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说的经方用药式是指《黄帝内经》、伊尹《汤液经》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用的汤药用药式。 《黄帝内经·藏气法时论篇》共两段,第一段讲五脏虚实,以及五性补泻。 第二段有三个层次。① 五脏疼痛和拘筋治法;② 五脏五色,食材五性,及其治法;③ 经方汤液正名(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 这就是说,经方治病的方法,是直接针对脏腑症状采用的治疗方法。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针对脏腑真气运行症状的,主要用非汤液方式,比如气功、导引、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等等;另外一种方法是针对脏腑虚实症状的,主要用汤液方式。 世界上根本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而且一切都是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一切都是变动的。一切皆有可能,真的才是真的。世界根本就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 我们只能锁定目标,寻找道路,去实现目标。而且在通常的情况是没有现成的道路的,我们绝不能到书本上去找出路。而只能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去找出路。我们必须在柳暗花明疑无路的地方,寻找到道路。有时我们甚至需要披荆斩棘去开辟道路。而且一般来说,前头乌龟爬烂路,后头乌龟照路爬,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做一切事情,都应该先选择后努力;都应该先看路再迈步;都应该先战略后战术。这种先后次序绝不能颠倒。而且我们的选择、我们的道路、我们的战略,都必须是首创,都必须是出人意料的,否则我们是不可能成功的。 老子《道德经》又告诉我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这就是说,我们记录我们的观察,我们学习,积累下来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不梳理,不去掉多余的东西,最后我们积累的东西,会让我们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会让我们迷失在知识的海洋里。所以老子告诉我们,不要为学,要为道。为道就是法自然,就是去掉多余的东西,就是删繁就简,就是化简,就是梳理,就是盘存。电脑卡了,我们要关机重启;手机卡了,我们要清理垃圾,甚至恢复出厂设置。我们在用计算器计算之前,必须清零;我们要喝茶。必须把茶杯倒空、清洗干净(所谓空杯)。这就是为道。 简单讲就是,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大道至简。什么叫大道至简?就是实现你的目标,是没有现成方法的。没有方法就是方法,或者叫见招拆招、法无定法。这个方法,需要你自己去寻找,需要你寻找只属于你自己的实现目标的方法。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现实中最适合的方法不可能是现成的,只能你自己去寻找。这就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的涵义。这就是老子讲的“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涵义。 我们很多人遇到问题经常喜欢去看书,这是错误的。这是王明、博古、李德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正确的做法,只能是法无定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终的有效方法,在调查研究的结论之中。调查研究是十月怀胎,正确决策是一朝分娩。 战略是没有的,必须是我们自己的首创。但是战术是有的,而且越多越好,这就需要我们去学习、去读书、去观察、去侦查。这就是老子讲的“为学日益”。 为了致用我必须学习。要做文化,要做自己的经方汤液,就必须学习,特别是学习陶弘景的《辅行诀》。
四 辨肺脏病证候文并方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小泻肺汤 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方: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 大黄 芍药(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泻肺汤 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迫满,欲得气利者方: 葶苈子(熬) 大黄 芍药(各三两) 甘草(炙) 黄芩 干姜(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小补肺汤 治汗出口渴,少气不足息,胸中痛,脉虚者方: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 细辛(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热者,去细辛,加海蛤一两(原作分);若闷痛者,加细辛一两(原作分);咳痰不出,脉结者,倍旋覆花为六(原作二,“六”字与“二”字草书形近,即云加倍,当以“六两”为正。)两;若眩冒者,去细辛,加泽泻一两(原作分);咳而有血者,倍麦门冬为六(原作二,“六”字与“二”字草书形近,即云加倍,当以“六两”为正。)两;若烦渴者,去细辛,加粳米半升;涎多者,仍用细辛,加半夏半升,洗。 因 大补肺汤 治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脉虚而快者方: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 细辛(一两) 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