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一)

 文香阁 2022-12-06 发布于河北

  “经方”原为经验用方的意思,在汉代以前,凡是记载经验用方的书,统称之为“经方”。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说的“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即指此而言。但是这些经方的著作,均已亡佚。今天人们所说的“经方”也就是本文所要讲的“经方”,则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方剂而言,含有方剂的经典、典范之意。

  掌握经方的药物用量和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和疗效的好坏有直接关系。但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乃汉代张仲景所著,经方所用药量,乃是汉制(后面还会谈到这个问题),和现代的度量衡制有很大差异,这就需要了解汉代的度量衡制及其与今制换算的关系。今天我就和喜欢用经方的朋友们谈谈汉代度量衡制和中国历代度量衡制的变化问题。

图片

一、汉代的度量衡制

1、汉代的衡重

  班固《汉书·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轻重也。……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中国国家计量总局编写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对出土的汉代各种“权”进行实测,最轻的1斤=235.8克,最重的1斤=270克,多数为250克。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汉光和大司农铜权,铸于光和二年闰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79年,正是张仲景在世的年代)按汉代权的量级程序,当是十二斤权,实测为2996克,一斤为249.7克,约等于250克。被认为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

  据以上可知:汉1斤=250克;1两=15.625克(为了计算方便,我下面把汉一两折算为15克);1铢=0.65克;

图片

2汉代的容量

《汉书·律历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以子谷柜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南京博物馆藏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永平三年(公元60年)制,实容20毫升水。上海博物馆藏东汉元初大司农铜斗,元初三年(公元116年)制,实容1990毫升水。山东博物馆藏东汉铜斗,实容小米2000毫升。上海博物馆藏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斛,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制,实容小米20390毫升。

  据此可知:汉1合=20毫升;1升=200毫升;1斗=2000毫升;1斛=20000毫升。

3、汉代的度量

《汉书·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十分为寸,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对十四把出土的汉尺进行了测量,得知:汉1尺=231235毫米,一般以230毫米为准。

图片

二、汉代以来中国度量衡制的变化

  汉代以后的两千年来,上述度量衡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唐宋以前,其变化尤其显著。衡重每斤由250克增至600克左右,量器的容量每升由200毫升增至1000毫升以上,尺度每尺由23厘米增至33厘米以上。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据有关方面分析,主要和当时社会的经济流通方式有关。在唐代以前,国家、地主主要以征收地租、粮税为主,常常有私自扩大量器而达到多收税租的目的者。结果这样做的人多了,于是约定俗成,国家不得不重新颁布新的标准量器,致使量器的容量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衡重和度量也必然相应的扩大。

图片

  但在唐代以后,量器的扩大增长速度在一般公开情况下,则显著降低,这是因为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市场交易扩大了,实物有征入,也有售出,特别是售出增多了,货币的流通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量器的增长和扩大则不再具有较大的经济意义,从而就逐渐稳定下来。因此从宋代至清代,度量衡制的变化就微乎其微了。

  那么,经方药量是否使用的是汉制?中药剂量在历史上是不时随着社会度量衡制的变化而变化?经方药量又如何折算?我下次和大家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