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说新语》里王谢家族的那点事儿

 gudian386 2022-12-06 发布于山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两句诗里的王谢,就是《世说新语》里的王家和谢家。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咏雪》就是描写谢家的谢安谢太傅,在下雪天和子侄辈集会咏雪的情景,寒雪日里暖意荡漾,其乐融融。

谢安,字安石,晋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早年隐居会稽东山。曾和诸人坐船到海上游玩,忽起大风浪,大家神色惊恐,纷纷喊叫着要快点回去,谢安却依然吟诗,神态悠闲。一会儿风浪更大了,大家都坐不住了,谢安才缓缓地让大家坐回原位,安排返程。可见谢安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气量风度非一般人所能相比。他后来做了丞相兼征讨大都督,是淝水之战东晋方面的总指挥,侄子谢玄从前线打了胜仗,派人给谢安送捷报,谢安正与客人下棋。看了书信并不作声,继续下棋,直到客人问起,才从容回答说:“孩子们已经大破敌军。”古代要评选淡定爷,非这位谢大爷莫属。
由于政见不同,桓温想除掉谢安、王坦之,就摆下鸿门宴,宴请朝中官员,准备席间动手,杀掉谢王二人。王坦之很害怕,就找到谢安商量办法。谢安神色镇定,对王坦之说,晋朝的兴衰存亡,就看咱俩的了。于是两人一起去赴宴。进入会场,王坦之脸上阴云密布,战战兢兢,而谢安从容自若,大步向前,走向自己座位。然后模仿洛阳书生读书的腔调,朗声吟诵“浩浩洪流”的诗句。桓温一下子被谢安旷达的风度震慑,就悄悄地把伏兵撤去了。
魏晋的知识分子都崇尚清谈,谢安也不例外。《世说新语》里有多次他和王羲之的谈话,其中一次是两人共登冶城,谢安知识分子的臭毛病就犯了,在那里悠然遐想,有超脱世俗的情趣。王羲之引经据典,说夏禹为国操劳,手脚长趼子,文王总是忙到天黑才吃饭。空谈误事,浮词误国,恐怕不是当前应该做的吧?王羲之这话,先摆事实,后讲道理,言之凿凿。谢安的回答同样是就事说理,说秦国任用商鞅,可是秦国传了两代就亡了,难道这是清谈造成的吗?商鞅可是一个实干家啊!这里面有很深的潜台词,谁是谁非姑且不论,文人的机敏倒是显示出来了。
谢安教育子弟自有一套方法,经常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闲聊,或是出题吟诗,或是以当前时政的小事考察子弟的见识。晋武帝司马炎赏赐给山涛的物品总是很少,谢安就问子弟,这件事你怎么看?谢玄当时就回答:“当由欲者不多,而使与者忘少。”意思是,这是由于领受的人要求不高啊,实际上是对山涛廉洁寡欲的褒奖。谢安夫人责备谢安,说你整天忙忙碌碌的,也不见你教育儿子。谢安说,我常亲自以自己的所作所为教育儿子啊。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谢安深谙教子之道。
谢安的大哥谢奕嗜酒无礼。有一回,亲家得罪了他,他跑到人家家里大骂一场,把人吓得不敢说话。他做剡县县令时,有个老头犯了法,年龄大了,承受不了鞭笞,谢弈就异想天开,采取一种独特的惩罚方法,罚他喝烈酒。老头喝得酩酊大醉,谢奕还没有罢休。谢安当时七八岁,看不下去了,就说阿哥,老翁这么可怜,差不多就行了。于是,谢奕就把老头放走了。他的人品不怎么着,众多的儿女中却有两个出类拔萃的,一个是淝水之战的前线指挥员谢玄,一个是才女谢道韫。
谢玄淝水之战成就大功,到成功之前却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有个叫韩康伯的说谢玄能成事,因为谢玄这人图名声。谢玄得知后,十分生气,告诫将士说:“大丈夫出生入死是报效君王,不许再说是为了名声。”至于谢道韫,因吟出“未若柳絮因风起”,受到世人赞许,因而“咏絮之才”就成了才女的代名词。
谢尚官至尚书仆射、镇西将军,少年时代就很聪慧。八岁时,他父亲谢鲲带他送客,言语出众,宾客们赞叹他是座中的颜回。他说:“没有孔夫子,哪能识别出颜回呢?”既欣然接受众人的夸赞,也给夸奖者戴上了一顶高帽,众人无不称奇。
王家有太原王家和琅琊王家之分,太原王家王述、王坦之、王国宝,一门三相,琅琊王家更是人才济济,名人辈出,王导、王敦、王羲之等皆为时代风流。王导是东晋丞相,有一次他邀请祖逖的异母弟弟祖约来谈论事情,二人一直谈到拂晓都没有睡觉。第二天有客人来访,客人见他一脸倦容,问他是不是昨晚没睡好,他高兴地说:“昨天晚上和祖约谈话,竟忘了劳累。”
王导做过一件糟糕的事,是对武城候周顗被杀置之不理。王敦造反时,朝中有人劝说皇帝杀了王氏家族,王导兄弟很害怕,每天去谢罪。武城候周顗也很担心,进宫时神情忧郁,王导说,我们一家老少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周顗径直走过,没有和王导说话,进宫后竭尽全力劝说皇帝,最终赦免了王家。周顗出来时很高兴,还喝了酒,说杀了叛贼,我会把斗大的金印挂在胳膊肘上,却并没有谈自己如何帮王导说话。后来,王敦攻入建康,问王导周顗可否为三公,可否为尚书令,王导都不应,结果王敦就杀了周顗。后来王导知道周顗救了自己,非常后悔,觉得自己冥冥之中辜负了周顗。
大书法家王羲之,曾任会稽内使,任职期间曾挥笔写下传世书法名帖《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几个儿子都很有名,王凝之曾任左将军,娶才女谢道韫为妻。王献之的书法独特,与父亲并称“二王”。王徽之就是王子猷,是个不拘礼法率性而为的主儿。一个冬夜,他醒来后看外边下了大雪,就起来喝了点酒,忽然想起一位朋友戴安道,就立即坐船去访问他,走了一夜到了人家门前,却又打道回府。他说,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尤其爱竹,即使租住的地方也要种上竹子,他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有一次,他听说一户人家竹子很好,就去观赏。主人很高兴,打扫庭院备好香茶准备接待他,他倒好,直接就奔竹子去,把主人晾在一旁,看完就走。主人脸上挂不住,就吩咐关上院门。没想到王子猷不但不生气,反而对主人这种做法很欣赏,回来和他畅谈了很久才离去。
王述是王承之子,袭爵蓝田候,世称王蓝田,为人直率,沉静简默,三十岁尚未成名。在丞相王导手下做事时,王导每次说话,众人争相赞美,王述说:“主公不是尧舜,哪能事事正确呀!”王导很欣赏他。后来他升任尚书令,诏令一下达,马上就要去上任,儿子王坦之说,您还是谦让一下杜许吧。王述说,你说我胜任吗?儿子说,当然胜任了,但礼节上还是应该谦让一下吧。王述长叹一声:“既然说我能够胜任,为什么还要谦让呢?”这大概就是当仁不让这个词的由来吧。
王坦之曾担任大司马桓温的长史,有一天下班回到家,王述因为疼爱儿子,还把他抱起来放在膝盖上。这时,王坦之忽然说,桓温为儿子求我女儿,如何是好?王述一听,勃然大怒,一把将文度推膝膝盖,说:“你傻了吗?还是怕看桓温的脸色?他一个当兵的,怎么能把女儿嫁给他们家?”桓温虽是大司马,大权在握,可家庭和王家难以想比,在当时门阀至上的时代,也难怪王述瞧不起他。王坦之没法,回去和桓温说女儿已经有婆家了。桓温自然明白,说我知道是你父亲不同意罢了。桓温也有一个拗脾气,认定的事非要做,娶不到王家的女儿,到底把自己的女儿嫁到王坦之家做了儿妇。只是,王述爱儿子无可非议,但把已经成年的儿子抱在怀里坐在膝盖上,情何以堪!溺爱如此,可谓天下第一,无与伦比。而王坦之居然也老老实实地坐在老子怀里,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呀。
王述性情很急躁。急躁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他吃早饭,有几枚熟鸡蛋,他就用筷子去戳鸡蛋,结果一戳鸡蛋一动,没戳着。王述大怒,就放下筷子,抓起鸡蛋扔在地上,鸡蛋在地上滴溜溜乱转,好像在嘲笑他的无能。王述就从床榻上下来,穿上木屐去踩,还是没踩着。王述简直气疯了,就弯下腰从地上捡起鸡蛋,张口咬着,死命嚼了几口,鸡蛋成了碎渣,又吐到地上。
但就是这个王述王蓝田,性急却又能容。有一次,谢无弈因事和他发生矛盾,就跑到他那里破口大骂。王蓝田郑重其事的面对墙壁,一言不发,一动不动。谢无弈骂了半天,自己觉得没趣,就走了。过来好一会儿,王蓝田听不到骂声了,才扭头问手下人:“走了吗?”手下说:“已经走了。”王蓝田才又坐到自己座位上。
“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字安丰,王戎让梨、道旁苦李的故事众所周知。魏明帝时,官府捉住一只大老虎,关在宣武场上铁笼子里,让老百姓观看。那时估计也没有动物园,山野里老虎不少,京城人见者不多,所以观者如堵。王戎那年七岁,也在观虎人之中,突然老虎用爪子抓住栅栏,一声咆哮,声震天地,人们四散奔逃,互相踩踏。笼边只剩下王戎一人,神色如常,若无其事。
但是王戎为人吝啬,受到世人的讥笑。他侄子结婚时,他送了一件单衣,侄子结婚后他又去要了回来。他做司徒时,十分富有,家里有很多券契账簿。每天晚上都和老婆在烛光下算账。她女儿出嫁后曾向他借了几万钱,后来女儿回娘家时,王戎就给她脸色看。女儿一看老爸的脸阴沉沉的,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就赶紧把钱还给老爸。果然,再看见老爸,脸色已经多云转晴了。他家里有一颗优良品种的李子树,李子又大又甜,颜色也好看。王戎害怕别人得到李子的树种,就把李子的果核一个个钻破了再卖。
王衍,字夷甫,曾经托族人办一件事,过了一段时间还没有办好。有一天两人在宴会上遇见了,王衍就问,前些日子,我托你办的事情怎么还没有办好呢?族人勃然大怒,拿起食盒子就砸在王衍脸上。王衍一句话也没有说,到洗手间洗一下,然后拉着丞相王导的手坐车离开了。车上,王衍拿出铜镜照照脸,还和丞相开玩笑:“你看我的眼光,就像是从牛背上射出来似的!”在王衍看来,族人之间,都是人民内部矛盾,虽然你有负于我,我却不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有一位叫裴景声的,和王衍志趣爱好不一样,大概是王衍喜爱的他讨厌,他喜欢的王衍又视如敝屣。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这位裴爷却不乐意了。于是开始诋毁王衍,想得到王衍回应。可王衍呢,偏偏充耳不闻,不理不睬,裴爷的坏话如泥牛入海。裴爷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专门到王家去辱骂,要求王衍回骂自己。王衍仍旧不动声色,叹了一口气,说,这个翻白眼的人又发病了。仔细想想,裴景声和现代某些网络的碰瓷人有些相似,今天说杜甫如何,明天说岳飞怎样,你一搭理他,他就红了。
太傅戚鉴在京口时,派一位亲信门人给丞相王导送信,想在王家找个女婿。王导看信知其来意,就对来人说,孩子们都在东厢房,你过去自己挑一个吧。这位门人过去一看,那些男孩子听说选女婿的来了,都老老实实地站着,既庄重严肃,也有一些难为情。往里边一瞅,东床上还躺着一个读书的,露着肚皮,仿佛不知道有这回事。门人一问,知道这孩子叫王羲之,很佩服他的风度。回来后向戚太傅汇报,极力称赞,戚太傅大喜,说,就是他了。后来,就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
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王导的堂兄王含、王敦兄弟的人品就很低下。王含担任庐江太守,贪污受贿,名声很坏,大将军王敦袒护自己哥哥,大家在一起说话时极力夸赞哥哥名声很好,庐江人都交口称赞。没想到在座的就有一个庐江人叫何充,本是王敦手下,这时也忍无可忍,站起来说,我听到的怎么和你说的不一样啊。王敦听了,一言不发。
王敦这人礼法上所识不多,也不爱问,结果闹了笑话。他刚娶晋武帝女儿舞阳公主为妻时,有一次上厕所,看见漆盒里放有干枣,按皇家习惯,本来是用来塞鼻子的,王敦觉得既然摆上果品,那就尝尝吧,就把干枣给吃光了。出来后,婢女手端着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着澡豆,是让他洗手洗脸的,王敦还以为是干粮,就把澡豆倒进水里,又吃又喝,婢女们看到后都掩口而笑。这真有点煮鹤焚琴的味道,公主嫁给这么一个人算是鲜花插到牛粪上了。
后来王敦起兵谋反进犯京城,有一人杨朗竭力劝阻他,他没有听取劝告,继续兴兵东进,他对杨朗说:“如果大事成了,我就任命你为荆州刺史。”但是他后来忘记了诺言,言而无信,改派杨朗做了南郡太守。后王敦败亡,其兄王含和儿子王应对投奔谁的问题还有一番争论。王应想投奔江州刺史王彬,王含却想投奔荆州刺史王舒。王含说,你不知道王彬和大将军关系不好吗?王应说,他们关系是不好,但王彬能在别人强盛时坚持己见,在别人落难时必会起恻隐之心。反观王舒,拘泥成法,怎会越雷池一步?王含不听,结果二人一起投奔了王舒,被王舒用船沉入江底了。王彬本来已作好迎接王应的准备,可是到底没有等到王应的身影,只得长叹一声。有见识就走上阳关道,没见识就自投罗网入地狱。
王武子生活奢侈,有一独特爱好,喜欢驴叫。后来他死了,朋友们去到他家吊唁,每人学了一通驴叫,一时间叫声四起,不知道的或许以为里面驴群咬架呢。
王绪和王国宝受宠于太傅司马道子,二人狼狈为奸。王绪屡次在王国宝面前说荆州刺史殷中堪的坏话,殷中堪很害怕,就去向东亭候王珣请教办法。王珣说,你只须如此如此就可免遭祸患。于是殷中堪就按照王珣的指点,频繁地拜访王绪,到了以后叫旁人退下去,然后却说一些不咸不淡的话。结果王国宝果然知道了这件事,就问王绪殷中堪和他说了什么,王绪说,没啥事,一般往来,没有谈其他事儿。王国宝觉得王绪对自己有所隐瞒,就开始疏远王绪。自然,王绪说坏话的危机也就解除了。王珣可真是一个有办法的人,大概读过《孙子兵法》吧,离间计用得不露痕迹,巧妙自如。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世说新语》留下来的这些传说故事,却依然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特有的魏晋风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