布于北京

关于“贴牌”那点儿事

原创云歌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12-03 10:29发表于北京

收录于合集#就市说事223个

说起“贴牌”商品,商家和消费者都不陌生。

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充斥着很多“贴牌”商品,比如服饰、小家电、化妆品、日用品甚至保健品等等。“万物皆可贴牌”并非夸大其词,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谓“贴牌”生意,说白了就是一些有知名度的品牌企业,将品牌卖给其他厂商使用。

“贴牌”对于消费者来说似乎是一个贬义词。消费者并不希望买到“贴牌”商品——原因在于,消费者认为“贴牌”商品的质量无法保障。

表面上,“贴牌”是一个品牌方和购买厂商谋求双赢的商业模式。品牌企业通过前期创立品牌并打响知名度,之后再将这些品牌效益出售给其他厂商,而这些厂商无需投入等价成本即可通过出售“贴牌”商品获得品牌带来的收益。看起来很美好,但在无形中,消费者却承担着潜在风险。

曾有报道,某网红在直播间里售卖茅台酒时承诺“买两箱茅台送一箱五粮液”,随后该网红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发现其售卖的两款酒均为“贴牌酒”。

对于以上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八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功能、产地、用途、质量、成分、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允诺等或者对服务的内容、提供者、形式、质量、价格、允诺等有表示的,应当准确、清楚、明白。

在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前提下进行“贴牌”,并不违法。但是如果在宣传中,刻意模糊“贴牌”事实,隐瞒商品的实际生产者,那么就可能涉嫌误导消费者,侵犯其知情权。

在医药、保健品领域,“贴牌”风险不可忽视。近段时间,在某投诉网站上新增了许多关于药企“贴牌”产品的投诉,投诉理由大多是“产品无效”“假货”“虚假宣传”。

这涉及品牌方对于产品质量监管不到位的问题。牌子一“贴”,看似“金玉”其外,实则“败絮”其中。品牌被买卖的同时,双方约定的质量标准不能成为空谈。尤其在医药、保健品等关乎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领域,绝不允许出现任何质量把控不到位的问题。

整治“贴牌”乱象,还需多方共同努力。执法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依法严惩有损人民身体健康的行为,加大震慑警示力度;品牌方应按照法律及合同约定严格约束厂商,爱惜来之不易的品牌口碑;厂商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生产、经营“贴牌”商品,诚信守法经营;电商平台也应加强准入审查,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或者资质不全的厂商严格限制,共同守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贴牌”容易,“立牌”难。建立一个品牌如同养育一个“孩子”。良好的口碑来之不易,不可随意透支。如果只注重短期收益,不注重对“贴牌”产品的质量管控,自砸招牌,那么迟早会被法律严惩,被消费者抛弃。

作者 |云歌

编辑 | 黄星蓉

监制 | 周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