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爱玲与恩师王西兰交流小说《没完没了》的信件

 安详心世界 2022-12-06 发布于山西

『阅读本是寻常事,繁华静处遇知音』

来源:《河东文学》2013年第1期

【一个偶然的机会,作家王西兰老师看到赵爱玲在写小说,通过作家徐小兰转达对赵爱玲的意见:选择并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不能什么体裁都写,尽量专业精进。如果选择了写小说,就应努力地在这一体裁上下功夫。于是,赵爱玲给王老师发去了短篇小说《没完没了》,请批评指导,于是就有了这些交流信件。本刊现在特张贴出来,以供文学博友们借鉴学习,以期共同进步。】 
                          ——河东文学

01

爱玲:
    你的小说《没完没了》我看了,谈一些意见:

 你写的确实是小说,你做到了小说的基本要求,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熟悉的一些作者,写了多年,写的不是小说,你的小说具有“具体故事的生动描写”的特征,就是小说了。所以我说你是我们地区有希望的一位作家。

 小说不靠说,而是靠描写,你的故事一直在描写,描写得也还生动,这个很重要,你基本做到了。

 你的语言能够写好小说。本来你是写散文的,散文语言已很到位,就像你的小说前面那一段话,很美也很达意。但散文语言不是小说语言,散文语言好不等于能够写好小说语言。我很怕你一下改不过来。没想到你的小说语言也很到位,这我就放心了。

 这一篇小说不算很成功,主要是故事结尾仓促,好像没有完,真成了没完没了。这可能是小说的构思有问题,你没有构思好一个好的结局。人间爱晚情,文章在结穴。凡叙事作品,总要“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短篇只要其中的一个横断面,不一定要这四大段的全部,但要管窥全豹,生活中的一瞬间,一片断,一斑,一点都行,但一滴水要让人看到太阳。这篇小说写了小夫妻两个人庸常生活的波澜,但不知道故事的发展趋向。是妻子发现什么出走了?还是妻子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改正了?还是本来就没有什么只是丈夫心理感觉出问题了?不得而知。结尾似乎有意而为,读者却未必能读出来――我就没有读出意思来。要不就是没有构思好结尾,要不就是你构思的结尾兜的包袱没有得到共鸣,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构思就是设计图纸,设计图纸在盖房子时多么重要,构思对于小说写作就多么重要。短篇小说更是如此。短篇小说要有一个巧的设计,方法很多,你要多多琢磨。我给你们讲过《对面的灯》,《风雪夜归》,还记得吗?这方面要多多训练自己。袁省梅在构思方面有进步,有成绩,只可惜都弄成了小小说,把一座楼房的材料盖成个农家小院了。我托人给她转达我的意见,不知转达给了她没有。

 我看稿子需要打印出来看,你的中篇总也打不出来――摆弄电脑不熟练,只好单说你这个短篇了。等我请熟人打出来,看了再说。

 你的老师徐小兰是成熟作家,小说写得很好,你多请教。你近处的曹向荣,写小说已然有所建树;李再廷偶然为之也出手不俗;袁省梅也渐入堂奥,你们多交流。作家成事需要一个圈子,一片土壤,这是高尔基说的。

不再罗嗦,其他要注意的小兰老师平日应该给你教诲过了。祝你更上高峰,出大成绩。

              王西兰 

            2011-9-17          

王老师:
     您好!
 很感谢您对《没完没了》的指点,给我很多鼓励,也给我很多写小说的有益的帮助。您的鼓励使我对写小说有了信心,我一定坚持下去,努力写好小说,不辜负老师们的厚望。
 关于小说的结尾的处理,我是这样想的,这是关于一对夫妻庸常生活的心理小说。十年爱情抵不过一年婚姻。婚姻是细节。不知什么时候,沟通成为一座高山,阻隔了爱,但是生活还要继续。男主人公没完没了的心理倾诉与渴望解决,是对婚姻的希望。女主人公最后的缺席,是小说设置的一个空白,正如王老师所想,也许是妻子发现什么出走了?也许是妻子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改正了?也许是本来就没有什么只是丈夫心理感觉出问题了?也许那个女心理师就是妻子?生活本身就是偶然。一对原本相爱的男女,因为庸常平淡的生活,变化在悄然发生。当然生活还要继续。生活本来就是没完没了。也许妻子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明白自己之前是依赖爱,纵容着自己的小女人习气,也许从此要做一个丈夫喜欢的妻子,也许妻子也有很多的委屈和抱怨,出去释放一下自己……
没完没了,生活就是这样没完没了,小说虽然没有清楚的指向,不过有了丈夫如此执着的坚持改变(反复多次咨询),有了妻子如此彻底的改变(干净整洁),生活还是美好而有希望的吧。
我写这个小说,意在呈现,不在结局。关于爱情,婚姻,生活,平淡,承受,改变,继续。不希望过于明白。生活本身就是如此吧。
王老师的意见,我会努力去尝试做一些处理,使小说更加丰厚丰满一些,结尾更趋合理一些。

 学生: 赵爱玲 
   2011-9-21                  
                   

02

爱玲同志
的回信我看了,我同意你对自己小说设想的表述。你的想法是应该肯定的。
针对你的表述,我还要提出几点意见,供你参考:
一个作家的写作方向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我就是看到你在写评论才给小兰提出这个问题的。这也是咱们联系沟通的缘起。一般来说,一个作家什么体裁都写,很难精进。就像种庄稼乱撒籽不如一沟一行地种。咱们地区就有原先不明确创作方向成绩平平,一旦选择了正确方向,很快就成就斐然的作家,经验值得重视。同时,一个作家写作初期,如果不是科班出身,不是思辨能力特殊的,首先应该试试小说创作,小说毕竟是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体裁。一个作家的小说创作成绩,还是决定他文学地位的重要依据。看一个地区创作阵容和成绩,还是要看这个地区的小说创作。(当然什么都不绝对)你已经决定主攻小说创作,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就不多说了。
的这篇小说的结尾,你是有意而为,是你的艺术构思和精心设计,这我已经看出来了,你的信也申述了你的艺术意图,我也是理解的。现在的问题是,你的艺术表现没有完成你的艺术设想,所以你的小说结尾的特意安排没有达到你的艺术意图。我同意你的“重在呈现而不在结局”的想法,这是很好的想法,但是结局的不完整要影响你小说的整体效果的,当然我说的是艺术完整而不是故事的完整。这个问题你也解决了,我只是强调一下,引起你更加注意。
我从你的信中感觉到你的理性思维还是很好的。咱们地区的作家包括一些已经很有成就的作家,理性思维薄弱是一大缺陷,影响了作品的思想重量,而一个作品的思想重量是非常重要的。你的理性思维能够这样自觉,这样明晰,不可多得,值得庆幸。但应该赶快提醒你的是,小说这个体裁不能没有理性思维,但不可写得太理性,小说是要以形象说话的,是要生动、鲜明、具体的。小说不靠说,更不能说的太理性,不能去说“主题”。这是你今后写小说时必须注意的。
以上几个问题,只是供你参考。我已经说过,什么都不绝对,文无定法,一切文章做法都是蹩脚的。我冒着这样的风险(一笑),给你说了这么多,是对你希望太殷切的缘故。我们地区写小说的青年作家太少了。
希望你努力,期望你的好成绩。

  王西兰
 2011-9-21
                       
王老师:
 您好:
  感谢王老师在百忙之中对我的关心。王老师,我想进一步在描述上下功夫,使这个小说的艺术趋于完整。另外,我附上中篇《芦笛声声》当初的写作想法。王老师的关心使我信心更加足了,我懂得也很珍惜老师的关心对作者来说无疑是灯塔,是方向。这是我写小说提升的契机。我会努力。我相信勤能补拙。更何况最重要的是我喜欢小说热爱小说。
                                  
                 此致
敬祝安康! 
             学生: 赵爱玲
          2011-9-23

03
(赵爱玲修改了小说。写信给王老师。)
王老师:
   您好!
您在给我的信中指出:“你的艺术表现没有完成你的艺术设想,所以你的小说结尾的特意安排没有达到你的艺术意图。我同意你的重在呈现而不在结局的想法,这是很好的想法,但是结局的不完整要影响你小说的整体效果的,当然我说的是艺术完整而不是故事的完整。”“结尾似乎有意而为,读者却未必能读出来――我就没有读出意思来。要不就是没有构思好结尾,要不就是你构思的结尾兜的包袱没有得到共鸣,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我同意您的看法。是艺术表现没有完成艺术构想。
从2011年9月收到老师的信,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没有动笔修改,不是因为松懈和懒惰,是因为我觉得我存了块好料子,可是我的裁剪水平不够,需要生活修炼和积淀,修改也需要缘分。今晚,我就忽然有了裁剪的念头和行动。请老师指点。
这是我真正意义的小说,很珍惜。这个小说最初写于2009年8月。今晚修改好,得到老师的指点,这是小说的缘分。拜谢。
敬祝安康! 


                   学生:赵爱玲
                    2012-3-6
(9个月后,赵爱玲再次修改了小说。写信给王老师。)
王老师:
   您好!
最近一周来,我对您指出的我的问题:“艺术表现没有完成艺术设想”,突然有了新的领悟。在此之前,我一直陶醉于自己设置的悬念和巨大的想像空间上,现在领悟到的确是我的包袱没有抖好,让您觉得结尾有点突然。所以,我重新修改了下。我的小说设想的是把田洁当做隐形的角色处理,只突出李蒙。自从我在2009年——2010年系统学习心理学以后,尤其是在2012年系统学习了婚姻家庭咨询师课程之后,再结合平时咨询实践,到20121223日我忽然领悟到您当初指出的问题所在。我想我的小说写得是一种关系,既然是关系就离不开双方的参与,所以要完成艺术设想,我必须让李蒙的妻子现身。因此,我让田洁现身在第5节,这样艺术的表现力就会充分一些,使得结尾趋向合理。我还是坚持一点,不希望写得太满太实了,我希望多给人留一些空白,让人有更多的想像空间。
这个小说,我从2009年到现在,一直留在电脑里,对于初写小说的我,还不能领悟到老师点拨的方向,最主要的是我仍然坚持自己的艺术设想:留白。就这样,这个小说就一直放下了,上次(20123月份)发的修改稿,今天看来其实还是没有解决艺术表现的问题。直到这个周末1223日,我突然觉得开悟了,发现了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它可以使我的艺术设想更加完整。
从您在2011917日指出我的小说存在问题,到现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我才真正领悟了,这是由于知识和能力所限。这不是懈怠,而是我小说写作能力的一种漫长的自我成长。
在这长达一年的小说修改过程中,我还充分领悟到,一个负责任的好老师,会给你一个方向,他会充分尊重你的创造力,给你一个无限的领悟与成长空间。在写小说的过程中,我也开始把这个方法用在了我平时的教学工作里,不能用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急功近利地要求孩子们,教育是慢的艺术,要有耐心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
 谢谢王老师,您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成长!
                                此致
祝福老师安康!
              学生:赵爱玲
                     2012-12-29    


                                      
                                                                        
(王老师在外地,尚没有收到回复)
(信件与小说同期发表于《河东文学》2013第1期头题
王西兰老师简历:


王西兰,1948年生,山西永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文学创作职称;曾任运城市文联主席,运城市作家协会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主要从事小说、散文创作,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耧铃叮当的季节》、小说散文集《无悔选择》、长篇小说《送葬》、长篇文化散文《大唐蒲东》《不朽关公》、文学传记《关羽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的觉醒与归真》、随笔集《艺术是生命的支撑》、文化专著《世纪之问与时代回答》等。其中《耧铃叮当的季节》《大唐蒲东》《中国农民原贵生》(与冯浩合著)曾获“赵树理文学奖”。有作品翻译国外。

赵爱玲简历:


作者:赵爱玲,笔名艾凌。山西闻喜人,现居河津,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评论、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散见《中篇小说选刊》《散文诗》《阳光》《山西文学》《山西作家》《黄河》《都市》等杂志。出版散文集《留点空白留点想像》。著长篇校园心理小说《青春惑》,中短篇小说集《星星的天空》,散文集《我的土地我的家》,诗集《翅膀醒了》等书。获第六届“万松浦文学新人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